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得体理论的兴衰及其发展新契机

    朱翠凤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得体理论曾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与贺拉斯等人在论到文学作品的得体时,基于接受者的不同需要或作家的不同意图而将作品进行分类,并对作品中的内容与风格作出相应规定.这种得体理论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发展,但也呈现出固化的发展趋势,并在 20 世纪遭到全面的颠覆.得体理论本应关注的重点是在特定环境或场合中整体的和谐与作品各要素的搭配妥帖,但在固化的分类和严格化、标准化的得体要求下,特定环境被简化为几种固定类型的环境或场合,作品被简化为几种类型,得体理论退化为一系列公式的简单相加和元素间的机械匹配.全新的得体理论研究必须从回答"具体的环境和场合为何"等问题开始,而非在询问前就将其分类.在生态视野下,得体理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生态批评家们开始重新审视文学作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在文学创作中体现生态意识和环境伦理.这种新的批评视角为得体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焕发生机.得体理论自其诞生、衰微,直至在新的批评视角下重获生机,这一过程映射了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持续演进.该理论不仅记载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历史演变轨迹,亦向我们昭示,任何理论体系均需与时代同步,适应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维系其生命力与影响力.

    得体理论兴衰具体环境发展新契机

    中晚唐泼墨画尚"奇"求"怪"之风的审美意蕴

    侯占莉王陶峰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兴起于中唐,盛于晚唐、五代的泼墨画风是由张璪、王墨、顾况等失意群体在水墨画的作画方式、水墨语言方面尚"奇"求"怪",追寻新奇中形成的与世俗流行相异的一种风格.他们用墨直接在绢上挥洒书写或用手、头发蘸墨作画,形成了画风狂放、追求怪诞、不拘常规的泼墨画风.这源于失意士人群体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的失落心境和悲愤心理的宣泄,显现出士人仕途不遇时的狂傲个性和抗争精神,在宗教和艺术中寻求精神慰藉和安顿的心理诉求,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具有独创性和前卫性的艺术.中晚唐失意士人群体的泼墨实践拓宽了水墨语言的艺术表现技术维度和写意抒情的精神世界,成为北宋中期文人画的先驱.

    泼墨画尚奇求怪审美意蕴

    偶像的双重身份与困境——论W.J.T.米歇尔的偶像观

    韩镓嵘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W.J.T.米歇尔所提出的"偶像(idol)"概念,因与形象的意识形态维度探究和意识形态的形象化分析相关而具有双重身份.偶像既是指向形象背后意识形态维度的路标,又是揭露意识形态运作机制的图示.偶像的双重身份表明,偶像循环是形象和意识形态共同面临的理论难题.为突破这一思想困境,米歇尔提出对话理论,提倡在交互与对话的理论姿态下,重新审视实践主体与动态历史、观者主体与形象价值、形象呈现与语言表述之间的关系.

    米歇尔双重身份偶像循环辩证多元主义对话理论

    作为文化符号的偶像:星光、迷醉与精神废墟

    冯芙蓉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偶像是当代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极为成功的文化符号和商业产品.凭借精准的"人设"建构,偶像以其炫目多彩的星光吸引着一大批如痴如醉的粉丝,并引发粉丝迷狂."人设"本质上是一套语言和符号编码,不是人的自然本质的客观呈现,而是外在对象对人的压迫和限制,代表着偶像的异化和个性的缺失.缺乏精神深度,只追求表象沉迷的偶像文化难逃快产快消的命运,不过永不停歇的文化工业总是会快速地创造出新的代替物和人造神,再次引发新一轮的追捧和迷醉.

    偶像制造人设迷醉精神废墟

    "SCP基金会"中国分部:超文本艺术的中式"克苏鲁"美学

    刘欣陈啸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象级超文本艺术集群"SCP基金会"已发展出汉语编写的"中国分部".该分部以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为基础,融入中式"克苏鲁"美学,创作出以"SCP-CN-1101太岁"为代表的系列原创作品.这类作品对古代神话进行部分重构,祛除类人化,突出怪物性,在吸纳克苏鲁文学"不可名状的疯癫"的同时,通过对神话古籍的保守式改写,对陌生化、未知性的独到运用,以及对各类古文写法的复刻,建构起庞大的怪物世界设定,可视为中式"克苏鲁"美学的超文本实践.克苏鲁化的背后,是人对自身被压抑的怪物性的解放,对唯理性主义的破除,以及对非理性之维的价值重估.

    SCP基金会中式克苏鲁超文本艺术怪物性

    健身类短视频中的身体话语

    冯佳玉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在视觉文化的转向下,由于互联网技术而高速发展的新媒体平台涌入了大量的身体形象,这些身体形象带来的发展和呈现的问题为不同语境下的学者们关注.在实用主义美学家舒斯特曼看来,"身体"是感性审美欣赏与创造性自我塑造的核心场所,设想通过对身体的改善和塑造达到增强身体的感知能力.以女性健身类短视频为例,随着社会变迁,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经济的独立,以及对于健康的关注,女性健身类短视频中的身体话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健身类短视频体验身体形象生活美学

    《史记》中的"楚人"气质及其影响

    张明辉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开创性地从人的角度去书写历史.尧舜禹到夏商周之间,诞生了一个强大的群体-楚人群体,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其形成于发展的轨迹,并对楚人的概念范围进行定义.《史记》中记载刻画的楚人群体具有爱国、复仇及剽悍率直的整体精神气质.到西汉初期,由于新生的朝代主要由楚人建立,整个社会在音乐、文学、哲学等方面都受到楚人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楚文化浓郁的社会氛围下,司马迁特殊的人生遭际与楚人的鲜明气质产生共鸣,创作了《史记》.

    史记楚人气质楚文化司马迁

    偶像工业下的身体制造——以中国选秀男偶像为例

    刘晓涵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近年媒体场域,有关男偶像身体性别气质的话题数次引起激烈争论.而这些争论焦点为当代青年的性别观念与性别实践提供了讨论与施行的空间场域,也为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引导提供了舆论场所.男偶像作为偶像文化产业中的重要链条,其身体的建构过程可通过身体的社会建构理论在历史、工业与话语三个维度进行展开.这一建构过程既隐含当下时代的历史性根源,又暗含当代青年女性以话语阐释为重要内容的性别实践.

    男偶像工业社会建构青年女性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动画创作的价值及消费延展

    贾兵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在动画创作领域的应用前景日益广阔.然而,传统动画创作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仍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从传统动画的技术特点、艺术表现、文化传承以及人文关怀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其在AI时代的独特价值,并提出了通过优化制作流程、拓展IP衍生品、发展沉浸式体验、探索AI与人工创作融合的策略,以实现传统动画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动画人工智能艺术表现

    论仪式在先秦美育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王雪寒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早期的美育活动与仪式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甚至可以说美育发生于仪式,并且仪式极大地促进了美育的效果.所以,早期美育带有不同程度的仪式特征:美育过程存在着世俗与神圣的对立,以及进入阈限而激发的交融状态,美育活动也受到仪式的保护.正因为美育脱胎于宗教仪式,所以随着春秋时期人文精神的勃兴与宗教仪式的衰落,美育活动也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并寻求蜕变.经过"乐""舞""诗"等渐次从仪式中独立出来,先秦美育也从集体转向了个体.总之,仪式的兴衰是我们理解先秦美育发展与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角.仪式与美育的历史关系,直到今天仍对我们推行美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先秦美育仪式中的美育集体性美育仪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