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阿维格多·阿利卡绘画艺术浅析

    王卓然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利卡富有特点的具象绘画艺术风格给现当代绘画带来了启迪.写实的绘画风格是阿利卡在中途转变的,但也确实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直到阿利卡去世,也都是一直坚持具象创作的绘画风格.阿利卡的创作阶段和绘画风格表现为:早期是在集中营的素描和速写记录,小的、快速的,类似于现在的插图,逐渐向抽象绘画过渡,再到纯抽象绘画时期,最后是写实素描和直至一生的具象油画.阿利卡一直以来都有着对艺术的崇敬之心,绘画创作对于他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无穷无尽的探索过程.

    阿维格多·阿利卡绘画历程绘画风格

    从符号学角度探究埃贡·席勒女性人体作品

    闫欣悦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美术史中,对女性身体的描绘一直都是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时代赋予其一定的语境和含义,不同时期作品中也显示出极大的差异.席勒的绘画选取的都是富有争议且能足够激发人羞耻心的题材.形式上极大地强调主观变形来突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画面善于运用敏感、简练的直线勾勒人物造型.这样的造型具有一定的图案化、符号化且有抽象意味,给人呈现出一种失衡、偏离重心且惶恐不安的情绪.在这些情绪的背后,他真正关切到了艺术与情感,特别是艺术与欲望之间的关系.

    埃贡·席勒女性人体符号学审美经验

    肌理在水彩画中的应用研究

    倪帅
    8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艺术表现中肌理无处不在,肌理不仅是艺术实践中的一种表现技法,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价值.在水彩画中,肌理的应用有其特有的呈现方式和效果,依据水彩画家的审美和对客观对象的感悟,运用水、水彩颜料、辅助媒介剂和辅助工具等材料与表现技巧,在有意与偶然之间,形象地表现物象的不同纹理特征,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和趣味性,能够很好地诠释画面质感及画家内心的情怀与感悟.

    肌理水彩画应用表现

    质朴与纯真——马宏道绘画艺术中的赣乡情怀

    李伟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宏道的绘画艺术中有浓烈的赣乡情怀.马宏道长期生活在赣东北地区的农村,其作品多以历史画和反映农村纯朴的人物、生活情趣为主体.马宏道的"赣乡情怀的乡土油画",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赣乡情怀作品产生的原因必须同赣鄱地域传统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彰显其艺术创作个性,凸显地域化艺术的重要意义.

    马宏道绘画赣乡情怀人文主义

    论人工智能的诗歌生产问题——以《阳光失了玻璃窗》为例

    聂晴晴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阳光失了玻璃窗》的发布使人工智能实现了由生产媒介到生产主体的角色转换,这是人工智能的一项技术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对于文化而言,技术进步给文学艺术的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开拓了更丰富的文艺形式.可是,从文学的角度看,其作品甚至无法通过基本的文学鉴赏的检验.人工智能只负责生产,无法辨别作品的好坏,更无法为自己的作品负责.审美体验能力与审美自主性的缺失,使其作品的"诗歌性"也是缺失的,因而,从本质上来说,其作品只能称为"类诗".

    阳光失了玻璃窗人工智能诗歌生产

    论刘秉忠题画诗的归隐情怀

    王嘉宸辛昕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题画诗从元代开始进入繁盛阶段,以元初北方诗人刘秉忠为代表.其笔下的山水类、花卉类、人物类题画诗在萧散闲淡的文风下流露出苍凉悲慨之感,表达出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刘秉忠题画诗风下蕴含的归隐情怀,是其人生的真实写照.

    刘秉忠题画诗萧散闲淡苍凉悲慨归隐情怀

    《巨流河》中的情感三重奏

    谢文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其中自传性作品更由于涵纳着作者极真实极诚挚的情感体会,故能在更高的程度上引起读者的共鸣,自传性小说《巨流河》即是如此.作者齐邦媛在亲情、爱情和家国情的三重变奏中,以温和、平淡而真挚的叙述,将自己跌宕的一生娓娓道来,时代的大幕与风云也依次深沉而哀伤地翻卷.

    齐邦媛巨流河情感自传

    童年创伤体验与双雪涛的小说创作——以《平原上的摩西》为例

    张君觊蒋红艳
    10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童年创伤体验是作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在提供创作题材的基础上,也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双雪涛的作品是以20世纪国企改革为背景自己在东北生活的经历,充分体现了童年创伤体验对其作品的影响.在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平原上的摩西》中,苦难的环境、苦难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苦难的主题都和双雪涛的童年创伤体验密切相关.

    童年创伤体验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苦难

    论苏童新历史小说中迷茫倾向——以《我的帝王生涯》为例

    朱鑫妍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多数学者都从苏童消解历史角度进行分析,而较少透视苏童个人与客观历史之间的关系.以《我的帝王生涯》为例论述苏童新历史小说中迷茫倾向,可以从苏童对外在历史的难以把握之感出发,探寻苏童在新历史小说中显露出的迷茫感并追根溯源,寻觅这种迷茫的原因.

    苏童我的帝王生涯新历史迷茫

    井上靖丝路诗歌《落日》中的匈奴形象

    万文艳
    11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井上靖的诗歌《落日》是其丝路诗歌中匈奴书写的代表作品,其中呈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史书建构出来的、具有侵略性且未开化的野蛮形象来源于史书中记载的蒙古的习俗.诗中呈现出来的匈奴形象是富有伦理情怀、紧密联系的族群形象和具有永恒的诗意审美的民族形象的总和,这是作者对丝绸之路上异域游牧民族的无限憧憬和浪漫想象.

    丝绸之路井上靖落日匈奴形象蒙古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