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寂"与"淡"之美学内涵异同研究

    邓云依杨红旗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寂"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及俳句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两者多有相似之处,都有着与道家哲学和禅宗美学相关的思想源头,不仅体现于诗文风格之中,也体现出一种寂然独立与宁静淡泊的精神与人生态度.对"寂"与"淡"进行比较研究,剖析异同,能够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中日两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学因素,体味东方美学的独特风韵.

    美学内涵异同比较

    历史作为自由的转义——重估《元史学》中的反讽观

    贺嘉年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登·怀特在《元史学》中提出的"反讽"概念在学界最受争议.从根源上看,反讽是话语无法表征历史实在时所产生的混乱无序感,它成为转义理论自身的否定性要素.反讽在《元史学》中存在三种运作模式,分别对应情节化模式中的讽刺剧、形式论证中的情境论和一种拒绝任何积极政治行动的意识形态.为了超越反讽状态,怀特提出审美与意识形态两种超越反讽的策略,前者倡导对历史复归一种隐喻性理解,后者强调在虚无主义与不可知论的背景下,历史学家主动承担阐释历史的使命.这两种策略殊途同归,都根植于人类的自由选择与主动创造.这也说明,任何历史意识都不可被还原为一套固定的"深层结构",否则,就是对人类自由的侵损.

    元史学反讽审美意识形态自由

    雅克·朗西埃文学研究中的感性存在论

    袁嘉敏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朗西埃以存在论革新解读现代文学,认为现代文学达成了由再现体制向审美体制的转变,并以审美无意识克服了古典文学中指意意志的权威.文学的感性存在论摆脱了理性主义的古典规范,以个体性(heccéité)实存的世界达成意义解离和主体解构,而弗洛伊德和博尔赫斯等人或因恢复再现体制,或因在解离中恢复意义统一性而偏离了现代文学的成就.

    雅克·朗西埃存在论审美体制审美无意识

    当前西方艺术理论中的三种艺术定义方式探究

    王树江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西方艺术理论主要有以本质、历史和结构为核心对艺术进行界定的三种方式:本质式的艺术定义以模仿论和表现说等为代表,关注艺术本身的质的规定性要素以及这一要素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历史视角下的艺术定义强调从社会历史、体制惯例出发划定艺术边界,丹托提出的"艺术界"、狄基的体制论以及莱文森的观点都可以视为这一定义方式的典例;以莫里斯·韦兹为代表的分析美学看似坚持艺术不可定义,但其实质倾向是从"结构""家族相似"出发,将艺术界定成了一个开放的结构网络并明确了这一结构网络的边界和限度.厘清此三种定义方式,有助于探究定义艺术的新方法和新路径.

    艺术定义本质历史家族相似

    解衣般礴真画者——略论庄子的审美心胸理论

    刘跃兵林宇新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田子方》记载了一个"解衣般礴"之"真画者"的故事,它形象地说明审美心胸对于艺术家的重要性,庄子关于"游心于道""心斋""坐忘"以及"游"的学说构成了审美心胸理论的哲学基础.艺术家的"审美心胸"既可修养而至,也可凭借酒的刺激而获得.庄子的审美心胸理论是对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心理奥秘的揭示,为理解艺术创造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美学依据.

    庄子审美心胸解衣般礴审美态度艺术精神

    文人画源起之浅考——基于王维山水画论的分析

    李柱航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人画作为中国画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与花鸟、山水等题材的国画不同,是与宫廷画类相对立、以画者身份为标识的画种.比起题材内容,更加强调画者面对绘画对象时的状态.因此,对文人画发展历程的研究,离不开对"文人"群体的发展历程研究.结合山水画论,从社会制度与文人处境等角度探究文人画诞生的背景,是对古人创作环境时空维度的思考.

    王维文人画山水画论中唐变革

    中国哲学"超越性"问题新论

    高翔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有无"超越性",是中外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分歧的关键在于,中西方学者都各自强调本民族哲学的局部特征,热衷于探寻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而不能以全人类的视野,从世界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探寻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和民族差异性,从而推进其交流和发展.中国哲学"超越性"问题新论尝试把"历史类型学"思想和方法,引进比较哲学研究,突破中西方学者各自的局限,以哲学"超越性"问题切入,从宏观上考察中西哲学思维的普遍规律.

    哲学儒学超越性外在超越内在超越

    论建国后周作人的鲁迅叙述

    刘振琛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作人的鲁迅叙述是周作人晚期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界在关注文本的知识性、趣味性之外,更值得深究的是周作人在内容选择与放弃背后呈现出与主流鲁迅叙述的"疏离"姿态,以及从20世纪30年代已然开始的塑造"另一个鲁迅"的企图.以鲁迅为引,周作人对鲁迅周边的"人物时地"进行细致的描绘,鲁迅也成为"风景"之一.与建国后把鲁迅"神"化不同,周作人的鲁迅叙述通过对"事实"的强调并讲述鲁迅的"人"事,把鲁迅从"神"还原为"人",弥补了对鲁迅主流叙述的空白地带.建国后,借助与鲁迅的亲缘关系,周作人通过言说鲁迅找到了一条较为恰当的言说自身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自身的"写作危机".

    周作人鲁迅叙述写作危机

    黄庭坚题画诗画论观初探

    顾冉冉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庭坚题画诗数量多,内涵丰富,现存题画诗约有一百九十余首,涉及画科包括道释、人物、龙鱼、山水、畜兽、花木、墨竹、果蔬等.这些题画诗体现了他独特的论画观点.在创作理论方面主张师法造化,轻传移模写;提倡形神兼备,重视气韵生动.在品评鉴赏方面,推崇以"禅"论画;重视画家所画之物妙然相成与灵机天赋、人品结合.这些观点与他的交友、仕途经历以及儒道禅融合下的处事态度有密切关系.黄庭坚的画论观产生于北宋文人画思潮这一大背景下,对北宋及后世的文人画、禅画的创作和鉴赏产生了积极影响.

    黄庭坚题画诗画论观

    《陶庵梦忆》于文学选本中的经典化探析

    刘艮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庵梦忆》的部分篇章已成为现当代各种古代文学选本的必选篇目,然而在清代,即便是专录小品的文选,也不曾选录此书中的文字.除了书本流传有限等因素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清人多将此书当作史料对待.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体散文的发展促进了周作人等作家对此书的重新定性,书中的很多篇章也在那时奠定了其经典地位.这些名篇在行文风格上类似言谈,在表达上注重意象与感受的传递,在内容上尚奇,表现了率真的人生态度和追求"雅"的趣味,并有着复杂的阐释空间.这些特性与现代散文特点的高度契合,是原本被清人视作史料的张岱的文字,在近现代被选为经典古代散文的重要原因.

    陶庵梦忆经典化文学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