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经美学的四个关键概念刍议

    周丰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美学作为兴起于科学领域的审美问题研究,一直以科学实证著称,我们对神经美学的关注也因此多聚焦于其所呈现的神经生理脑区.然而,神经美学研究的是审美发生的过程及其机制,而脑区是作为审美体验活动最终的确证,即作为理解审美发生之过程的起点而非终点.因此,神经美学的关键概念并不止于一系列脑区,还有更为重要的审美发生过程建构的相关概念.但过程概念并非如神经脑区的物质实在具有显著的确定性,当前神经美学研究中就出现了一些概念的误译和含混现象,本文就以过程为中心考察神经美学的四个关键概念:内生知觉、外生知觉、原型同构和动作想象.

    内生知觉外生知觉原型同构动作想象

    生态美学视域下美国文学中的"荒野"内涵新诠

    江婧源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野"是美国生态文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内涵经历了数度流变.殖民拓荒时期的"荒野"与清教思想相融,被描述为超越文明界限的恐怖"蛮荒",受人敌视;发展至20世纪初,对"荒野"的敌视虽仍然存在,但也不乏对它的审美热情;20世纪后半叶至今,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荒野"的精神价值和美学价值日益凸显."荒野"并非文明的对立面,它在数度流变后逐渐成为文明的一种形式,并呈现出生态美的意蕴.生态美视自然生态为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荒野"的共生,原属于美学范畴内的体验"荒野"因而也具备了生态伦理学上的意义.

    荒野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生态批评

    "我"之为"何"?——浅谈"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中的"我"

    钟琼伍晓莉江思源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国维的"境界说"历来备受关注,其中关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问题更是争议不断,这些争议的实质乃是对于"我"之解读的差异.通过对既往研究现状的分析找到了其内部的相似特征,进而以类分处理的方法逐一排除了"我"之为"主体"、为"情"、为"意"的可能性,并通过对王氏概念之理论来源的梳理,发现其为康德美学意义上的"无功利"审美之产物,得到"我"指代的乃是"利害关系"或"物我关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从物我关系而言的""有我之境"就是诗歌审美境界当中存在着"利害关系"是一种"非自然"抒写;而"无我之境"则是审美境界当中泯灭了"利害关系",是一种"自然"抒写.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我"之概念语境本义

    形式主义是否构成自然审美的有效途径?

    杜宝林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式主义美学的发展曾给当时的艺术界带来巨大的影响.而随着其进一步发展,它的影响也开始作用在了自然环境方面.但是,对艺术的审美欣赏毕竟不同于对自然的审美欣赏.因此,在形式主义能否有助于对自然的审美欣赏这一问题上,不同的学者之间产生了分歧.以克莱夫·贝尔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者们认为,形式审美构成了对自然的适当欣赏.但是部分学者却对此颇具微词,在他们看来,对自然的形式主义审美会在审美过程中剥离客观性,从而导致自然审美过程的主观性倾向.面对批判,形式主义者们修正了此前的极端看法.尼克·臧威尔提出了新形式主义的观点,并试图以此来将形式主义的观点和反形式主义的观点结合起来.不过这依旧没能彻底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但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自然环境进行欣赏活动的时候,又往往会不自觉地关注到自然的形式属性.那么,形式主义究竟能否构成了对自然审美的有效途径呢?或者说,形式主义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构成对自然的适当欣赏呢?

    形式主义新形式主义自然审美艺术审美

    钟嵘"直寻""滋味"说与柏格森"直觉""绵延"论比较

    陈鸣镝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钟嵘的"直寻"说与柏格森的"直觉"论共同指向艺术直觉,而钟嵘的"滋味"说与柏格森的"绵延"论共同指向艺术作品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与受众的审美心理密不可分.将钟嵘的"直寻""滋味"说与柏格森的"直觉""绵延"论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这样一种启示:对艺术的体悟是跨时空的心理共振,在这种跨时空的心理共振中,艺术之永恒得以显现.

    钟嵘直寻滋味柏格森直觉绵延

    基于美学视角下的《浪漫地理学》

    杨阳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浪漫地理学》一书回答了浪漫地理学是否可以存在、是否有必要存在,以及如何存在三个根本性问题,为进一步理解人文主义地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该书以"浪漫"一词为纲领,核心是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它以探索实践为途径,以两极化的价值观为引领,运用了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从荒野到都市阐述了人性与大地间互动中彰显的生命价值与意义,阐发了浪漫地理学的人文精神之美,扩大了地理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浪漫地理学对生命本体向上翻的关注是其走向美学文本的前提;浪漫地理学在不时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人性与地理环境"十字打开"的互动关系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是其走向美学文本的条件;浪漫地理学生生不息的求索精神发现和照亮人类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是其成为美学文本的主要途径;作为浪漫主义代表的"城市"则是崇高之美的典型体现.

    浪漫浪漫地理学人地关系崇高之美

    元宇宙艺术特征研究

    成乔明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数字孪生艺术、数字原生艺术、物理孪生艺术.总之,虚实混合、数物相生是元宇宙艺术存在的主要模式.从技术特性的角度出发,可以衍生性地总结出元宇宙艺术基本的、核心的特征:第一,元宇宙艺术的去中心化,即传统的艺术权威消失,人人皆艺术家;第二,元宇宙艺术的NFT化,即元宇宙艺术成为一种虚拟财富和数字身份;第三,元宇宙艺术的日常记录化,元宇宙艺术是生活的纪录片;第四,元宇宙艺术的动态交互化,交互联通是元宇宙艺术运行的主要方式;第五,元宇宙艺术的去仪式化,传统的艺术仪式感走向式微.对元宇宙艺术特征的研究不仅是建立元宇宙艺术学的第一步,更是国家文艺政策在新时代开拓和创新的切入口.

    元宇宙元宇宙艺术艺术特征

    徐紫云形象的生成与清代士人性别意识

    张国培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紫云是水绘园中的歌童,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是他留存下来的形象是在陈维崧等士大夫的诗词、绘画等文艺作品中生成的,又是一个艺术形象.历史指向真实,艺术指向虚构,二者在徐紫云形象上表现出的矛盾反映出了清代士大夫的性别意识特点.性别只是等级制度、婚姻伦理制度等的附属品而已,是不具备独立性的,清代士人的性别意识相对于前代没有任何突破.

    徐紫云清代士人性别意识

    论当代艺术的审美构建与社会责任

    徐晴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艺术所崇尚的挑衅与重塑,是对于人的真实内在的追求.它不仅是艺术史上的飞跃,更是人本主义的精神洗礼.了解当代艺术的审美发生和构建过程,除了能让人们洞悉其光怪陆离的外表之下的创作初衷,还能理解其追求的社会责任,从而激发当代艺术的积极效用.

    当代艺术审美构建社会责任

    浅谈备受争议的"娘炮"审美

    李亚楠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近,"娘炮"的话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使得很多学者纷纷把目标对准了娱乐圈."娘炮"审美主要表现在娱乐圈的一些偶像明星身上,在日韩文化的影响下,经纪公司通过对真人秀节目的精心打造,女性粉丝成为这些"娘炮"明星频频活跃的助推,但真正的最大赢家却是其背后的资本."娘炮"审美的极端化暴露了对青少年审美教育的缺失和主流媒体的号召力下降等问题,亟待我们去加强和改善.

    娘炮审美日韩文化粉丝经济真人秀节目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