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搜神记》中"为爱而死"故事模式透视

    丁凯悦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常见的"为爱而死"的现象:处在爱情中的人为了实现或者维护爱情的自由圆满,有或有过付出生命代价的行为.《搜神记》中的"为爱而死"故事,根据主人公追求爱情过程中的生命状态,分为两种模式:一、生-死;二、生-死-生.两种模式的形成,既是婚姻制度、婚姻伦理、战争、佛道教思想这些客观因素塑造的结果,也是世人主动选择的结果.归根结底,该文学表达反映的是魏晋世人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价值的自觉追求.

    搜神记为爱而死故事模式生命价值

    审丑视域下福克纳小说的形式丑研究——以《干旱的九月》为例

    顾明玥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的九月》是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在这个短小精悍的篇章中充斥着大量的丑怪现象和形式的不和谐.从审丑视角看,丑作为美的分支,在文学作品中蕴藏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从结构和语言两方面入手,解析形式丑在《干旱的九月》中的运用及其背后蕴藏的审美内涵,对审丑的价值进行阐释,揭开"丑"的幕布探寻深刻的本质.

    审丑福克纳小说干旱的九月形式丑

    "不思悔悟的乐观主义"——以存在主义思想分析《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

    戴静如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卜生的戏剧作品《玩偶之家》,因其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玩偶地位而享誉世界,又因其提出问题但不解答问题的做法而备受争议.百年以来,面对结尾时易卜生留下的那一声"砰"的悬念,人们始终在为女主人公娜拉出走后怎样了、应不应该出走、为什么要出走等问题从各种角度提出不同解读.抛开种种已被广泛论述过的对社会伦理家庭关系的研究和对时代背景下两性权利的考量,关注到娜拉的出走的自身内部原因,会发现娜拉的出走源自于她自我价值认知的崩塌和进而产生的对自身存在本质的寻找.

    玩偶之家存在主义乐观主义

    《左传》司马子鱼人物形象分析

    张晓涵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传》是一部塑造人物的经典,不同身份、不同性别和不同经历的人物在作者笔下鲜明生动、真实可感.司马子鱼是一个复杂立体的人物,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他的性格和思想,以一系列事件表现其智慧才能.从人物关系、战略运作和时势演变三个方面表现司马子鱼贤孝谦卑、谨慎正直、忠君爱国的品性,泓之战的战略布局和作战思路体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宋襄公的迂腐莽撞相比,司马子鱼立足现实、审时度势,以国家利益为重,身上闪耀着理性主义光辉,是高尚君子的垂范.

    左传司马子鱼人物形象

    论老舍对乡下人性美的探索——重读《四世同堂》

    李世玉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即是人学,研究文学当然离不开对"人学"的探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对城市生活描写的笔墨较多,但也有一些是对乡下生活的描写.《四世同堂》这部作品,不仅写出了战争对人的异化和丑恶的人性,也写出了在战争的摧残下中国人民互帮互助、至诚至善的人性美,尤其是在对乡下淳朴人性的挖掘,更加突出了老舍对美好人性的赞扬.

    老舍战争四世同堂人性美

    新世纪云南乡村题材儿童电影的叙事策略

    王东旭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云南乡村题材儿童电影的叙事策略主要从叙事主题、叙事视角、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来论述.影片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就是叙事主题,叙事视角与其表现的效果、主题开掘息息相关.影片围绕人物来组织剧情是叙事的根本手段.要提升影片的艺术质量就需要编剧或导演认真地创作影片的叙事.

    云南乡村儿童电影叙事策略

    时间空间化中的荒诞喜剧的文艺理论建构——以中国系列电影《唐人街探案》为例

    常珺
    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间空间化的荒诞喜剧是指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等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相互交融形成具有别现代特征的荒诞喜剧.时间空间化中的荒诞喜剧的文艺理论建构以中国系列电影《唐人街探案》为例,从其外部特征表现出混搭的别现代风、时间空间化的荒诞喜剧的内在特征以及对时间空间化荒诞喜剧的反思等多个方面对时间空间化中的荒诞喜剧进行建构,时间空间化的荒诞喜剧表现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想象等不同异质文化和思想的混搭上,这是一种时空融合的开放多元的全球化文化形式.时间空间化的深层内涵呈现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多重复杂关系,这一空间并不是静止不动封闭的空间,而是一个矛盾不断冲突又转换的动态空间.从时间空间化这一理论出发对《唐人街探案》这一独特艺术空间进行探讨,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当下的文艺创作和影视理论.

    别现代时间空间化荒诞喜剧唐人街探案

    《你好,李焕英》:家庭作为叙事的内驱动力

    袁天一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贾玲编剧、导演、主演的春节档电影《你好,李焕英》一经上映便以高口碑、高评分的态势夺得观众的喜爱.在快餐电影层出不穷的电影工业化时代,《你好,李焕英》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引起了观众对亲情的普遍共鸣.影片叙事结构方式与小品桥段不同,其内在叙事核心将"家庭"这一主体放置在了首要位置,通过让母女关系在修补、创造、再生的过程中让家的概念趋向完整.影片的叙事推进、人物动机都围绕着对家庭概念的诠释补充展开,"家"已然成为电影文本中重要的叙事要素之一.

    家庭叙事女性你好,李焕英

    喜剧中的创伤书写——德语影片《伯尔尼的奇迹》中创伤研究

    屈巧红
    14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语影片《伯尔尼的奇迹》是2003年由宋克·沃特曼执导的一部喜剧电影,他以1954年的世界杯决赛为背景,讲述了一段由无到有的父子关系,以足球作为引子,牵出了二战结束后的"创伤"主题以及德国战后重建的艰辛历程.影片《伯尔尼的奇迹》中的创伤研究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利用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潜意识理论以及本能理论对影片中所涉及到的"创伤"类型、根源以及修复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与探究,从而揭示出创伤研究对于个体乃至整个社会与民族的意义.

    弗洛伊德创伤精神分析伯尔尼的奇迹

    德国电影《沉默的教室》的伦理意蕴分析

    朱雯熙
    14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默的教室》(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是一部由拉斯·克劳梅(Lars Kraume)指导的德语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于2018年3月在德国首次公映.二战后的东德笼罩在苏联的统治之下,在匈牙利发生了反苏联的抗议运动,导致人员伤亡.一群充满激情和斗志的学生获悉了这一事件的发生,他们选择在教室静坐,以示哀悼和抗议,弥天大祸也从天而降.面对抗争,有些孩子选择用"沉默"对抗,有些孩子则以"沉默"作为掩饰,将自己置身事外.在整个影片中,"集体"与"个体""家庭"与"个人""社会"与"自我"间的张力结构贯穿始终.

    沉默的教室伦理意蕴个人集体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