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郭象《庄子注》对庄子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曲经纬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美学研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今本《庄子》是由晋人郭象定本在其《庄子注》这一注书中保存的,该注成为后人读庄解庄的门径和典范,然而郭象注书与庄子原意相去甚远,后世学人常将郭象庄学与庄学源头混淆.庄子美学研究应立足于魏晋之际社会变迁与思维进展的事实,讨论郭象《庄子注》对《庄子》美学思想的继承和突破,并在艺术创作和审美形态领域的变革中印证郭象的美学理论,在庄子美学发展进程中找寻郭象对应的思想位置,进而理清中国美学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庄子美学道家美学郭象庄子注

    同源异流的美学建构——席勒与蔡元培艺术教育观之比较

    刘跃兵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蔡元培与席勒是近代中西方美育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他们都结合各自的时代与社会特点倡导美育,艺术教育观念是其美育思想的重要部分.二人的艺术教育观都以康德美学为理论基础,然而,由于社会身份、时代背景、中西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艺术教育的目的和属性的理解各有侧重.此外,他们的思想理论在风格上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席勒蔡元培康德美学美育艺术教育

    中西方文学之悲剧精神比较研究——以《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为例

    赵淑英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较分析元杂剧《赵氏孤儿》和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发现,中西方文学在悲剧精神方面呈现出四大要素:永恒正义、抗争行动、崇高人格、超越精神.然而,元杂剧《赵氏孤儿》和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在悲剧精神各要素的具体展开以及最终指向上却截然不同: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的悲剧精神凸显出对中国传统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的自觉认同;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突出人的独立价值、理性立法以及民主制度的重要性.中西文学悲剧精神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二者分属于中西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国古代社会重伦理教化,而古希腊社会重理性法则.

    悲剧精神永恒正义抗争行动超越精神赵氏孤儿奥瑞斯提亚

    "有意味的形式"的循环论证问题兼论李泽厚"积淀说"的解决逻辑

    陈鑫亮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作品的特质被英国艺术理论家罗杰·弗莱与克莱夫·贝尔总结为"有意味的形式".该理论首次提出是在贝尔的《艺术》中,此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随之而来的如循环论证、前后论证不一致、存在矛盾等问题,也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因此,"有意味的形式"产生的影响和相关问题都值得学界进一步研究.通过对贝尔理论中的循环论证问题及其《艺术》一书进行细致分析,确定问题所在,并结合中国艺术理论家李泽厚提出的"积淀说",对贝尔理论问题进行合理的补充说明,通过中西方理论的结合达到互补的效果,并使其更完整、逻辑清晰.

    有意味的形式循环论证克莱夫·贝尔李泽厚积淀说

    从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观看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温雅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最早一批将艺术审美与人生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分子.面对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空虚昏暗的境况,梁启超企图通过艺术介入生活的方式,来为国人建立一种新的人生信仰,塑造新的国民性.梁启超并不是抽象地、空洞地去谈论美学与艺术,而是始终面向不断变化的人生境遇,企图通过艺术与审美来使个体走向趣味人生,使社会走向进步.

    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观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与人生

    王国维"古雅说"的美学探析

    王慕凡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雅"是王国维提出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它一方面受到康德"优美"与"崇高"美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熏陶而独具特色.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古雅"与历史性、艺术技巧、审美感受等息息相关,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王国维却并没有据此得到一个清晰的"古雅"定义和明确阐释,使其呈现出复杂性和模糊性.同时,"古雅"又作为不同于"优美"和"崇高"的另一美学范畴,表现出对康德美学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以及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感悟与肯定,具有开创性.

    王国维古雅时间性艺术技巧审美感受康德美学

    20世纪外国文论翻译研究

    李亚棋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界普遍关注外国文论在中国译介的宏观研究,而外国文论翻译批评的微观研究较零散,缺乏系统研究.由于外国文论翻译质量是外国文论与中国文论交流融合、外国文论中国化与比较诗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学界应给予外国文论翻译批评应有的关注.20世纪外国文论翻译研究厘定了外国文论翻译的学术定位为传播文论思想的学术翻译,分析了外国文论翻译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外国文论翻译批评研究的建议.

    外国文论翻译研究翻译批评

    关于艺术管理美学的研究思维——以混沌理论思维为例

    王小龙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管理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艺术与世界的桥梁,也是联结艺术家与艺术受众的中介.艺术管理美学的研究思维是对艺术管理本体及相关内容的探索与分析.艺术管理美学的研究视角是对艺术本体与艺术管理本体的观照,关系到两个本体的研究内容,都需以美学思维乃至哲学思维进行理论辩证和实践探索.后疫情时期艺术及艺术管理的动态发展趋势,需要混沌理论思维加以分析,也需要将更多具有科学性的研究思维映射进来,以此丰富艺术管理未来的专业走向和理论根基.

    艺术管理艺术管理美学混沌理论美学思维

    "一般"与"特殊":马采的艺术学学科架构

    童秋利徐子方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12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其中关于艺术门类的学科调整引起学界的热烈讨论,尤其是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拟复名为"艺术学",这一话题引发的热议不断.马采是我国艺术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一般"与"特殊"的艺术学学科架构是马采的首创.我国艺术学学科发展脉络和前进路径或许能从马采的艺术学学科建构中再得到一些启迪.

    艺术学学科架构马采美学

    北朝佛教石窟美学流变与社会现实关系探析

    吴骋昊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汉代以后,魏晋南北朝战乱屡发、长期动荡的环境,为其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社会现实变化对其本土化有着重要影响.佛教艺术以石窟寺艺术为代表,每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石窟造像及壁画各具特色.佛教石窟艺术多存于北方.北朝时期佛教石窟艺术是佛教文化中国本土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佛教与社会现实二者相互影响的过程.社会现实慢慢改造佛教,使之逐渐适应社会需求,佛教也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对社会人文产生进一步影响.二者相互渗透,形成了中国艺术史上独特的美学景观.

    石窟艺术佛教艺术北朝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