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文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文学研究
民族文学研究

关纪新

双月刊

1002-9559

minzuwenxueyanjiu@163.com

010-85195627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民族文学研究/Journal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古典文学、当代文学及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民俗学及相关边沿学科的研成果,刊载研究资料和世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动态,是我国民族文学研究最重要的学术期刊。本刊面少数民族文学专业或业余研究工作者、文科大专院校师生、民族工作者、民族文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发展"与"融合":"中国故事"的文化动能——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获奖作品综论

    李静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观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参评作品,可以发现"发展"与"融合"是两种最基础的叙事模式.五部获奖作品《阿娜河畔》《在高原》《大医》《烟雨漫漓江》《花儿永远这样红》的优长,在于尝试从"融合"中讲述"发展",通过构建情感共同体、激活当代性、延续文史结合的创作传统来达成文学效力.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应致力于开拓普遍参与、平等对话的多民族文学版图,进一步发挥"中国故事"的认同动能.

    骏马奖长篇小说发展多民族融合中国故事

    地方形态、精神突围与生命重塑——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诗歌评述

    曾攀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以来的少数民族诗歌在地方与世界、自我与他者、现实与自然以及生命与灵魂等层面,开拓出新的境界.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获奖诗歌作品亦可作如是观,其展开了丰富多元的异质性地方书写,寄托少数民族的生活意趣、人文情感和家国情怀,突破已然与已知的精神局限,在未然与未竟之中,以自身的开放性回应复杂多变的现实情态,书写本不可知却富于创造性的"发生",由是重塑万物与自我之生命和思想的构型.

    地方形态精神突围生命重塑共同体现代化

    跨文体写作:当下散文创作的实践、路径及其启示——以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散文为例

    史玉丰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五部获奖散文集呈现出散文创作的"跨文体写作"趋向,具体表现为散文的小说化和诗歌化倾向、对日记体和田野调查的借鉴等特点.跨文体写作是现代散文的重要特征,文章在对"跨文体写作"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尝试对几部获奖作品进行审视与反思,指出其"跨文体写作"的得失,并探究这种趋向对于散文创作"破体"和"突围"的价值和意义,为当下散文创作发展路径提供启示.

    跨文体写作散文创作骏马奖

    觉醒年代少数民族的办刊实践与建党精神——以《蒙古农民》为例

    徐姗姗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4年在李大钊的授课启蒙下,北京蒙藏学校成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并于次年创办了第一份少数民族革命报刊《蒙古农民》.《蒙古农民》是一份彰显边疆民族力量的少数民族出版物,虽只办了四期,但具有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传播至边疆地区的"播火"意义,多松年先到民间调研再撰稿体现出深耕精神,乌兰夫、奎璧在出版发行中坚定了信仰并成长为民族解放事业骨干力量.《蒙古农民》创刊100周年之际,研究阐释其蒙汉文字共同书写对"合璧"传统的承袭以及创办思路、栏目架构、采编形式等,对于溯源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中的思想宣传动员方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意义重大.

    《蒙古农民》李大钊民族出版北京蒙藏学校

    "百花时代"汉语文学期刊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

    吴子璇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界积极展开社会主义文学建设,但少数民族文学的全面建设工作直到"百花时代"才兴盛,这一时期,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创刊、更名的汉语文学期刊都主张发扬少数民族特色,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发掘和对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培养.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刊物的共同努力下,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丰富了文学的样貌,有利于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

    "百花时代"汉语文学期刊少数民族文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性的坚守与高扬:景宜创作论

    龙珊杨芳园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族作家景宜在四十余年的艺术实践探索中,从主题到题材等各个方面,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从对白族人民生活的现代审视,到对西南多民族发展历程的纪实书写,再到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视听化表达,体现了对文艺人民性的坚守与高扬.民族文学的人民性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具体的艺术力量.

    人民性民族文学景宜中国故事中国精神

    垄种羊传说的流变及其文化意义

    张晋芳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垄种羊传说是古代中原文人对西域棉花种植的想象性描述.这一传说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原,在近千年的流变中不断被改编,粘合了多样的时代信息,附着了不同的时代隐喻.传说主体在经历两次转换后,被西域商人附会了商品实物.垄种羊传说的流变过程蕴蓄了地方性知识,记录了多民族贸易往来的情形,展现了多彩的社会风貌.该传说具有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的双重演进路径,遵从着民众的情感需求与生活逻辑不断流变,反映了民众的心态变化和建构集体记忆的模式.这一演进过程也为传说提供了生生不息的传播动力.传说既想象他者也表达自我,折射了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不仅如此,它还是民族交往和文明交流的珍贵实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垄种羊丝路传说西域棉花

    多主体共议和民间故事的市场化转型:以徐文长《都来看》故事为例

    梁珊珊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范围内基层民间文艺采风者的培育自20世纪50年代业已开始,并随时代发展不断持续.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繁荣为采写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亦体现在徐文长故事的生产中:前期写本及各类审查机制的存在,使徐文长多以正面形象出现;此前被遮蔽的市井属性,又伴随大众期待在叙写者与各类规则、机制协调之中隐隐浮现.20世纪90年代,绍兴文化人群体对徐文长《都来看》故事的三次再生产,反映了该时段的故事生产过程中,文学行动主体通过与市场大环境的互动协商,既为故事增添新鲜意趣,同时又使之缓慢地朝向其原本自在于市井的诙谐模式复归.作品的市场化运作广受欢迎的实践过程,也为当下彰显民间文学"文学性"的问题提供了参考.

    多主体共议徐文长故事《都来看》市场化转型

    "三大史诗"在新世纪小说中的现代性再造——以《复活的玛纳斯》《格萨尔王》《本巴》为中心

    梁增凯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是中国珍贵的民族文学和文化遗产.21世纪以来,一批以三大史诗为蓝本的小说创作从诗学传统和人民性精神结构两个层面,实现了对三大史诗的现代性再造,总体呈现出一种从去神圣化的世俗英雄书写,到在文化寻根中激发浪漫想象,再到新时代语境下史诗的再史诗化的整体样貌.此外,新世纪小说对三大史诗的现代性再建构,体现出二者间的双向互动,为史诗传统的当代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三大史诗"新世纪小说人民性

    侗戏《珠郎娘美》文体流变及文本变异研究

    吴娟王剑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侗戏《珠郎娘美》的戏本经历了明显的文体流变过程,产生了丰富的文本变异.侗戏本的文体流变历经古本、新本与现代舞台本三个阶段,其流变趋势是体例越来越完备,记录越来越科学,发生了全面的现代转型.其变迁原因既有技术与教育的进步,也有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变化和对侗戏演出环境的适应.辅歌与附文是侗戏本的体例特色,其变异性非常鲜明.辅歌按功能可分为开台歌、散台歌与感谢歌三种,附文则体现了侗戏本新增的作家文学因素.

    侗戏《珠郎娘美》文体流变文本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