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学刊
民族学刊

沙马拉毅

双月刊

1674-9391

cn511731@vip.sina.com

028-85524958

610041

四川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

民族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ETHNOLOGY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展示民族学研究成果,突出西南民族研究特色,为繁荣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和实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服务。 我们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研究现实问题,特别欢迎大型田野调查报告和各类基金课题阶段性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思考

    沈桂萍沈春阳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视角,以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为叙事主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揭示古往今来各民族及其先民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党中央关于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构中华民族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体系、学科话语体系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学理体系.对建构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凝聚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精神家园认同,塑造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华各族儿女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奠定了理论根基.

    "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的时代价值与建设路径

    张立辉郝彧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多位一体教育平台的必要举措.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有助于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具有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稳定大局,维护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等时代价值.针对现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的情况,需要加强学术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使之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相适应.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常态化机制意识形态安全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

    苏永杰薛子帅李莉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建设,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守正创新的迫切需求.通过分析高校设有民族学一级学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专业和方向情况,以及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四部委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点方向,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中华民族史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等四个领域.经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主题最为丰富,但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中华民族史研究还需加强.需要进一步把准学科方向,建立跨学科协同合作互促共进机制,更好发挥其育人功能等加强学科体系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学科建设

    圈层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的逻辑理蕴、框架模型和推进路径

    李永政黄明元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重大抓手.近十多年来,我国思政课程改革的深化亟待从学校内部的整体系统变革走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推进的治理变革.《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要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与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合作互动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相一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主体的圈层特征与治理本身具有相一致的建构性特征,要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价值统领下,各主体实现"跨圈合作、跨层联动",构建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圈层共建"的框架模型,积极发挥学校自治、政府元治、社会协治、层级联治的治理合力,不断构建打造课程建设的主体点位、资源链路和全新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思政课协同治理圈层共建

    西藏城市住房人居环境建设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何永之钟思文何一民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与广大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住房问题的解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很大.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绿色发展、协调发展,西藏各城市立足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不断加大西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增强城市环境保护能力,城市面貌获得极大改善.此外,西藏各城市还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园林生态宜居城市,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西藏城市住房人居环境建设使民众的生活品质大幅提高,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增强了西藏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使其深刻地认识到西藏所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民族的帮助下取得的,进而增强了西藏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了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藏城市住房改革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凉山州清溪峡古道上海棠镇各民族的互动与交融

    杨梅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既是连接和流动的重要载体和媒介,也是一种典型的人造网络,它可以将小地方与大地方、偏远地区与国家、孤立的社区与更广泛的社会以及国家与国家进行高效连接.本研究以清溪峡古道上的重镇甘洛县海棠镇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充分挖掘海棠镇汉族、彝族、藏族等民族自古以来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遗存和历史见证物,呈现各民族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明清以来,汉族、彝族和藏族等民族沿着清溪古道不断迁入海棠,通过长期的交往互动,在生产生活、语言、风俗习惯、服饰文化、族际通婚以及民俗传统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互动交流,并逐渐在此地形成交互共生的分布格局,进而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形成一个"共同体".海棠镇汉族、彝族和藏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一个微观缩影.本文从微观视角呈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图景,旨在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南方丝绸之路凉山州清溪峡古道海棠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苗族精英梁聚五的中华民族观发展脉络

    孙腾蛟马廷中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聚五的民族观以中华民族认同为根本,以民族平等为缘起,以国家至上为核心,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最终指向.这既得益于他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亦深受环境、时代和阅历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现代执政党的民族认识和政策引导尤其重要.清政府对黔东南苗族的整合留给梁聚五的历史记忆和辛亥革命提出的"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策,促成了梁聚五民族观的发轫.在关系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抗日战争时期,梁聚五投身抗日活动,进一步形塑了以中华民族认同为基础的民族观.抗战胜利前后,"苗夷"问题成为梁聚五关注的焦点,国民政府的民族同化政策使他的民族观开始倾向于"我族"的意识表达和权利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让梁聚五找到了内心的依归,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导下,他积极做出调适,民族观最终成型.梁聚五的民族观及其发展脉络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边疆少数民族精英的个案视角和有益经验.

    梁聚五民族观少数民族精英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夷族》中西南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自觉书写

    李沛容和娴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应对外敌入侵、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新夷族》为代表的近代报刊的创立,为构建中华民族认同,唤起西南少数民族同胞的国家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夷族》是近代首份、也是唯一以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族称命名的刊物,该刊物由西南民族知识分子自主创办,虽然仅刊行两期,但其篇章内容却紧紧围绕"中华民族观念""中华民族自身之意识""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等主题展开.这揭示出西南民族知识分子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概念内涵,西南各民族与中华民族整体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怎样发掘和运用自身特有的地方性知识,以议论文、诗歌、散文等不同文体形式阐述、宣传"中华民族"等新兴观念,以此构建一个"新"的具有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群体.系统研究《新夷族》将有助于学界深入探讨民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中华民族意识自觉过程,及其在西南各民族中传播中华民族知识的历史作用.

    《新夷族》西南民族知识分子中华民族观念

    市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核多元"公共传播组织体系

    王芹陈成文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五个认同",其拓展的新领域是市域层级.市域层级既是国家层面的执行者和落实者,也是县域层级的指导者和推动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一种治理实践解决方案,公共传播可融入市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在价值目标、实践主体、实践内容和手段上具有内在的耦合关系.公共传播组织体系是市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序有效传播的重要保障.从实践回应看,目前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组织体系仍存在结构的"碎片化"、内部纵横向关系的"紊乱化"和功能的"梗阻化".为此,结合我国国情,基于"元-"理念,重塑"一核多元"公共传播组织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加强新时代党组织对传播的领导核心地位;促进市域政府机构在传播中的行政职能转变;激发社区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的传播活力;培育和提升社区居民个人的公共精神和传播参与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市域公共传播组织体系一核多元

    先秦文学交融活动与"中华统绪"的早期形态

    王猛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方兴未艾.在文学交融领域,针对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的整理研究较多,针对文学交融"何以中华"的观念与路径梳理尚不充分.自孟子提出"创业垂统",历代多以"垂统"或"统绪"来称述具有示范性与合法性的政治权力."中华统绪,不绝如线"正是在此脉络下形成的政治文化表述.不同于现代文学观,先秦文学具有近于人文或文明的历史语境,以"中华统绪"作为理论话语追溯早期文学交融发生的历史语境,可从关联性维度关照中华文明中人文、地理、政治、风俗等混一的特性,从"天下-四方"的空间秩序生成辨析"夷夏"与"中国"的文化政治秩序,从而厘清先秦文学交融演进的路径、方向与秩序.

    先秦文学交融中华统绪夷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