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研究
民族研究

王延中

双月刊

0256-1891

mzyjbjb@cass.org.cn

010-6893293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民族研究/Journal Ethno-Nat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有关民族研究问题方面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教育、民族人口、民族法制、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以及世界民族等各学科的学术成果,是从事民族研究、民族教学和民族工作,以及对民族问题有兴趣的同志、学人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园地。主要栏目有: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专稿、 西部开发研究、回顾与展望、跨界民族研究、重点项目、创见与争鸣、研究述评、田野调查与研究、新书评介、学术动态等多个栏目。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提倡学术上广开视野、勤勇探索、讨论争鸣、孜孜求新,为促进民族研究事业的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各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实现国家现代化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1921-1939)

    郑大华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念既可作"中国民族"解,又可作"汉族"解,而且主要用的是"中国民族".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前,中国共产党很少使用中华民族.《八一宣言》发表后,中国共产党使用中华民族增多起来,就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使用而言,可以看到:第一,同一文书中同时使用"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第二,中华民族既可作"中国民族"解,又可作"汉族"解;第三,中华民族只能作"汉族"解.红军长征结束到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同一文中很少再看到"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的混用,而且"中华民族"都只能作"中国民族"解.1938年9-11月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代表政治局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不仅多次使用"中华各族"一词,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指导原则.1939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回答了中华民族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问题:一是中华民族这一民族的定义问题;二是中华民族这一观念的涵义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最高领导人对中华民族的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的最终形成或确立.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进路

    杨玉文
    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基于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与共同性逐渐增强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嵌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是增强中华民族包容性、认同感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之举."四个共同"重要思想从历史观角度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共同疆域、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精神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融合的历史动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开拓了从历史到现实、从现实到未来的共同视野.从历史观照现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精神的现实向度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动力机制,对于激活新阶段新形势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展动能,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四个共同动力机制内生动力

    中文"民族团结"概念的出现及早期演变

    张少春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民族解放等近代中国涌现的新概念一样,是中国人探索现代民族与现代国家建构的产物.在近代国家和民族双重转型之际,"民族团结"概念出现,并逐步演变为广泛传播的社会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觉与凝聚的历史进程,亦反映了各派力量聚合民族、整合社会的动态历程.本文选取1904年起"民族团结"在中文系统首次出现至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时段,考察了这一概念早期的近代化和社会化历程,整理了各派政治力量团结民族的方案.这一时期"民族团结"概念的生成、发展与传播是国家转型、民族自觉、政治力量实践三个进程相互作用的历史产物.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建构社会整合

    中国民族学知识生产的演进脉络与内在逻辑

    何明谭任均
    4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民族思想是中国民族学知识生产的重要来源,是中国民族学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根脉.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民族学之知识生产,主要经历了现代民族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初步形成、民族学知识生产全球化、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 自觉建构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了独特的演进脉络与内在逻辑.对中国民族学知识生产的历史过程进行反思和梳理,是建构中国 自主的民族学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构也有着积极的探索价值.

    中国民族学知识生产知识体系演进脉络

    多物种民族志:西方人类学的物种转向

    冯琳
    5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学百余年发展历史中,指向"他者"的研究旨趣出现了文化转向、性别转向、物种转向等三次转向,完成了文化"他者"、性别"她者"、物种"它者"三次转型.多物种民族志是西方人类学物种转向的产物,开启了后人类主义研究与书写物种"它者"的尝试.作为一种新兴的民族志类型,多物种民族志一方面强调"它者"的主体性,正视人与"它者"共生的关系世界;另一方面也积极拓展民族志的方法论工具箱,以超越"自然一文化"分析框架的复调叙事揭示人与"它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经验现实.厘清多物种民族志何以生成,既能够捕捉多物种民族志之于西方社会的理论诉求与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中西人类学"它者"研究的对话与交流.

    多物种民族志"它者"物种亲密性"与之共生"超越人类的人类学

    《罗摩衍那》在东南亚地区的流传与"再符号化"

    李夏菲
    8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摩衍那》是东南亚地区广为流传的宗教史诗作品,在东南亚各国几乎都有其本土化的版本和不同的文艺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分析《罗摩衍那》在东南亚的流传过程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基于当今东南亚的现状对古老的《罗摩衍那》进行的"再符号化"处理,揭示了《罗摩衍那》从宗教史诗到文化符号,再到区域身份认同符号的转变过程.经历"再符号化"后的宗教史诗《罗摩衍那》,在推进东南亚地区完成从"别人的东南亚"到"东南亚人的东南亚"的认同转变和构建东南亚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摩衍那》"再符号化"流传东南亚认同

    《蒙古直理吉氏家传》所见晏氏家族记忆与民族认同

    刘晓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古直理吉氏家传》为明初郑真所撰,因常见版本译名多遭改译,长期未受学界重视.《家传》作者根据家族成员提供的素材,对该家族在有元一代的传承有较详尽的叙述,但对家族所出克烈直理吉氏的早期历史,因家族记忆已无法还原,只能参考《通鉴续编》等历史文献进行重构,由此产生了不少讹误.尽管如此,《家传》所载直理吉氏家族史,为中国历史上纷繁复杂的民族交融提供了 一份宝贵鲜活的资料,值得我们重视.

    蒙古克烈直理吉氏宴彻晏氏

    清代前期经略西藏与川藏道上的将军信仰

    邹立波
    10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续前代奉祀武将为神的信仰文化传统,清初以来川藏道上的将军信仰及其传说故事不断发展,向西传入青藏高原.这一进程反映出川、滇等直省在清代前期经略西藏过程中的地缘政治关系.清代的将军信仰活动与川藏道上的政治事件、自然地理、边茶贸易、官祀行为息息相关,也是兼纳藏文化、汉文化的信仰共享与不同身份奉祀群体社会互动关系的集中体现.汉藏文化交融研究不应简单地将汉文化视为一个整体,应当注意到内地不同地域人群传播汉文化的路径差异及其对青藏高原的各自影响.而道路"将中国整合为一个整体"是一个相当复杂、综合的历史过程,需要努力呈现并拓宽道路整合中国历史脉络的研究面向.

    清代前期西藏治理川藏道将军信仰

    清代和民国时期浙南畲族族谱创修与家国认同

    曹大明李扬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逐渐定居于东南山区的畲民在区域多民族长期的交往融合中逐渐习得编修族谱,并将族谱视为表达权利和身份的重要文字载体.其中清代大量进入浙江南部定居的畲民,随着其经济文化的发展,自清中期以后形成创修族谱的热潮,并延续至民国时期.这些族谱的创修过程,体现了大一统国家内少数民族与王朝国家的互动,以及社会发展与族群权利诉求影响下形成的多层次认同.民国时期,在近代思潮传播的影响下,浙南畲民家谱的纂修,更体现出家族认同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紧密关系.清代和民国时期浙南畲民的族谱创修及其表达的认同的升华,揭示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东南地区的形成机制和规律.

    浙南畲族族谱家国认同

    第九届民族研究青年论坛"新时代民族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会议综述

    张雨男杨园章
    130-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