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

季刊

1003-2568

0771-5621053

530023

广西南宁民主路11-4号

民族艺术/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论文及调查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稿约

    80页

    山野图典(苗族刺绣)

    邓启耀
    81-84页

    声通于天:《周礼》鼓神话与礼制话语建构

    唐启翠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神话思维主导时代,话语象征人类的自我思考、言谈表达与宇宙持续性创造的关系及其表现.所有经由话语符号表达的事物皆可为神话.考古物象、图像、甲骨文、金文与文献等多种文本对读,可知《周礼》"六鼓"体系及其礼仪实践,皆是深植于鼓神话信仰的话语符号表征.鼓的材质、形制、纹饰、韵律、冒皮、楹柱及其附饰等艺术化物性策略形成一套鼓语:鼓是天雷之音、神灵寓体,是世界树的置换变形,是交通神灵渲染营造神人同在、君民同庆氛围的特殊"语言",也是标举圣王天命君威圣德、明序别等、号令警戒的符号表征.从而形成了鼓为"乐君"以节声乐、和军旅、正田役、降神—降福、辟邪趋吉、美善风俗等礼乐话语.鼓神话信仰是鼓语和礼制话语建构的信仰之根.

    《周礼》六鼓鼓语鼓神话信仰礼制话语

    "八十四大成就者"藏文佛经版印插图对明清"高僧"概念的重塑

    赵淑君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八十四大成就者"作为印度密教祖师,其形象被绘制于各大寺院的壁画中、雕印于藏文佛经版印插图内,成为经典图像,尤其在《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拉萨版<八千颂般若经>》《三百佛像集》三个版本的藏文佛经插图中,"八十四大成就者"出现了三种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示为神圣性、崇高性与权威性三种特性,并以图像、人和文化三重意涵重塑了明清"高僧"概念."八十四大成就者"版印插图变化的过程裹挟着时代的社会文化价值需求,参与到国家民族交融的文化建设中.版印插图保留着藏、蒙古、汉、满等各民族的智慧结晶,百川汇海,最终进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

    大成就者藏文佛经版印插图高僧图像学

    "歌仙"入雅部:蒋士铨《刘三妹》的文本生成与演史发现

    李林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蒋士铨《雪中人·刘三妹》,以往关注多限于"首部《刘三姐》剧本"之头衔,对其文本来源及上演情况的认识相当有限.事实上,蒋氏《刘三妹》的文本有两个直接来源,一是屈大均《广东新语》,二是陆次云《峒溪纤志》.前者"刘三妹"条经删繁就简,改编为该戏"报家门"片段;后者"声歌原始"条中10首粤地歌谣被全文收入,成为"蛮歌对唱"的创编素材.作为二者传抄原本的《粤风续九》,蒋氏从中直接受益的概率并不大.《菊部群英》和《梨园外史》中有关《雪中人》的史料,过去未得到应有重视.本文在剔除不实信息后对该剧演史概况做出描述,认为1870至1873年间的某个3月,《刘三妹》随全本《雪中人》在恭王府完成了首演.

    蒋士铨《刘三妹》《粤风续九》蛮歌对唱上演概况

    艺术乡建之于辰、与辰及予辰

    彭兆荣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正在进行乡村振兴战略,而与之同行的"艺术乡建"无论是作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自在延续(近代乡村建设运动),或是当代语境下艺术的自我展演,还是配合国家战略的一种自觉行动,都无妨其作为知识分子、艺术家参与社会重要实践的一种范式.既然是"艺术乡建",就必然涉及艺术与乡土的关系问题,也自然要呈现中式农耕文明、社稷文化的特点,而"辰"是一个难得的范例.本文以"辰"为证,从于—与—予三个层次分析其中关系,即艺术与传统农耕文明的背景,中式艺术作为乡土生长出来的"并作"产物,同时艺术赋予、反哺中华文明的能量和滋养.管窥之见,诚请方家指教.

    艺术乡建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天人合一耒耜

    山野图典:苗族"再地方化"过程中的多物种共生关系

    邓启耀
    12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千年来苗族一直在迁徙,走过的地方自然生态差异很大,遭遇的民族群体文化差异也不小.为了生存,苗族顽强坚守族群血脉和文脉的传承,同时动态地适应所经地、所在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态,不断地"在地化"和"再地方化".通过神话、服饰纹样等非文字方式,苗族想象和表达跨物种的物—我同源关系,实践多物种的物—我共生关系,再造情境化的物—我共情关系,从而在多物种共生的社会实践和精神建构中,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实现自我文化认同,建构多物种生命共同体.

    苗族神话服饰纹样再地方化多物种共生

    胡尔奇素描:蒙古族说书艺人小传文本与形象建构

    齐琨
    137-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数民族音乐历史书写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多重材料构成讲述链环.在蒙古族说书艺人胡尔奇的小传中,除了涉及的生平经历外,胡尔奇的习艺过程、传艺方式、演艺特点、擅长作品等,共同构成了相关胡仁乌力格尔的民间知识.这些民间知识存在于当地人的记忆中、地方文献的书写中,而那些已说不清、道不明来源的传说与传奇,成为补充民间知识缺环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学者们也以自己的论证,织补着口传文本与书写文本之间的逻辑缝隙.可以说,由小传构成的"胡尔奇素描",是一种独特的历史书写,由热爱、承载、传播胡仁乌力格尔的人们共同完成.

    胡尔奇民间知识生成口传文化胡仁乌力格尔少数民族音乐史

    饕餮纹铜尊

    韦玲
    151页

    类民俗的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基于FGO玩家的"圣地巡礼"分析

    张淇源
    15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类民俗的形式,玩家通过"圣地巡礼"体认神圣.游戏经营商与地方旅游局相互磋商,通过游戏世界标志物,全方位调动玩家的感官,令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彼此叠合;在该空间中,玩家从游戏的客位视角走向主位视角,成为具身体验游戏叙事的第一人称,召唤着特定的时间、情感与际遇.走出圣地,玩家在自反中重新定义自我,理解虚拟与现实、神圣与世俗的关系,也通过"疲惫""牺牲"等话语层累圣地的圣性.最后,传承时间的长度、群体的扩布与承认、内部稳固的惯习系统,决定新兴现象能否成为"民俗"的子集,成为一种"类民俗".

    圣地巡礼类民俗游戏叙事记忆再生产网络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