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

季刊

1003-2568

0771-5621053

530023

广西南宁民主路11-4号

民族艺术/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论文及调查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疫病退散之神"故事再兴与日本疫病灾害记忆——兼辨Amabie非尼彦

    毕雪飞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日本江户时代的预言妖怪Amabie被人们奉为"疫病退散之神",在网络上走红并传遍世界.江户时代出现的Amabie、尼彦等一系列的预言妖怪故事均以图文形式强调预言叙事,其背后隐含着疫病灾害频发的真实社会景观,而当下人们选择Amabie并强调其疫病退散功能则体现了集体情绪宣泄的诉求,加上以图像叙事为主的形式更利于传播与唤醒,从而被政府、媒体、商业等"流量"利用.被"神圣化"的Amabie,所负载的历史事件被抽离于具体的语境,其符号化的意义不断得到强化,随之承载的疫病灾难记忆也处于持续建构的过程之中.

    妖怪故事Amabie尼彦图像叙事疫病灾害记忆

    中国铜镜的纹与字

    张逢波黄清穗
    85-88页

    故事机变:倡导实证研究的故事学

    朱家钰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创造了"历史演进法"的经典研究范式,这也是中国现代故事学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施爱东在《故事机变》一书中检讨与反思了该经典研究范式隐含的"一源单线"与"进化演进"等理论预设的局限性,同时也从方法论的角度阐明与肯定了顾颉刚对于"合情推理""模型实验观察"等科学方法的运用及对于"提出假设—验证与修正假设"的科学规则的遵循.在此基础上,施爱东进一步将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故事演变与学术史研究,在田野研究中引入实验干预,借以探讨故事变异的路径与规律,修正顾颉刚理论的不足,为顾颉刚历史演进法增添新的学术生长点.学术研究的任务就在于借助新材料和新方法,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否定之否定,构建更加贴近客观事实的认知体系.

    顾颉刚历史演进法故事研究故事机变实证研究

    中国南方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记忆

    李世武
    9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南方创世史诗蕴含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忆,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互鉴的记忆、共享母题的记忆、共有家园的记忆、共享历法的记忆、族际互惠的记忆.多民族的智者在语言文字互鉴中,创作、演述创世史诗,增强凝聚力.母题共享表明,多民族拥有共通的思维机制、价值观念和审美偏好,又能在同一母题之下展开多样化的艺术创造.共有家园,意味着多民族和谐相处、一体共生.历法的族际传播与共享,提升了多民族共同生存、共同进步的能力.族际互惠,是增进多民族文化亲密性的有效手段.与阿斯曼所关注的神话动力不同,中国南方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记忆内含的诗性动力具有如下功能:树立多民族和谐共生群像并引导多民族凝聚为一.中国南方创世史诗在讲述生命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诗性历史时,普遍认为生命同源、人类同根、民族共祖.多,意味着繁荣;一,意味着同源.多由一生,多聚于一.多样性与亲和性是民族交往互助的基础.南方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根基,社会各界应在国家的主导下积极保护中国南方创世史诗.

    中国南方创世史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本土认同智慧

    从具身实践到智能嵌入:媒介演进中非遗活态传承的新向度

    孙发成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生命力的表征,活态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根本实现手段.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各种媒介,物质媒介、符号媒介、传播媒介等不同媒介类型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条件.其中,身体媒介极为重要,身体在场和具身知识确证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但随着媒介技术的演进,传承人的身体开始缺席或只能远程在场、虚拟在场,基于传统社会和有限时空建立的传承情境不复存在,实质上弱化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在智能时代,人和媒介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人机融合成为新常态,也必然会形塑非遗活态传承的新方式.

    媒介非遗活态传承具身性活态遗产

    宣卷艺人的职业化、半职业化与江南宣卷传承的自生性

    黄亚欣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南地区的宣卷,是当地传统的民间说唱文艺,也是该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地区宣卷艺人呈现出典型的职业化、半职业化特征,与北方形成较大差异.他们早期多是半职业化的,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目前总体呈现出职业化、半职业化并存的状态,这使得他们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表现出较强的自然经营能力,也使宣卷的传承展现出明显的自生性.对他们的职业化、半职业化问题进行一番探索,可以获知该特征对当地宣卷延传的积极意义,也可为众多列入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民间说唱艺术更好地保持其存续力提供参考.

    宣卷艺人江南宣卷说唱艺术文化传承非遗

    斗香花剪纸

    徐丽
    125页

    创造"阈限空间":"展览空间"在艺术乡建中的困境与可能性

    刘姝曼
    12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展览空间是当代乡村的特殊景致和基层配置,也是艺术乡建中的新兴载体之一.中国的乡村展览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紧密关联,学界关于其性质、功能、主体等问题的追索也从未停息.乡村展览空间可视为一种"阈限空间":它具有双重性质,即展览场所的阈限属性与多主体身处其中产生的阈限体验;它兼具双重形态,即"乡村的展览"和"展览的乡村",前者可理解为"在乡村中进行展览",后者则可阐释为"关于乡村的展览".随着展览对象和场域范围的不断延伸,乡村的展览空间将延展出更广泛的生活现场,成为乡村振兴中富有活力的建设力量.

    展览空间阈限空间艺术乡建策展生活现场

    民间艺人的身份认同及其表演——以湖北省皮影艺人的表演活动为例

    王杰文
    138-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体的身份意识与认同感曾经是现代民族国家得以建立的思想基础,基于"民俗认同"的概念,早期民俗学为世界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贡献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新民俗学转而强调民众主体在创建身份认同方面的能动性,肯定民众在面对时代环境时所做出的创造性调整.身份的问题正在被转化为认同的问题;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传统的问题,正在被理解为民间艺人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表演的问题.作为民间艺人自由地重构身份认同的实践行为,湖北省皮影艺人全身心地投入"充分的表演",为新时代主体身份的自由建构提供了理想的模型.

    民间艺人身份认同民俗认同充分的表演

    从物质到虚拟:传统工匠文化空间的数字化重构

    邓文杰
    149-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空间生产视角下,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工匠文化的感知空间、构想空间与体验空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工匠文化空间重构层面,数字技术推动了空间生产的实践主体、实践场景和实践体验从物质化到虚拟化的演变,并建构出虚拟主体、数字场景、沉浸体验等数字空间形态,进而调解了物质空间主体内生驱动力衰退的问题,消除了地方空间语意符号交往的局限,实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物质与精神体验的交融;在空间重构逻辑层面,数字技术俨然成为建构数字空间的重要介质,并在秩序形态、资源对接、空间再造、文化传播等方面突显出数字空间生产的新样态,推动与加速了传统工匠文化空间的新发展.廓清数字空间生产属性及逻辑有利于揭示数字空间的现实意义及价值,也能明晰数字技术对促进传统工匠文化发展的作用及其关联.

    传统工匠文化空间数字化再生产数字空间空间权力空间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