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

季刊

1003-2568

0771-5621053

530023

广西南宁民主路11-4号

民族艺术/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论文及调查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俗研究》2024年第3期(总第175期)目录

    82页

    对"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的问答、评议与讨论

    李涛毛巧晖张佳伟邵妍...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讲座中,毛巧晖研究员以"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为题,以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为核心观察对象,阐释了 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学术繁荣背后的复杂因素和民间文学研究重心转向的主线.本场讲座及讲座后,学生们就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学科本位、民间文学学科边界,以及民间文学"社会科学化"转向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民间文学民俗学学术史20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化

    嵌入与转译: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型中的文化中人及其实践

    张寒月徐赣丽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型内嵌于地方文化体系和社会整体现代化进程,二者交织混融形成复杂的发展场域和以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关联为核心的矛盾体系,这催生了文化中人及其因应实践.后者也充分发挥相应效用,采取差异化嵌入路径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形成以地方为本位的内生发展结构;借助创新设计和审美转译,推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文化适恰等.通过嵌入与转译两个层面的实践,文化中人联动形成以多元行动者互促制衡为本质的动态协作网络,该网络为建立传统与现代、文化资源与区域发展的有效链接和良性可持续关系提供了可行路径.

    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型文化中人协作网络区域发展

    新石器时代石玉器

    黄清穗
    101-104页

    以身体为媒介: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关键路径

    陈仕国王廷信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播学视阈下,身体素来被视为一个显性的概念.无论从历时层面,还是从共时层面,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活动始终基于"身体"这个媒介予以延续与保存.从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古代社会,到倚重信息和崇尚科技的当代社会,媒介经历了从最初依托身体,到分离身体,再到融合身体三个基本过程,表明了无论媒介技术如何更迭发展,人的身体对中华传统艺术传承仍是最具说服力的媒介.中华传统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媒介技术虽影响了传统艺术的传承成效,但身体的"在场性"始终无法被逾越,并始终与媒介叠合,成为传承的关键路径.当身体衍化成技术化、智能化、虚拟化的媒介时,这种媒介亦不过是身体的某种延伸.因此,媒介技术所形成的智能身体,使身体与媒介得以交互,成为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可供选择的路径.

    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身体媒介关键路径

    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苏明奎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强调关注运河与民众的生活之间交互衍生的意义关联,聚焦传承人及其遗产保护实践中的日常生活与生命轨迹.以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重要代表——里二泗小车会的地方实践为个案,不仅再现了民间花会与漕运商贸互动关联的历史记忆,也呈现了运河与相关社区、群体、个人之间互构共生的内在逻辑;依托运河流域民众自发创造、彼此共享的文化机制以及传承人表演过程中的身体叙事与间离效果,运河记忆也得以转换为民众的日常生活经验.运河与流域民众有机、互通的关联性不仅为运河文化遗产造福于民众创造了可能,也提示着需要进一步探寻运河与民众彼此存有差异的前提之下共生发展的逻辑.

    运河文化遗产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里二泗小车会传承人口述史

    对当代艺术实践中民族志方法的新应用及动向的反思

    王玲吴志昊
    125-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学视角下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实践研究会重新考量先前定性的艺术标准和艺术形式.民族志方法的引入总体上能给当代艺术实践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思维转向,提供更加多元的可能性.对当代艺术实践中民族志方法的新应用及动向的反思将有助于促成艺术行业国家标准制定、乡村美学反思、艺术受众选择与审美培养的明晰化和系统化.无论是在探讨宏观层面的国家引导与地方落实的关系、艺术实践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之时,还是在从微观视角审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观与艺术受众的消费观,以进一步丰富艺术批判的理论成果和提升艺术受众的审美修养之时,多元化的交叉、融合、传承、变革、创新、传播、交流和协作都是当代艺术实践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常态方式和合理路径.

    艺术实践民族志方法在场艺术批判审美培养

    戏剧脸谱画

    徐丽
    134页

    从工艺父权到漆艺家身份赋权的漆艺传承——基于福州民间新老漆艺聚落的考察

    张培枫
    13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之一.通过近6年对福州漆艺从业者共103人的访谈并结合进入漆工坊参与式观察,可探寻福州民间新老漆艺聚落传承中的身份赋权变迁.传统漆艺传承主要在父权控制下.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国有工厂的分工需求,在乡村形成民间漆工的老聚落由工艺赋权而非工艺父权带来红利.老聚落衰弱,城乡接合部崛起的新聚落中,新一代从业者的职业规划路线与院校教育带来的漆艺家身份赋权密切相关,同时生存成本高且生存模式不稳定.应提升漆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保留漆村空间优势,使传承中的身份赋权多样,方可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漆艺传承人工艺身份赋权文化传承

    从审美心理到人类文化:走向审美人类学

    洛伦佐·巴塔莱西孙文刚
    148-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西方浪漫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权威传统的深刻影响,美学研究长期以来都停留在其最初的哲学思辨领域,这种传统误判了审美的作用,忽视了它在维持和重塑人类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事实上,审美是人类学研究的固有问题.马塞尔·莫斯、弗朗兹·博厄斯、埃德蒙·利奇、克利福德·格尔茨、霍华德·墨菲等现代文化人类学家都曾将审美视为多元文化研究的基础,并以此重建了美学作为跨文化范畴的解释价值的观念.与此同时,审美人类学作为对不同社会感性经验的跨文化研究也应运而生.从人类学研究来看,审美可以概括为审美行为、审美认知和审美经验三个相互联系的维度.审美的这种多维复杂性受到进化论美学、人类认知进化、神经美学等的深时研究和大量边远地区民族志案例的充分支持.审美与人类发展动力之间不是后者决定前者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双向机制,揭示它们之间这种关系,有助于改变我们对人类文化的持存、转型和传播等更为普遍问题的看法.

    审美心理审美人类学文化传播审美生境审美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