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

马云华

双月刊

1003-840X

mzysyj88@163.com

0871-3161975

650021

昆明市南太桥文化科技大楼12层

民族艺术研究/Journal Ethnic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从理论上进行一些探讨、研究。面向国内外一切有志与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读者、作者;为云南培养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理论人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现代美术创作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形象嬗变

    尹成君李楠
    9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指引,聚焦"以人民为中心"形象在中国现代美术创作中的历史实践,以此透视"以人民为中心"与中国现代美术转型的关系.在"延安美术时期",主要表现出大众化与通俗化、艺术性与革命性等更具有"普罗大众的艺术立场";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美术工作者们发出了"为新中国而努力"的口号,倡导创作反映新中国面貌和适合广大民众欣赏要求,并有多种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在新时期,美术创作不仅着眼于对"社会主义生活"这一"审美客体"的多样性表达,还将艺术家自身对于时代的观察与感知、人文关怀、生命体验及审美趣味融入到对于历史和当下的叙事中,在审美主体与艺术本体的融汇中,构成新的艺术景观;新时代以来,美术创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一种直接而明晰的路径,从而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中国现代美术美术创作以人民为中心革命美术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形象建构与创意设计研究——以世博会中国馆为例

    程雪松
    11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的困境与根源""理念指引意义""重构国家形象设计的三组关系""国家形象创新设计思路"四个维度为切入点,梳理形象设计的三个维度——符号生产、形象生成和传播生效,指出世博会中国馆设计长期存在"无内涵呓语""无声息失语""无边际妄语"等困境,根源在于设计者身陷"留恋传统、困顿当下、羡慕西方"的阈限焦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价值坐标,有助于重新定位自身,确立新使命、塑造新形象、拓展新视野.在此基础上,需要重构"元素/系统""现实/想象"和"我塑/他塑"三组关系.最后提出基于该理念的国家形象创意设计思路,为国家形象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范式想象和学科出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形象世博会中国馆创意设计

    中国剪纸研究的回顾、进路与方法

    苏欢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剪纸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正式迈进现代学术研究轨道以来已发展四十余年.其间,多重因素的叠加使剪纸的传统形态、传承方式、发展方向等都发生了改变,学术研究动向随之发生变化.剪纸成为交叉领域的工具化切入点,研究由民间美术的内部审视拓展向他者观看.深刻认识剪纸在当下环境的存在特征可以发现,以剪纸为中心的民俗信息整理、剪纸传承个体的口述史、剪纸与地缘文化的互动等本体研究向度仍旧等待解决.对剪纸本体进行研究并不是排斥研究剪纸的传承与发展,而是为应然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针对这一点活态文化研究方法为剪纸由本体研究走向非遗实践提供了逻辑起点.

    剪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活态文化研究方法

    华琳"推法"与汉斯·霍夫曼"推拉"理论比较

    陈晓娟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并不身处同一时代,清代山水画家华琳所提出的"推法"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汉斯·霍夫曼的"推拉"理论,都是在强调"推"的动势,也都是为了形成画面上的纵深感或"远",二者颇有相通之处.通过对理论的提出背景、内涵指向、画面的实现以及学说影响力四方面比较这两种说法的相近之处,并强调华琳在清代中后期提出"推法"的难能可贵.

    华琳汉斯·霍夫曼推法推拉理论

    文化产业背景下"手造"的现象学阐释

    魏毅东谭玉龙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传统"手造"实践活跃,"手造"文化灿烂.在文化产业背景下,"手造"获得创新性的涵义,即传统手工制作的产业化道路及其新发展."手造"作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蕴含着深刻的身体价值.身体现象学蕴含的身体认知观念、具身思想等,为"手造"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依据和方法论.现象学可以对"手造"这一身体实践进行还原和描述,显现其蕴涵的身体维度及价值.在文化产业背景下,现代人类经由"手造"重返身体实践,再次开启与物以及世界的对话.由此,为生产与生活所累的身体得以重新唤醒,恢复了感知和生命活力,进而建构现代人类的生活世界.在文化产业时代,探索和实践中华传统"手造"的身体价值,重新寻找和建构起当代中国"手造"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产业身体现象学梅洛-庞蒂"手造"

    凝视与弥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都市实践反思

    解梦伟侯小锋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以"生产性传承"为政策导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其原生语境转向都市场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其大众性和消费性不断增强.研究通过对情景化的旅游开发和馆舍化的博物馆展示两种"非遗进城"实践方式的考察,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都市实践过程中存在场域转换、功能置换、结构变异等问题,其传承形态凸显出"弥散性"和"嵌套性"的特征.因而需要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出发,以传承人为主体,以都市为活态空间,以大众媒介为传播理念,实现根植于乡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都市场域中完整有序的传承.

    "非遗进城"生产性传承弥散性嵌套性

    作品选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