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满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满族研究
满族研究

何晓芳

季刊

1006-365X

024-86613882

110033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6号

满族研究/Journal Manzu Minority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辽宁省民族研究所主办。其宗旨为弘扬满族文化,挖掘满族历史,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吐鲁番户口数据研究(1759-1820)

    唐智佳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1759-1820年诸史籍所载吐鲁番户口数据存在着矛盾性,突出表现在嘉庆朝《大清一统志》所载的"759户"数据,理解吐鲁番户口数据前后变化的关键,在于如何解释嘉庆朝《大清一统志》所载数据的异常.通过梳理满汉文史料,可得出嘉庆朝《大清一统志》所载吐鲁番"759户"并非嘉庆二十五年(1820)吐鲁番地方所有的维吾尔人户数,也不是吐鲁番领队大臣直接管辖下的所有维吾尔人户数,其实际上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确定的吐鲁番领队大臣专管之下维吾尔人纳税总额的标志.进一步推论,诸史籍所载吐鲁番户口数据或仅为承担贡赋的户口数,而非真实的全部户口数.

    清代吐鲁番户口

    满语词"monggolikū"(项链)的文化语义探析

    高亚如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项链是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装饰物,在满语中"monggolikū"(项链)一词一直与人们的狩猎活动息息相关.随着社会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各民族间的不断交流融合,满族原有的文化习俗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monggolikū"一词逐渐具有了彰显身份地位、寄托情感以及体现价值观念的功能.本文以满语词汇"monggolikū"为研究对象,分析词语的概念、构词形式并阐释其体现的满族文化内涵.

    满语monggolikū文化语义

    锡伯语口语与书面语差异原因探析

    邓彦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锡伯语书面语与口语差异较大,形成此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语音、词汇上、语法等因素;口语中出现了一些书面语中没有的格助词或词缀;动词中的许多态、式以及副动词的表现形式由原先添加词缀表达,逐渐趋向于用复合词组的方式展现.这些因素造成了 目前锡伯语口语和书面语相异较大的现状.此外,锡伯语书面语形成中的若干历史因素、大量借词的引入,也是造成口语和书面语差异的重要原因.

    锡伯语书面语口语差异

    《红楼梦》名物满汉对译

    王纯忠
    89-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身于清廷内务府上三旗(booi ilan gū sa)乌津哈哈(ujin haha,汉译世仆家生子)的曹雪芹,于乾隆九年(1744)开始,历时十余年始成椎心泣血之作《红楼梦》.书中以汉夹满、满汉合璧的语言形式,多处有京旗豪门世情生活的满礼旗俗和满洲方物俗称之描述,本文对书中数则名物释名作出满汉对译考辨注释.

    曹雪芹《红楼梦》名物考证满汉通译

    舒群:东北作家群的杰出领军人——重读舒群的几个新认识

    宋依洋王科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作家群是在中共满洲省委、哈尔滨市委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文艺思想指引下,由金剑啸、舒群与罗烽组建的文学抗战组织.舒群不但是东北作家群的创建者、领军人,还是这个团队的核心和代表作家.他助力萧军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抗日小说《八月的乡村》,自己创作了《没有祖国的孩子》,为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舒群东北作家群领军人《没有祖国的孩子》

    家族之变与尹湛纳希文化寻根意识的增强——以德勒克色楞案与八枝箭事件为中心的考察

    叶立群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中,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蒙古族,别无选择地到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去寻求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路径.尹湛纳希是蒙古族近代思想启蒙的引领者与代言人之一.蒙古族近代的文化寻根,在尹湛纳希这里达到了高峰.尹湛纳希所具有的文化寻根意识,因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变化而不断增强.强化这种意识有多重因素,其中因时局变化和诸多事件造成的家族之变是不容忽视、值得深入考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尹湛纳希家族之变文化寻根

    民族古籍保护机制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研究——以辽宁省民族古籍保护为中心

    吴智嘉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古籍整理工作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又承担着增强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整个社会对古籍事业的关注程度远超以往,对古籍事业发展的期待也提升了一个高度.民族古籍能否在此浪潮之下,借鉴中文古籍发展的经验,有序持续的推进民族古籍整理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是新时代民族古籍整理的任务和方向.

    辽宁民族古籍整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巴浩冉
    11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这一重要过程,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物证.我国的非遗相对世界非遗有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目前,学界对我国非遗进行了多方位研究,涵盖概念界定、价值功能、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本文通过对以往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综述

    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
    封2页

    大连民族大学组织师生参观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文物古籍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大连民族大学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