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村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

郭晓鸣

月刊

1003-7470

ncjj5784@sina.com ncjj5784@126.com

028-87013295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

农村经济/Journal Rural Econo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注重理论创新,突出现实研究,注重以专业和专家的眼光评析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讨农村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方法,从全新和全面的角度展示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的崭新面貌。《农村经济》2004年全新扩版,通过调整内容、提升质量,全力打造农村经济理论和改革研究的一流期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和96页的篇幅,将使《农村经济》成为国内容量最大的农村经济类专业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变中的不变:城乡融合发展的演进逻辑、共性规律及优化路径

    贾晋高远卓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需要深刻把握城乡关系的演进逻辑和发展规律.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历程,城乡关系发展既有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也有持之以恒的"亘古不变".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本表明,城乡关系虽在不断变化,但城乡融合发展路径背后仍有其不变的运行逻辑和发展规律,即产业发展-人口流动-公共服务配置是城乡融合的内生发展逻辑、城市对乡村需求的扩大和升级是城乡融合的外生发展逻辑、重大改革试点推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利契机、促进乡村绿水青山的市场价值转换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针对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面临的共性问题和体制机制约束,应从制定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创新乡村人才引进制度、构建城乡融合指标考核体系等方面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变与不变演进逻辑发展规律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现实条件与发展路径

    马贤磊范佳旭郭恩泽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新质生产力已经在现阶段的农业实践中形成,表征为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对农业产业的强势赋能和深刻重塑,以及农业大数据和传统生产要素的交融与创新性配置.但是,农业领域的技术发展、数智化程度、要素错配等技术、产业、生产关系因素仍制约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因此,未来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在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发展路径

    省域种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的解释

    邓岩陈燕娟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比较优势,中国种业才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建设并提升省域种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国家种业振兴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构建TOE整合性分析框架,本文运用csQCA方法分析国内29个省份的种业技术创新能力,并对省域种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一是存在4种获得高水平省域种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条件组态,可以归纳为资源优势驱动和环境优势驱动两种类型的省域种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二是所有前因条件都无法单独构成高水平省域种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也不存在具备所有前因条件的高水平省域种业技术创新能力案例.三是对比核心条件,研发人员投入和研发主体规模的协同作用,与市场竞争环境存在潜在替代关系;对比辅助条件,产权保护环境与种子市场规模存在潜在替代关系.四是各个省份可以对现有种业发展条件进行有效组织、科学适配与重点突破,利用条件之间的协同作用、替代关系和组态效应提升省域种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提升省域种业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全面改善基础条件、合理选择突破方向、持续优化市场环境、灵活运用政策工具.

    省域种业技术创新能力条件组态种源安全提升路径

    全程托管服务的粮农增收效应研究

    刘起林韩青陈俊红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面板数据,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全程托管服务的增收效应及其作用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群组间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采用全程托管服务能有效促进粮农家庭增收.从收入结构看,采用全程托管服务对粮农家庭种植业收入的作用效果大干部分托管服务,对工资性收入的作用效果小干部分托管服务.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程托管服务通过扩大非农就业机会和提高非农就业稳定性促进粮农家庭工资性收入增长,通过增加亩均产出、减少耕地抛荒促进粮农家庭种植业收入增长.进一步研究发现,全程托管服务对高规模组和低老龄化粮农家庭收入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为此,政府应以规范托管服务质量、服务价格和建立风险防范为政策抓手继续推进全程托管服务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非农就业环境,关注不同粮农参与服务的差异性.

    全程托管服务部分托管服务作用路径群组差异

    收储制度改革与粮食统一大市场建设研究——基于玉米市场的观察

    王允孙爱军武舜臣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晰"市场化改革"与"统一大市场"的空间逻辑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对象,考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对粮食统一大市场构建的影响.基于2010-2020年中国19个玉米主产区和主销区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相关性模型考察政府收储调控政策退出后玉米价格波动的空间变化特征和价格联动机制,并比较分析市场化改革前后影响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机制差异.研究表明,市场化改革后,地理位置相邻省份玉米价格关联性不断提高,玉米市场空间整合程度有所提升;改革后玉米价格呈现正向空间关联特征,集聚效应显著,以"H-H"和"L-L"型集聚为主;市场化改革后玉米价格对地理位置相邻省份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仔猪价格和猪饲料年产量等消费因素开始发挥作用.为建设粮食统一大市场,应坚持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重视玉米生产的主导区域价格变化,增强价格调控能力,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以保障供给,从而进一步实现玉米的稳价保供.

    收储制度改革统一大市场价格空间传导莫兰指数空间溢出效应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预测与实现路径

    宋洪远唐文苏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要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确保农村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参与机会和全面发展条件、有差异但分配公平的收入消费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基于此,本文构建以"农民收入消费"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通过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各指标在2025年、2035年、2050年的目标值.研究发现:2010-2022年,农民收入消费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共富程度不高,是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程度的短板弱项.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完善区域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深化收入三次分配制度体系改革.

    农民收入消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灰色预测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目标下易地搬迁社区治理困境破解——社会资本重构的视角

    周孟亮肖露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城镇化以易地搬迁社区为重要场域,社区治理有效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又能助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基于社会资本视角,通过田野调查云南省X市城镇化集中安置F社区,发现当前易地搬迁社区陷入治理困境:社区居民难以适应、社区矛盾和纠纷多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敷、社区居民参与不足,与新型城镇化目标实现对易地搬迁社区治理的应然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易地搬迁社区治理困境主要归因于社会资本尚未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其具体表现为迁出地传统乡村社区社会资本流失和迁入地现代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缺失.后续应通过增进居民间的交往、完善制度和公约、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促进居民角色转变等途径,实现社会资本的重构来破解易地搬迁社区治理困境.

    易地搬迁社区治理社会资本新型城镇化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转型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就业与社会融入"三位一体"的路径分析

    赵文杰丁凡琳高明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推动集中安置区提升内生性发展能力并逐步实现转型发展.结合对宁夏红寺堡区易地搬迁历史过程的探析,从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三维度构建安置区转型发展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产业发展是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并需要乡村产业振兴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协调;就业保障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并在安置区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更好的社会融入是精神文明建设和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必要条件.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对干部分尚存在返贫风险的安置区而言,基于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来构筑"三位一体"的转型发展行动路径,有助于发挥三大领域的提纲挈领作用,更好地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总体要求逐步迈向高质量转型发展.

    易地扶贫搬迁中国式现代化转型发展

    何种财政支农政策更有助于特色农业发展:普惠性还是功能性——以黄河流域为例

    张永旺赵敏娟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与发展特色农业是发挥区域性比较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而相比主粮生产特色农业更具弱质性,财政支持显得更为必要.本文以黄河流域特色农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中国特色农业发展中财政支农政策类型、作用渠道与实施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普惠性财政支出对特色农业数量增长较为显著,而功能性支出对特色农业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均有正向影响,并且科技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对特色农业发展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财政支农通过促进技术发展、推动市场培育、扩大合作组织等方式对特色农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有深刻的政策涵义,应有选择性地实施功能性财政支持的同时,还需要实施具有福利性质的普惠性支出,以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并且需要不断加大特色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培育提升特色农业市场化水平,提升特色农业合作化水平,从而促进黄河流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普惠性支出功能性支出特色农业黄河流域

    保险是否"保险":主动型气候灾害适应策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三大主粮作物保险为例

    张童朝胡原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稳定和农户持续增收.作为一项特殊的主动型气候灾害适应策略,农业保险的收入效应仍存有争议.本文从气候灾害适应视角,构建了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分析框架,进而利用CRRS数据,通过OLS和PSM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比分析了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主粮作物保险的收入效应差异.结果发现:(1)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2)玉米和小麦保险具有明显的正向收入效应,但水稻保险的积极效应并不显著;(4)当前农业保险具有减小损而不防大灾的特点,当农户受灾减产达到一定比例时,农业保险正向收入效应不再显著甚至转为负向.据此,本文围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创新农业保险种类、优化理赔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气候灾害适应策略农业保险农户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