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村经济与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村经济与科技
农村经济与科技

李浩

月刊

1007-7103

ncjjy@163.com;nejjykj@126.com

0710-3529741

441021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檀溪路18号

农村经济与科技/Journal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类科技刊物,宣传农村政策、交流工作经验、推广先进技术、传递致富信息、表达基层生产,积极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主要栏目:农村论坛、专家访谈、政策法规、经营管理、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水产养殖、特种养殖、加工贮藏等20多个栏目。读者对象:从事农村工作的各级党政领导和干部职工、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大专院校师生、科技专业及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太行革命根据地妇女参与生产劳动对当代的启示

    刘喜梅
    156-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抗战以来,出于对男劳力缺乏的补充、改善生活的要求以及社会地位的改变,妇女跳出依靠汉子吃饭的旧思想,在组织力量与英雄模范的带头影响下,以互助合作方式积极参与锄地、拔苗、纺织等生产劳动,为争取抗战胜利与恢复经济作出巨大贡献.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如何继承革命时期的生产热情,发挥广大妇女的力量依然值得重视.

    太行革命根据地妇女生产劳动启示

    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孔德耀
    159-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利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产业创新、文化传承、教育提升等方面贡献突出,然而社会实践服务宣传不足、能力不匹配等问题仍然存在.为促进大学生更有效地参与乡村振兴,需加强宣传引导,提升能力培养,建立多方合作制度,并制定科学的实践规划.

    乡村振兴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策

    乡村人才共育:理论阐释、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基于价值共创理论视角

    刘媛杜学元
    163-165,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支撑和不竭动力.在价值共创理论视角下,乡村人才共育需要在观念共识阶段达成共育共识,明确资源禀赋和制定共育目标;在价值共生阶段促进共育资源双向互动,阐明双向互动的主体、内容和策略;在结果共赢阶段实现共育共赢目标,评估价值目标的实现效果.乡村人才共育的现实困境表现为观念共识阶段下资源禀赋不明确和共育目标模糊;价值共生阶段下双向互动的主体单一、内容滞后和策略不完善;结果共赢阶段下共育共赢目标实现不足.乡村人才共育的实践路径在于搭建共育资源的共享平台、促进共育资源的双向互动、打造乡村人才学习型社会.

    乡村人才价值共创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视角下数字赋能乡村志愿服务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以H大学"紫荆云陪伴"项目为例

    刘抒情苏海晴何琴清李云龙...
    166-169,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乡融合不断发展,数字技术为乡村志愿服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选取H大学"紫荆云陪伴"项目为研究案例,发现当前数字赋能乡村志愿服务存在志愿服务精神匮乏、优质资源储备较少、管理规范化程度低、配套制度保障不足等困境.因此,提出弘扬志愿服务文化、强化多方协同力度、标准化运行与管理和完善激励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乡村志愿服务水平,然后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数字赋能乡村志愿服务

    高职院校助力新农人培育的路径

    吴晓烨方玲娜陈晓琛
    170-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农村面临农民主体认知缺失、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才会有人力基础.以高职院校为立足点,以育新人为切入点,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在厘清当前农村农人现状与农村发展滞后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师资、课程、技术等资源优势,通过提高农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技术和挖掘农村骨干力量等,进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培育新农人研究,为推动高职院校服务农村、培育新农人、服务地区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路径.

    乡村振兴新农人高职院校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杨兴姚茅欣媛
    173-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全球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我国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数字经济的赋能,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研究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和影响,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证调查的方法,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剩余价值创造和分配的影响,深入剖析了数字农业、农村电商和智慧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农村生产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然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数字鸿沟和社会不平等等挑战.为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促进农村电商和数字服务业发展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策略和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字农业

    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成效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池艳荷李长生董珍
    178-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成效进行评估,识别短板、差距和重点难点,对于探索不同区域条件下数字乡村发展的有效路径、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贵州省 4 个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试点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进一步利用统计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数字乡村试点建设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贵州省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在各维度均有明显改进,其中数字便民的激励作用显著,是持续推进重点;乡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方面发展缓慢,是后续升级重点.

    数字乡村试点政策评估成效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胡晶
    182-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是推动我国教育全面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吉林省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吉林省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薄弱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低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加强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措施,为实现吉林省农村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全面提升.

    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乡村振兴吉林省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时代价值、现实境遇与实践路径

    金慧
    185-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与数字乡村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其有利于拓宽乡村治理边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解放并发展乡村生产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下,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地方分配不均,数字投资缺口大;数字与产业联动发展效率低;数字化进程内生动力不足等困境.要以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优化基础设施配置,拓宽数字引资渠道、发挥绿色技术动能,培养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以此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新质生产力数字乡村数字技术乡村治理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

    梁雨溟陈思敏
    189-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高素质农民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应及时接受包括思想、能力和心理等在内的全方位培训.高校应精准锚定乡村振兴过程中高素质农民多元的素质提升需求,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 3 个维度出发,采用三维融合的模式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更好地服务于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