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可再生能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可再生能源
辽宁省能源研究所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 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 辽宁省太阳能学会
可再生能源

辽宁省能源研究所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 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 辽宁省太阳能学会

张大雷

月刊

1671-5292

kzsny2007@163.com

0417-2832895;2835349

115003

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银泉街65号

可再生能源/Journal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发布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针、政策、报导该领域科研成果和应用技术,普及可再生能源知识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竹废弃物热解碳足迹分析

    郝彦璋杨长明
    569-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针对竹废弃物热解及热解产物资源化利用的场景,基于生命周期评价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建立了详细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和核算方法,确定了热解系统中碳排放和碳减排的主要贡献源,分析了热解系统碳减排能力对多个参数的敏感性程度。结果表明:1 t竹废弃物热解的碳排放为-838。684 kg,我国竹废弃物热解的年减排量为 3 830 万t,年发电量为 2。1×1010 kW·h;整个系统中碳排放的主要贡献源为生物油和合成气的燃烧发电(34。8%),碳减排最主要的贡献源为竹炭还田(34。0%);热解系统的碳减排能力对竹废弃物占比、年采伐量和热解产物产量的敏感性程度较高,敏感性系数分别为1。297,1。000和 0。702;竹炭还田带来的土壤碳汇效应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综合产率为8。9%的竹炭可带来 1300 万t/a的碳减排量。文章认为竹废弃物热解具有较强的碳减排能力,可以为合理利用竹废弃物生产可再生能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一条新途径。

    竹废弃物热解碳减排生命周期评价敏感性分析

    木质素模型化合物加氢脱氧反应中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刘春雨贾玉峰周锦霞吕洋...
    578-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木质素模型化合物是由-OH,-OCH3 和苯环构成的复杂结构分子,其加氢脱氧反应有可能沿着多种反应路径进行,因此,提高目标产物选择性是该反应的主要挑战。文章对影响产物选择性的因素进行了综述。首先,讨论了木质素模型化合物加氢脱氧的反应机理和反应路径。其次,从两方面总结了影响产物选择性的因素:一方面是催化剂相关因素,包括加氢脱氧催化剂的主组分、助剂、载体和制备方法;另一方面是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氢气压力、反应时间和溶剂。

    木质素加氢脱氧产物选择性催化剂反应工艺

    纳米气泡水与沼液联合浸泡对水稻秸秆厌氧产气性能的影响

    邢帆王恩振吴兴国李玉蓉...
    587-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水稻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 4种浸泡溶剂(去离子水、纳米气泡水、沼液、纳米气泡水联合沼液)对水稻秸秆进行5d厌氧预处理,研究了不同浸泡预处理对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木质纤维素含量以及甲烷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气泡水和沼液浸泡均促进了水稻秸秆的水解过程;纳米气泡水联合沼液组的处理效果最为突出,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达到了6 470 mg/L,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到了 12。1%和 23。7%,最大累积甲烷产率提高了19。5%。

    水稻秸秆厌氧消化纳米气泡水浸泡预处理

    超低酸催化纤维素醇解制备乙酰丙酸乙酯

    陈一航梁轩宇郝金波赵浩然...
    592-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乙酰丙酸乙酯(EL)是极具潜力的生物质燃料和添加剂,利用产量丰富的生物质生产EL有利于EL的产业化、大规模化生产。文章利用超低浓度硫酸催化纤维素制备EL,研究了硫酸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底物浓度对EL产率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Box-Behnken模型研究各因素对EL产率的影响。优化EL制取工艺,得到了超低浓度硫酸催化纤维素制取EL的最优工艺条件:硫酸用量为 0。5%,反应温度为 204℃,反应时间为240 min,底物浓度为 29 g/L,EL实际平均产率为66。70%,与理论预测值相对误差为 3。25%。利用GC-MS分析了不同反应时间下超低浓度硫酸催化纤维素的醇解产物分布,提出了可能的反应路径。研究结果可为纤维素生物质醇解转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纤维素超低酸乙酰丙酸乙酯响应面醇解

    基于太阳能和双有机朗肯循环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特性研究

    史科锐莫春兰党玉荣方颖聪...
    601-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传统太阳能蓄热式液态空气储能系统(LAES-S)余热利用不完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往返效率,文章在LAES-S系统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耦合太阳能蓄热和双有机朗肯循环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LAES-S-O),并建立了耦合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典型工况下,子系统ORC1 和ORC2 的净输出功分别为 1 296 kW和 6 695。83 kW;新系统的往返效率可达 117。63%,火用效率为38。97%,能量效率为28。88%,与参考系统相比,分别提升了 12。58%,2。35%,1。21%。此外,该系统还为用户提供了温度为364。15 K的生活热水,实现了热电联产功效。对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显示,当液化压力(末级压缩机出口压力)从 15 MPa升高到 18 MPa,液化温度(节流阀入口空气温度)从 93。15 K上升到 113。15 K时,空气液化率、往返效率、火用效率随液化压力的增大而降低,液化压力和温度的提高不利于系统性能的提升;但当排气压力从5。3 MPa升高至 7。7 MPa时,往返效率、火用效率均随之升高。研究结果可为液态空气耦合太阳能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太阳能液态空气储能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利用敏感性分析

    电动汽车CO2热泵空调系统优化及制冷性能分析

    李江峰李帅旗宋文吉冯自平...
    612-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电动汽车CO2 热泵空调系统的制冷性能,文章构建了中间补气+回热器的跨临界CO2 系统,通过仿真研究了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Tgo)、气体冷却器压力(Pg)、中间补气压力(Pm)、相对补气量(β)、回热器过热度(△T)对系统制冷系数(EER)、制冷量(Qe)和压缩机排气温度(Tco)的影响及中间补气对回热器优化能力的提升。研究表明:存在最佳气体冷却器压力和最佳中间补气压力使得EER达到最大值,并得到两者与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关系式;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上升会使系统性能下降,中间补气量和回热器过热度的增加能提升系统性能,EER提升了 15。64%和6。07%,制冷量提升了 27。88%和 4。78%;回热器过热度的增加会导致压缩机排气温度上升,中间补气可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当限定压缩机排气温度时,中间补气可使回热器对EER和制冷量的优化能力分别提升了 203%和 173。87%;相对于基础跨临界CO2 系统,文章构建的优化系统在所研究工况内可使系统EER和制冷量分别提升18。38%和 35。03%。

    热泵空调中间补气回热器跨临界CO2循环

    西安中深层U型对接换热井取热能力及热影响半径

    韩元红张育平张廷会刘俊...
    620-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深层地热能井下换热技术是一种环保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U型对接换热井为重要类型之一,取热能力和热影响半径是这一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问题。文章以西安某 2 500m深、水平段长200 m的U型对接换热井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地层温度和围岩热物性参数,通过原位测试及数值模拟技术,分析换热井的取热能力,探讨换热过程中围岩地层温度变化特征及范围。结果表明:目标换热井30a可持续取热功率达750 kW,平均换热功率为144 W/m;围岩地温衰减程度和范围随着取热功率增大而增大;换热井不同深度热影响半径不同,深部地层整体大于浅部,750 kW取热功率下取热 30a最大热影响半径超过 100 m,换热井进、出水井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热干扰。

    地热能U型对接换热井取热能力热影响半径

    基于MTF-Swin Transformer的风机齿轮箱故障诊断

    张彬桥雷钧万刚
    627-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风机齿轮箱实际工况复杂多变及含有强噪声,传统故障诊断方法对风机齿轮箱故障诊断识别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文章提出了MTF-Swin Transformer风机齿轮箱故障诊断模型。首先,采用马尔科夫变迁场(MTF)图形编码方法将原始一维振动时序信号转化为具有关联时间信息的二维特征图谱;然后,将特征图谱作为Swin Transformer模型的输入,基于自注意力机制进行自动特征提取;最后,实现对不同故障类型的分类。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齿轮箱故障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9。48%,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马尔科夫变迁场(MTF)SwinTransformer风机齿轮箱故障诊断

    2MW风电机组叶片防除冰试验与能耗评估

    李伟李志刚李显树张奎...
    634-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针对凝冻积冰环境下风电机组叶片气热法防除冰技术展开现场试验,验证其防除冰效果及加热能耗。首先,分析了叶片表面结冰复杂过程并模拟计算NACA64618翼型表面积冰分布;然后,结合2MW风电机组构建叶片主动气热法防除冰系统并实施现场示范工程;最后,开展了风电机组叶片静态除冰试验、防冰试验及防冰生产运行试验,辅助全景红外热成像检测分析叶片防除冰效果及加热能耗。试验结果表明,在冰厚为30 mm并控制加热温度为 50℃的前提下,持续加热 2h后叶片表面开始融冰脱落,加热能耗功率不足 50 kW。可为风电机组叶片气热法防除冰的工程应用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风电机组叶片结冰气热法防除冰现场试验融冰脱冰加热能耗

    叶片质量不平衡下风机基础的疲劳性能

    张惠平刘哲锋李鹏飞
    640-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基础环式风机基础在叶片质量不平衡时的疲劳性能,文章通过重构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质量不平衡模型推导了附加载荷,基于谐波合成法理论对脉动风速谱做单点模拟以计算风电机组气动荷载等基本运行载荷,并以实际工程为例建立了风机叶片—塔筒—基础一体化有限元模型,计算了结构自振特性和基本运行载荷与附加载荷共同作用下的载荷响应。结果表明:风机叶片质量不平衡程度加深会导致基础结构的应力集中现象,加剧应力幅增加,进而影响结构的疲劳性能与寿命;结构中混凝土的受力特性受影响较大,钢筋笼次之,基础环最小。

    风机基础叶片质量不平衡有限元模拟疲劳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