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蔡道基

双月刊

1673-4831

ere@vip.163.com;bjb@nies.org

025-85287052;85287053;85287036

210042

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原《农村生态环境》)系环境保护部主管、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主要报道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方向、理论与方法、科研成果与进展。是中文核心期刊(GCJ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A、CABI、BA、BP、BD、UPD、GeoBase、ZR、EM、Scopus、AGRIS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氨对蚤状溞诱导型反捕食生活史防御的抑制效应

    刘琪孙运菲谷磊杨州...
    24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氨是水体中常见且毒性较强的含氮污染物之一,不仅会对水生生物产生直接毒害作用,甚至在不产生直接危害的情况下严重威胁水生生物的种间关系。诱导型防御是猎物应对捕食风险所表现出的典型的适应性响应,是重要的捕食与防御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氨是否会干扰猎物诱导型反捕食防御性状的表达。为此,研究选择浮游动物代表性物种蚤状溞(Daphnia pulex)作为受试生物,检验了不同浓度氨对蚤状溞反捕食(鳑鲏鱼作为捕食风险源)生活史防御策略的影响以及处于诱导防御的蚤状溞对氨胁迫敏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氨会对蚤状溞的生活史表现产生毒害作用,例如,当氨浓度达到 0。6 mg·L-1时,首窝产卵时间延迟了 4。2 h,成熟体长和尾刺长分别缩短了 5。72%和 3。74%,后代数量降低了 39。7%。就蚤状溞的生活史防御而言,随着氨浓度的升高,蚤状溞响应鱼类捕食风险而表现出的体长减小(-11。13%)、生长速率减缓(-24。18%)、产卵提前等防御表现被明显抑制,并且这种对蚤状溞诱导型防御的抑制作用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而累积。此外,经捕食者信息素诱导后形成反捕食防御的蚤状溞更容易受到环境压力的胁迫,即捕食风险会削弱蚤状溞对氨的耐受性。该研究不仅从种间关系的角度揭示了氨的广泛负面效应,同时也为捕食风险下生物个体应对环境胁迫能力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见解。

    蚤状溞诱导型防御氨污染捕食风险信息素

    镉与聚苯乙烯微塑料复合胁迫对小油菜生长发育、生理特征及冠层温度影响效应研究

    林迪丰晨晨陈悦郭冰林...
    255-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镉(Cd)与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复合胁迫对小油菜生长发育、生理特征、冠层温度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采用室内水培实验,以小油菜(Brassica chinensis)为供试植物,系统研究Cd与 2 种粒径(100 和 1 000 nm)PS-MPs复合胁迫对小油菜生长发育、光合色素、抗氧化酶活性、营养品质、解剖结构、冠层群体温度以及Cd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Cd及PS-MPs胁迫均显著抑制小油菜生长发育和光合生理过程,其表型指标及光合色素等均随Cd与PS-MPs浓度增加而显著降低。Cd与PS-MPs胁迫显著增强了小油菜氧化应激反应能力,降低了小油菜叶片维生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品质指标,缩小了小油菜叶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显著提升了小油菜植株冠层群体温度。Cd与PS-MPs复合胁迫下低浓度PS-MPs(1 mg·L-1)可有效缓解其Cd胁迫抑制效应。随PS-MPs浓度升高(20 mg·L-1),其对小油菜植株生理特征的影响则与Cd胁迫呈协同叠加抑制趋势变化。Cd与PS-MPs复合胁迫对小油菜生长发育及生理特征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低促高抑"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农田土壤Cd及PS-MPs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小油菜(Brassicachinensis)镉(Cd)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生理特征冠层温度

    焦化厂污染土壤中18种PAHs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张守文李咏梅王彩李恒宇...
    266-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焦化厂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以某焦化厂为目标,布设 260 个点位,根据各点位污染情况,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共 780 件。通过分析样品中 18 种PAHs含量,探讨了不同判定标准下厂区土壤中PAHs总体污染程度以及不同功能区污染状况特征,同时根据HJ 25。3-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对厂区内 18 种PAHs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该焦化厂污染水平较高,且厂区污染在空间上表现出强烈非均质性。厂区内PAHs以 2~3 环为主,占比为 58。82%,4~6 环PAHs占比为 41。48%。厂区内以苯并[a]芘为基准的 6 种主要风险PAHs的毒性当量浓度(TEQBap)分布特征与总PAHs(∑18 PAHs)含量分布具有一致性。(2)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PAHs含量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污水处理区>化产区>焦炉区>锅炉发电厂>煤炭储存区>办公区。不同功能区低环与中高环 PAHs含量比值不同,表明各区域污染物来源存在差异。(3)厂区内主要健康风险来源于化合物的致癌风险,不同功能区的致癌风险水平差异较大,污水处理区致癌风险超标倍数及超标率远超化产区及焦炉区。由于苯并[j]荧蒽的加入,PAHs总致癌风险增加 0。93%~204。46%,厂区内总致癌风险超标点位增加 5 个。

    焦化厂污染土壤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健康风险评估

    不同类型堆肥中腐殖酸与富里酸的光谱特性和分子量分布

    陈丹程澳余旭芳纪文超...
    276-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药渣(HR)、小麦秸秆(WS)和稻壳(RH)为辅料工业化生产的鸡粪堆肥中的腐殖酸(HA)和富里酸(FA)为研究对象,系统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堆肥腐殖质(HSs)的光谱特性和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3 类堆肥中HA的芳香性均高于FA,HR和RH堆肥中HA和FA的芳香化程度均高于WS堆肥。三维荧光区域体积积分结果显示,HA的类腐殖质含量(Ⅲ+Ⅴ,86%~91%)高于FA(56%~64%),而FA的类蛋白物质(Ⅰ+Ⅱ,28%~37%)远高于HA(5%~9%),表明HA具有更高的腐殖化程度和分子量特征;其次,RH和WS堆肥中FA分别含有更多的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而HR堆肥中FA的类络氨酸组分更多。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发现,FA比HA含有更多的酰胺和羧酸,其中HR、WS和RH堆肥中FA分别富含芳香族羧酸、酰胺和多糖结构。元素分析结果显示,与FA相比,堆肥HA具有较高的C/N比和较低的O/C比,表明HA具有更多的不饱和结构,而FA具有更多的含氧官能团。添加不同辅料的堆肥中,WS堆肥HSs的脂肪化程度最高。高效体积排阻色谱结果显示,HA比FA具有更宽的高分子量分布(>2×104 Da),且HA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和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分别为FA的2。7~3。1倍和 1。5~1。6 倍,表明HA含有更多的高分子量有机组分和更高的分子量。不同辅料添加对堆肥中HA和FA的分子量具有重要影响,HA和FA的Mn 均呈现HR>RH>WS的规律,表明中药渣添加鸡粪堆肥分子量最大,腐熟度最高。总体而言,不同类型堆肥HA和FA的组成和结构表现出一致的差异性,不同辅料添加对同类HA或FA组成和结构影响显著。

    堆肥腐殖酸富里酸光谱特性分子量分布

    蘑菇渣和稻秸堆肥中DOM与Cu2+的络合机制

    范行程葛俊杰谢越任兰天...
    285-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堆肥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对重金属具有显著的络合作用,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研究采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EEM-PARAFAC)结合二维相关光谱(2DCOS)分析方法,系统解析蘑菇渣堆肥(MRC)及水稻秸秆堆肥(RSC)中DOM与Cu2+的络合机制。EEM-PARAFAC结果表明,MRC-DOM和RSC-DOM主要由类腐殖酸(C1)、类富里酸(C2)和类蛋白质(C3)组成,各组分分别占MRC-DOM总荧光强度的 43%、32%和 25%,占RSC-DOM的 39%、29%和 32%。2 种堆肥DOM与Cu2+作用过程中,3 类组分荧光强度均呈不断降低趋势,表明它们均与Cu2+发生了显著的络合作用。2 种堆肥中不同荧光组分(C1~C3)与Cu2+的有效猝灭常数(lg K)在 4。54~4。76之间,均表现为C3>C1>C2,表明类蛋白组分(C3)与Cu2+结合能力最强,其次为类腐殖酸(C1),类富里酸(C2)最低。2DCOS结果显示,堆肥DOM中类蛋白荧光组分与Cu2+结合能力最强,而类富里酸优先与Cu2+发生反应。总体而言,MRC-DOM和RSC-DOM中类蛋白和类腐殖质组分是与Cu2+发生络合作用的关键物质,且 2 类堆肥DOM具有类似的Cu2+络合机制(包括活性位点、络合能力和反应顺序)。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堆肥对土壤Cu2+迁移和转化行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堆肥溶解性有机质Cu2+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二维相关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