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蔡道基

双月刊

1673-4831

ere@vip.163.com;bjb@nies.org

025-85287052;85287053;85287036

210042

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原《农村生态环境》)系环境保护部主管、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主要报道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方向、理论与方法、科研成果与进展。是中文核心期刊(GCJ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A、CABI、BA、BP、BD、UPD、GeoBase、ZR、EM、Scopus、AGRIS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MR-1对氟西汀降解过程的转录组及功能基因分析

    万宇杭小帅王志刚张澜...
    532-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研究了厌氧条件下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MR-1 对氟西汀的降解性能,并从转录组学分析遗传分子代谢机制。结果表明,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在厌氧条件下可有效降解体系中 93。12%的氟西汀,降解速率达 0。94 mg·L-1·h-1。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降解氟西汀后的细菌与对照组细菌进行测序,通过基因本体数据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结合筛选的高表达高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得到了耐受和降解氟西汀的功能基因,其中包膜应激反应膜蛋白基因、ABC转运蛋白基因、噬菌体休克蛋白PspA基因、氧化应激防御蛋白基因等在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对环境的耐受中起重要作用;细胞色素C基因、硝基还原酶NfsB基因、乳酸利用蛋白基因等在氟西汀的降解转化中起关键作用。该研究从转录组水平分析了氟西汀的降解机制,可为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ShewanellaoneidensisMR-1氟西汀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基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暴露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胚胎发育毒性和仔鱼神经毒性的影响

    田海军姜汉军任胜杰杨治国...
    541-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旨在探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胚胎发育毒性和仔鱼神经毒性的影响,科学评估水体中SDBS污染的环境生态风险。将受精后 4h的黄颡鱼胚胎暴露于质量浓度为 0、0。2、0。4、0。6、0。8 mg·L-1的SDBS中,观察胚胎孵化累计死亡率、畸形率;并通过检测 5 日龄仔鱼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5-羟色胺及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探讨其神经毒性的潜在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暴露处理的黄颡鱼胚胎孵化畸形率提高 4。5~14。5 百分点(P<0。05),死亡率提高 7。8~23。4 百分点(P<0。05)。与对照相比,暴露处理正常仔鱼和畸形仔鱼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 12。0%~50。5%和15。0%~53。9%(P<0。05),暴露处理仔鱼乙酰胆碱酯酶基因mRNA转录水平下降;暴露处理正常仔鱼和畸形仔鱼 5-羟色胺含量分别显著降低 2。6%~9。9%和 3。0%~11。1%(P<0。05),暴露处理仔鱼 5-羟色胺基因的转录水平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暴露显著提高了黄颡鱼胚胎孵化的死亡率和畸形率;SDBS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 5-羟色胺含量水平影响神经传导,抑制神经递质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对黄颡鱼产生胚胎发育毒性及神经毒性作用。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黄颡鱼神经毒性胚胎发育毒性仔鱼

    海蓬子(Salicornia europaea)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海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罗梓峻李秋芬田文杰左涛...
    548-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陆源污染输入和沿岸养殖业发展,我国近岸和入海口海域富营养化严重。该研究利用海蓬子(Salicornia europaea)高耐盐碱性、潮汐带生长的特点,通过浮床栽培探究了其对富营养海水的净化效果。实验构建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养殖池和浮床净化池的循环水净化系统,模拟持续污染的富营养化海水环境。通过在浮床上移植海蓬子幼苗,测定不同水体中氨氮(NH4+-N)、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和磷酸盐(PO43--P)浓度 4 种营养盐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植物存活、生长状况,研究海蓬子的净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海蓬子对NH4+-N吸收效果显著(P<0。05),在 12h 的水力停留时间下最高去除率为 32。97%;对 NO2--N 的净化效果显著(P<0。05),最高去除率为 35。66%;对PO43--P和NO3--N有去除效果,但不显著;浮床上的海蓬子存活率达 93%以上,植株有明显生长,25 d总体长度增长 12%,鲜重增加 102%,干重增加 83%。研究结果说明海蓬子可以作为生态浮床的工具植物,对近岸和入海口富营养化海水进行净化,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海蓬子生态浮床生境修复富营养化海水

    等碳量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红壤团聚体组分分布及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

    吴艳宋惠洁胡丹丹徐小林...
    556-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土壤理化性质不同,不同肥力的红壤上适宜的有机物料种类可能存在差异。为精准分类指导不同肥力红壤选择适宜的有机物料种类,选择长期进行花生、油菜轮作的红壤旱地,采集 0~20 和>20~40 cm深度土壤样品,分别代表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设置不施有机碳(C0)以及施用油菜秸秆碳(OSC)、水稻秸秆碳(RSC)、玉米秸秆碳(MSC)、猪粪碳(PMC)处理,其中各有机物料处理的碳投入量相同,进行连续90d的避光培养,测定不同处理团聚体组分及有机碳、氮含量,分析有机物料投入C/N比与团聚体组分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与C0对照相比,各有机物料处理均显著提高了>2mm团聚体比例。在高肥力土壤中,OSC、RSC、MSC和PMC处理>2 mm团聚体组分比例分别增加 217。89%、283。97%、286。63%和 210。63%,低肥力土壤中上述处理的增幅分别为72。25%、84。45%、72。11%和 46。47%。(2)有机物料投入后,>2、>0。25~2、≥0。053~0。25 和<0。053 mm团聚体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升,但不同肥力土壤中各有机物料处理下团聚体组分有机碳的增幅差异较大,以>2mm团聚体组分有机碳为例,高肥力土壤表现为RSC和MSC处理较高,而低肥力土壤则表现为OSC处理较高。(3)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中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均显著增加了>0。25~2 和<0。053 mm团聚体组分全氮含量,且各处理均大体呈现出PMC处理最高的趋势。(4)在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中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均增加了团聚体组分C/N比,但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中存在明显分异。以>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为例,高肥力土壤表现为OSC、RSC和MSC处理较高;而低肥力土壤则表现为RSC和MSC处理较高,且大体呈现出PMC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组分C/N比显著低于其他有机物料处理的趋势。(5)高肥力土壤中,提高有机物料C/N比可显著增加土壤>2 和>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而低肥力土壤中,仅>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与有机物料投入C/N比呈显著正相关。结合拟合方程的斜率分析发现,当投入有机物料的C/N比增加时,高肥力土壤中>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的增幅明显小于低肥力土壤。与猪粪相比,秸秆类有机物料对团聚体碳、氮积累的促进效果较好。建议参考土壤肥力水平精准调控投入有机物料的C/N比,以期合理提升土壤团聚体组分的C/N比。

    有机物料种类土壤肥力水平团聚体组分C/N比

    钝化剂对土壤有效态镉、铅及其在三叶青块根中累积的影响

    王贤波阮松林朱霄岚钱丽华...
    565-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温室大棚内袋栽培的方法,研究了有机肥、生物炭、海泡石及生物炭和海泡石的混合物(质量比为 1 ∶1)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pH值、镉和铅有效态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三叶青块根中镉、铅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钝化剂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镉、铅含量,降低三叶青块根中镉、铅含量。与对照相比,添加 w 为 1%~5%的钝化剂可使土壤 pH 值升高 0。05~1。03,土壤中有效态镉、铅含量分别降低2。95%~42。46%和 6。21%~55。77%,三叶青块根中镉、铅含量分别降低 15。61%~48。33%和 8。18%~61。67%,其中以添加 5%的生物炭和海泡石的混合物对土壤的pH值、镉和铅有效态含量及三叶青块根中镉、铅含量的影响最大,说明在土壤-三叶青体系的重金属钝化修复中,添加w为 5%的混合钝化剂(生物炭与海泡石质量比为 1 ∶ 1)效果最佳。

    钝化剂三叶青有效态镉有效态铅

    伴矿景天镉积累特征及其对根际土壤镉分布的影响

    曹雪莹杨佳谭长银刘路路...
    572-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田土壤镉(Cd)污染修复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是我国发现和报道的Cd超积累植物。为探索不同生长期伴矿景天的Cd积累特征及其对根际土壤Cd剖面分布的影响,选择相同成土母质的中度和轻度Cd污染农田进行原位修复试验,分析伴矿景天分枝初期、分枝盛期、开花盛期、开花后期地上部生物量和Cd吸收情况及其根际土壤pH值与有效态Cd含量的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伴矿景天的生物量、Cd含量及Cd积累量均不会随着种植时间延长而升高。轻度Cd污染农田伴矿景天开花盛期株高可超过 60 cm,地上部单株鲜重可达 1。59 kg,单株地上部Cd积累量达 2。26 mg。伴矿景天不同部位比较而言,花的Cd含量最高,开花盛期中度和轻度Cd污染农田伴矿景天花的Cd含量分别是其他部位的1。60~3。42 倍和1。88~6。53 倍。中度和轻度Cd污染农田伴矿景天地上部Cd积累量在 4 个生长期均差异显著,分别于分枝盛期和开花盛期达最大值。根际土壤pH值和有效态Cd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近根区略低于远根区。中度Cd污染农田土壤pH值在分枝初期最低,近根区>2~6 cm土壤pH值为 4。37~4。43,而土壤有效态Cd含量在分枝盛期最低,近根区为 0。16~0。31 mg·kg-1,变异系数最小(26。5%)。土壤pH值降低有利于伴矿景天对Cd的吸收,生物量是影响伴矿景天修复效率的关键因素。

    伴矿景天根际剖面生长期修复效率

    富硅或富磷育秧降低水稻砷含量的效果及其分子机制

    贾梦凡李燕丽王兴祥周志高...
    581-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砷(As)主要通过硅和磷通道进入水稻根系,合理的硅和磷施用方式可有效调控水稻对As的吸收转运。研究通过在水稻育秧阶段进行硅或磷富集,探讨富硅或富磷秧苗移栽至As污染土壤后对糙米As含量的影响及分子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富硅或富磷育秧在不影响生长的前提下,可使秧苗的硅或磷整株吸收量分别增至对照的19。6 和 2。3 倍。与常规育秧相比,富硅育秧处理糙米中总砷、三价砷、五价砷以及二甲基砷含量分别降低 31。1%、32。1%、58。3%、33。5%。富磷育秧对糙米总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使糙米五价砷含量降低 59。2%。富硅或富磷育秧可显著增加As在水稻根系中的滞留且不同程度影响As在水稻各部位之间的转移系数。根系As转运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富硅育秧对OsLsi1 的相对表达量没有显著影响,使OsLsi2 的相对表达量下调 26%,OsABCC1 的相对表达量上调 203%;富磷育秧对OsPT1 的相对表达量没有显著影响,使OsPT4 以及OsPT8 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下降 51%和 71%,OsABCC1 的相对表达量上调 22%。综上,富硅或富磷育秧可通过调控水稻根系As相关转运基因的表达来影响水稻对As的吸收及转运,从而降低糙米As含量。研究结果可为稻田As污染风险管控提供重要参考。

    育秧转运基因砷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