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蔡道基

双月刊

1673-4831

ere@vip.163.com;bjb@nies.org

025-85287052;85287053;85287036

210042

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原《农村生态环境》)系环境保护部主管、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主要报道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方向、理论与方法、科研成果与进展。是中文核心期刊(GCJ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A、CABI、BA、BP、BD、UPD、GeoBase、ZR、EM、Scopus、AGRIS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的消减策略

    李书唱倪妮王娜施玛丽...
    589-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土壤环境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并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全球性挑战。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是耐药性在土壤中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指示物质,寻找合适的策略以降低其在土壤中的丰度及传播风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生命-生态一体化健康的主攻方向。ARGs进入土壤的途径主要包括粪肥施用和废水灌溉。针对不同来源,利用好氧堆肥和厌氧消化等阻控技术可从源头有效阻止ARGs进入土壤。当ARGs不可避免地进入土壤后,则仍需前瞻性研究和使用噬菌体、生物炭等ARGs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技术并深入开发植物间作等调控技术以构建免疫型土壤微生态环境。该文从阻控、修复和调控 3 个技术层面对ARGs去除效果和技术优劣势进行归纳,以期为土壤ARGs消减的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阻控技术修复技术调控技术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赵建鹏武江民贾腊春曹源...
    602-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和熵权-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对 2010-2020 年黄河流域甘肃段57 个区(县)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分析各流域及各区(县)生态系统健康等级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有助于发现生态系统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管理恢复策略。结果表明,2010-2020 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显著提升,2013-2016 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2016 年后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黄河干流流域 1 健康程度较高且健康值变化幅度最大,洮河流域健康状况改善较大,其余流域健康程度低且健康值涨幅较小。在整体准则层层面,黄河流域甘肃段驱动力、压力指数波动增长,状态与响应指数持续上升,表明 2010-2020 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得到稳定改善。人口增长、人均水资源量、建设用地比例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是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变化的主要因素。优化土地利用、促进人口均衡分布、推动水资源均衡分配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促进黄河流域甘肃段绿色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有效措施。

    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生态系统健康熵权-变异系数综合赋权黄河流域甘肃段

    多情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预测

    陈绮桐林锦耀
    612-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资源的有序开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针对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与预测,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参考。以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PLUS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结合InVEST模型对各情景下产水量、土壤保持量、生境质量、碳储量和水质净化服务及其变化进行预测,构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从空间上反映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分析2040 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PLUS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可用于合理预测珠三角土地利用变化。(2)在自然发展情景下,仅土壤保持服务供给水平得到提高;在城市发展情景下,除水质净化服务损失严重外,其他服务供给损失变化与自然发展情景相似;在生态保护情景下,生境质量和碳储量提升幅度最大,而产水量下降幅度最大;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下,水质净化能力损失最严重。(3)2040 年不同情景下珠三角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与 2020 年相比,生态系统服务总体水平将有所提高,但整体上预测平均值较低。该研究可为未来珠三角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建议,为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管理提供新思路。

    土地利用模拟生态系统服务PLUS模型InVEST模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黄河流域典型县域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袁文华范文君李建春刘黎明...
    62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探索黄河流域山东段县域生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以便从县域尺度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基于 2000、2010 和 2020 年 3 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解析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与演变特征,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测,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社会、经济与自然影响因素在空间维度上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黄河流域山东段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 0。448,空间上表现出中段、上段低和下段高的分布格局,生境质量整体呈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趋势,中段生境质量下降趋势最为显著;(2)生境质量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集聚性特征,会受到邻近区域的影响,且总体集聚态势不断增强,高-高型集聚区面积明显大于低-低型集聚区,在流域下段范围连片分布;(3)土地开发强度是影响生境质量时空分布的首要因素,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和NDVI对生境质量有重要影响,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生境质量时空变化,GWR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境质量具有空间差异性。识别这些时空差异对推动该区域生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山东段生境质量时空分异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

    湖北省作物系统氮素利用及其环境影响综合评估

    王鹏辉丁锐史文娇
    634-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友好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核心问题。湖北省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重要农业省份,亟需综合评估作物系统氮素利用及其环境影响。针对湖北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经济作物(茶叶、水果、蔬菜),提出作物系统氮素利用效率及其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估框架,系统分析 2020 年湖北省作物生产过程中氮素利用状况及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氮素利用方面,湖北省农作物施氮量、氮盈余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偏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率较低。湖北省施氮量比同年中国施氮量平均水平高43%;粮食作物氮素利用率为35。17%,而经济作物氮素利用率仅为9。99%,存在较大增效空间。在环境影响方面,经济作物氮盈余总量(43。36%)低于粮食作物(56。64%),其中水稻氮盈余总量(38。27%)最高;然而,粮食作物产生的温室气体在环境影响中占主导地位。从空间分布上看,湖北省施氮量呈现中部高、东西低的趋势。经济作物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在鄂南和鄂北地区,粮食作物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在鄂西和鄂东地区。经济作物氨气单位面积挥发量比粮食作物大,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分布格局。研究可为后续降低湖北省氮肥投入、提高氮素利用率和缓解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有益参考,建议管理措施调整和政策支持齐进,针对不同区域现状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与施氮优化,助力湖北省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氮素利用率温室气体空间差异湖北省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脱贫县农业产业化与农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曾艳廖成浩周宝亮郝柯锦...
    645-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脱贫县农业产业化与农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关系,对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发展理念,以江西省 25 个脱贫县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产业化与农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评价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泰尔指数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2011-2020 年,江西省脱贫县农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水平较高,年均值为0。738,赣南地区高于赣中和赣北地区;(2)2011-2020 年,江西省脱贫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数总体水平较低,年均值为0。414,赣北地区最高,其次为赣中,赣南最低;(3)2011-2020 年,脱贫县农业产业化与农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指数由期初的 0。321 升至期末的 0。342,总体处于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4)脱贫县地区内差异对泰尔指数总体贡献最大,县域农业发展协调性较弱。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差异是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农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提高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关键。

    高质量发展脱贫县农业产业化农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模型

    上海崇明东滩湿地潮滩梯度下芦苇种群动态分析

    王虓李德志计阳晴李羚菱...
    657-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崇明东滩湿地潮间带的优势种,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与净化功能。芦苇种群主要在中、高潮滩呈带状分布,但在低潮滩也有小斑块状分布。作为典型根茎型克隆植物的芦苇种群,在盐沼湿地不同潮滩表现出怎样的种群动态特征,进而反映出怎样的差异化的适应能力,值得深入研究。以分布在崇明东滩湿地低、中、高 3 个潮滩上的芦苇种群为研究对象,全程定位追踪起始于 4、6 月的同生群在整个生长季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定量分析它们的动态生命表、生存曲线、生存率和累积死亡率,系统揭示分布于 3 个潮滩的芦苇种群典型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起始于 4 月的处于低、中、高 3 个潮滩上的芦苇同生群,其生存曲线存在差异,它们分别趋近于Deevey-Ⅰ型、Deevey-Ⅱ型和Ⅲ型的过渡型,以及Deevey-Ⅰ型和Ⅱ型的过渡型;(2)起始于 6 月的处于低、中潮滩上的芦苇同生群,其生存曲线呈现出与 4 月同生群相似的特征,高潮滩同生群则由Deevey-Ⅰ型和Ⅱ型的过渡型转变成Deevey-Ⅱ型和Ⅲ型的过渡型;(3)经综合分析,高潮滩芦苇同生群稳定性最强,低潮滩同生群相对不稳定,中潮滩同生群在生长初期不稳定而在生长中后期趋于稳定;(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针对东滩湿地沿潮滩梯度分布的芦苇种群的保育与管理提出了合理建议。

    崇明东滩湿地芦苇动态生命表种群动态

    公众科学对中国鸟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的贡献:基于"鸟网"图库数据计量

    王丞魏营张明明胡灿实...
    665-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民科学能从广阔的时空尺度中获得丰富的物种信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与持续变化研究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指标量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中国各省份鸟种记录现状、公众贡献力、受限因素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变化,系统检索和提取了"鸟网"的鸟类照片信息,整理了各省份鸟种数与公众贡献力情况,采用累积曲线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了解公众参与数量与贡献力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了公众贡献力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具有地理信息记录的鸟类共计 1 310 种。在省级行政区划上,云南省鸟种记录最为丰富(813),宁夏回族自治区鸟种记录最为匮乏(65)。在地理区域上,西南地区鸟种记录丰富度最高,各省份平均记录493 种;西北地区鸟种记录丰富度最低,各省份平均记录 300 种。通过 80/20 定律分割,在照片数、记录地点和物种贡献度上,前 20%观鸟者远远高于后 80%观鸟者,前 20%观鸟者贡献的照片数量是后者的 2。2 倍,占照片总数的 68。98%。累积曲线显示,2018 年后鸟种记录变为一条渐近线,表明鸟种数接近饱和,已记录到绝大部分中国鸟类。随时间累积观鸟者数量持续增长,未来会不断有新观鸟者加入,并且新涉足乡镇会持续增加。各省份鸟类照片数与纬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森林覆盖率和鸟种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地区鸟种数是吸引观鸟者拍摄记录的主要因素。总体上,公民科学在提供关于中国鸟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数据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公众参与数量和贡献力的持续上升,未来将有更多公众为我国鸟类学相关研究提供分布数据。

    鸟类公民科学物种多样性

    不同频次氮素添加对大豆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的影响

    张慧营田孟洋姚宇腾乔宁...
    672-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线虫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氮肥的添加是影响农田土壤线虫的重要因素,农田施肥是增加农作物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关注氮肥添加量对土壤线虫的影响,对于氮添加频次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影响的认识不足。以农田生态系统大豆作物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低频施氮(NL)和高频施氮(NH)3 种处理,研究土壤线虫群落对不同频次氮添加的响应,分析不同频次氮添加对农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从而为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施氮处理后,土壤线虫物种丰富度和密度无显著变化。在 0~10 cm土层,低频施氮使食真菌线虫相对丰度显著提升 197。33%,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64。51%;高频施氮使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显著升高 26。49%,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47。13%(P<0。05)。(2)在 0~10 cm土层,低频施氮显著提高cp-1 类群比例,并显著降低cp-3 类群比例;高频施氮使cp-1 类群比例显著升高(P<0。05)(cp-1 表示cp值为 1 的线虫类群)。(3)低频施氮使 0~10 cm土层线虫通道比值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线虫群落基础指数显著升高,0~10 和>10~20 cm土层线虫群落结构指数显著降低(P<0。05)。在 0~10 cm土层,低频和高频施氮使线虫群落富集指数显著上升(P<0。05)。(4)冗余分析表明,铵态氮含量、含水率和硝态氮含量是驱动土壤线虫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总的来说,施氮会改变土壤环境和线虫营养类群结构。施氮可使偏r对策者cp-1 类群数量显著增加,加快土壤线虫类群的世代交替和能量流动,降低土壤生态群落稳定性。低频施氮显著降低线虫通道比值,这表明土壤分解路径中的真菌分解路径得到增强。

    施氮频次土壤线虫大豆农田生态系统氮肥营养类群生态指数

    地下水埋深对干旱区沙棘生长及耗水的影响研究

    俞丹丹岳春芳张胜江哈丽代姆·居麦...
    683-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根域限制下地下水埋深对沙棘(Hippophne rhamnoides)生长与耗水的影响,设置 4 个水平地下水埋深(3。0、2。5、2。0 和 1。5 m)和 2 种土质(砂壤土和壤土),采用马氏瓶供水模拟地下水位,获取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地下水补给量、渗漏量、生长指标变化及耗水量,探究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沙棘生长特征变化及耗水规律;并结合耗水规律和实测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确定沙棘适宜的地下水埋深。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地下水埋深处理沙棘新生枝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 2。0>2。5>3。0>1。5 m,水分生产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2。5>2。0>3。0>1。5 m,砂壤土条件沙棘新生枝生物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均优于壤土。砂壤土栽植条件下,地下水埋深为 2。0m时沙棘株高、茎粗及各生长指标变化均优于其他地下水埋深处理。砂壤土比壤土更适宜沙棘生长,沙棘各生长阶段耗水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综合水分生产效率和新生枝生物量分析结果,地下水埋深为 2。0~2。5 m且土质为砂壤土的环境较适宜沙棘生长。

    沙棘地下水埋深生长指标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