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大戏剧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大戏剧论丛
南大戏剧论丛

半年刊

南大戏剧论丛/Journal Nanda Xuju Lincong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戏曲文体的一个完美案例——再论《曹操与杨修》

    吕效平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戏曲文体以现代世纪的世界观为基础,它与以"中世纪"信仰为基础的三个古典戏曲文体(杂剧、传奇、古典地方戏)在人物描写、情节艺术和有无悲剧意识方面有着不同的文体原则.本文分析了现代京剧《曹操与杨修》在人性描写、"行动整一性"和悲剧性三个方面的成就,认为它是现代戏曲文体的一个完美案例.

    现代戏曲中世纪现代世纪文体行动整一悲剧

    繁盛与空虚——论当代话剧的宏大叙事问题

    马俊山
    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宏大叙事已成当代话剧的主流形态,一方面大剧场、大制作、大投入、大推广的献礼剧、主题剧、任务戏、政绩戏层出不穷,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却是公式化、概念化严重,观众认可度不高,社会渗透率低,经济效益差,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成为保留剧目甚至经典作品者极少.宏大叙事的复兴是话剧传统与现实需要交相作用的结果.工具论文艺观借尸还魂,取代了主创人员的独立思考和人文情怀,进而把演戏变成了宣教.当代话剧的出路在于面向青年,面对现实,坚守自我,坚持创新,摒弃说教,重归人道,把戏当戏来做.

    宏大叙事任务戏思想人文探索青年

    论瑞鹤山房台本《浣纱记》折目之源流及其演变形态

    吴新雷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昆班艺人杜步云瑞鹤山房手抄本《戏曲四十六种》,为晚清昆曲折子戏和集折串演的流传情况提示了重要的新资讯.瑞鹤山房手抄本为台本即演出本,其中所收《浣纱记》体现了昆班艺人通过二度创作把文学本变为演出本的演变形态.明代梁辰鱼《浣纱记》文学本原著为45出,而瑞鹤山房台本集折串连为22折.台本的折目之改名、分合、调整演序、标识宫调曲牌源流等呈现昆曲演出的演变特点.台本《浣纱记》曲白科介俱全,并旁缀工尺谱,内中《前访》、《寄子》、《赐剑》三折附载身段谱,记录了角色的舞台身段、形体动作、表情法式,是极为珍贵的艺人表演技艺的活体文献,为昆剧演出史研究提供了实证,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传承意义.

    瑞鹤山房台本《浣纱记》二度创作身段谱演变形态

    论吴梅的选曲活动及其曲学研究意义

    丁淑梅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较于吴梅的著述与曲学理论研究,其选曲活动较少受到关注.自《古今名剧选》始,吴梅三部"曲选"的诞生历程有许多细节问题值得推究.以吴梅早期曲跋曲记为基点,梳理其 曲选》的剧折类目与跋语品题,可探察吴梅个人化的曲选趣向,杂剧传奇并重、南曲北曲等观、剧曲散曲并举的曲学理念与传统曲学观念的联结与递变.吴梅以持守曲学传统的精神,对戏曲文学价值与曲学精义不断进行开掘,在自觉接入近代报刊传媒助力戏曲传播的同时,开拓了国故整理与国学文化建设的学术研究领域.作为吴梅首创近代高等教育曲学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其选曲活动不仅奠定了吴梅曲学研究体系的基石,对于近代戏曲学科史的建构亦具有开创性意义.

    吴梅选曲活动曲选曲学研究

    新见《<长生殿>宫商全谱》的成书及谱系价值

    饶莹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州图书馆藏蔡塽与沈鹤《<长生殿>宫商全谱》早于冯起凤《吟香堂曲谱》十余年,就曲谱标注的工尺板眼而言,前者订谱更为细致,行腔更多,点板更密.《<长生殿>宫商全谱》不仅体现了自其成书到《纳书楹曲谱》问世的十五年间,曲谱制订逐渐由雅及俗、雅俗兼顾的趋势,更是对以《长生殿》为代表的昆曲曲谱,由清宫发展为戏宫,在谱式上先后承继、世代相沿的进一步完整呈现.

    《<长生殿>宫商全谱》《吟香堂曲谱》《纳书楹曲谱》谱系

    黄侃与戏曲之关系考论

    任荣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除了为世人所熟知的与曲学大师吴梅的冲突外,其实黄侃与戏曲的关系既复杂又深厚.翻检黄侃的日记及其他著作可以发现,黄侃与戏曲之关系可以概括为一身三面.在剧场观剧时以资深戏迷的身份出现,并对梅兰芳等名角的表演艺术表示欣赏;在曲籍收藏上则是以藏书家和读者身份出现;而在学术研究上则以学者身份呈现,并将戏曲语料研究作为其小学研究的佐证.三种身份分别呈现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三重人格的不同是由黄侃在日记中的身份转变、兴趣转移等原因造成的.而不同的人格也说明黄侃在面对不同的戏曲形态时态度和身份也是不一样的,远非昔日学术界的"喜爱"和"讽刺"二元论可以概括的.

    黄侃日记身份戏曲一身三面

    论冯小青归真剧的生命整合心理书写

    王馨蔓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之际,有多部对冯小青本事加以敷演的戏曲剧作,剧中称小青之魂归仙界为"返真"、"归真".借助归真剧,艺术家表达着对生命存在的深层理解.从生命整合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归真剧的最终境界是回归生命本源的状态,是人与自性合一,人物的"归真"是在生命本源层统摄下打通生命不同层次间的壁垒,对生命之来处与去处加以解释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小青本身有慧根,形成与生命本源的本质一致;二是人物形象上,以大妇与小青为对比,在生命层次的不同中诠释历经磨难而能守真的意义;三是以菩萨仙尼为度化接引者,用意象化的方法引导小青超脱生命的轮回.

    冯小青归真剧生命整合心理生命层次意象化生命本源

    《西游记》杂剧文本演变考

    窦开虎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内阁文库藏万历四十二年(1614)刊《杨东来批评西游记》,是现存最早的《西游记》杂剧版本.以之为参照,对《西游记》杂剧文本演变进行考察可发现:《西游记》杂剧作者经历了由杨讷到吴昌龄又复归杨讷之演变,随之导致文献著录中与《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分野、混一、分野之现象;明清戏曲选本及曲谱选录时,因艺人和文人改编,文本面貌有所变化,主要以选出形式流传;同题材剧作移植《西游记》杂剧曲文时,文人审美情趣渗透其中,体现出鲜明的伦理色彩.

    《西游记》杂剧文本演变

    生活演剧:论焦菊隐的导表演学派构建

    李贤年
    9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焦菊隐是构建中国话剧演剧学派的重要戏剧家.他是从生活出发探索话剧的导表演艺术的.他以"体系就是生活"的个人化解读,作为创造性接受斯坦尼体系的逻辑起点,并依此发展出符合"体系"原理的"生活演剧方法";同时,他发现西方话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共通的生活质色,并努力探索以"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内心体验,鲜明的人物形象"为美学追求的话剧民族演剧发展道路,形成了丰富的创作理论遗产.其生活演剧观为构建中国话剧演剧学派贡献了独到的智慧.

    焦菊隐生活演剧中国话剧演剧学派斯坦尼体系中国化

    对接案头与场上的尝试——大后方导演的编创剧本实践

    王耿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大后方导演编创剧本有对接案头与场上创作的考虑,可借此缓和"剧本荒"下剧目资源与演出客观条件以及导演主观追求的不匹配.导演编创剧本能更好地整合、利用现有艺术资源,维持戏剧事业的生存,获得借演出表达立场、宣泄情感的机会,也可为舞台风格化探索寻得实践空间.导演编创剧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后方演剧活动的开展,也为包括不少"新手"在内的编剧提供了参照.但在艺术资源贫弱的大后方,导演编剧多为保障自己或他人排演的顺利可行,他们更看重剧本"整合演出"的"功能性",而非"艺术性",最终导致编创剧本质量的参差不齐.

    大后方戏剧大后方导演剧本荒剧目资源自编自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