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大戏剧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大戏剧论丛
南大戏剧论丛

半年刊

南大戏剧论丛/Journal Nanda Xuju Lincong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沈宠绥运用中原之音辨正吴中弦索之讹

    李惠绵
    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明沈宠绥编撰《弦索辨讹》的宗旨是"正吴中弦索之讹".吴中弦索巧于弹奏之法而疏于字面的纰缪,使沈宠绥意识到以中原之音正吴中弦索"平仄之讹"与"阴阳未解"两大缺失的必要性.沈宠绥遵《中原韵》叶切,参酌中原音系韵书,包括周德清《中原音韵》原著以及王文璧校正《中州音韵》、增注《中原音韵》各种不同的刻本.《弦索辨讹》详注音切,间以评点,大抵以增注《中原音韵》作为正吴中弦索之讹的主要依据.沈宠绥判准字分阴阳虽有疏误,但对吴中弦索回归北曲正音卓有贡献.而昆山腔唱南曲,沈宠绥亦以中原之音为正声,使昆山腔成为"官话化"的声腔剧种.整体而言,沈宠绥取中原音系为依准,建构了昆腔度曲的"戏曲正音".

    沈宠绥吴中弦索《弦索辨讹》《度曲须知》《中原音韵》

    论明清传奇的情感叙事特质及其生成、结构策略

    郑舟周群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传奇具有明显的情感叙事特质,情感对传奇叙事的生成、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文体层面,传奇融合了"无奇不传"的故事性和"曲尽人情"的情感性,从"事"与"情"两方面来进行戏曲体建构.在曲学观念层面,晚明时期"情至"创作理念,渗透着戏曲体传奇叙事自然生成的情动本色.在文本层面,戏曲体传奇通过逐事写情、事—情—境融合等结构方法,依循情感的张力激发故事的当场性美学时刻.历代曲家对"摹情"叙事的探索,塑造了中国古典传奇戏曲的民族性艺术特色.

    传奇叙事情感生成结构

    论金人戏曲形象的历史演变

    许佳岚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宋金战争为背景的戏曲中,金人形象具有独特演化轨迹.随着明清时民族关系的变化,金人形象刻画从强调异族特色及文化心理层面的轻视,至清初转而着重描写其凶残以影射清军;由于晚清民族危机加深,金人又成为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象征.金人不仅是斗争中的敌人,也是民族身份上的"他者",从对立与陪衬的角度观察汉族,并参与汉族英雄形象的构建.

    金人宋金战争岳飞戏华夷之辨

    影钞元刊本《中原音韵》与王国维的戏曲研究

    梁帅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国维旧藏影钞元刊本《中原音韵》,其底本是铁琴铜剑楼藏本.光宣之交,王国维寓居京师,后与缪荃孙交好;彼时缪氏正筹措常熟瞿氏藏书进呈京师图书馆一事,王国维借机获藏此书.《中原音韵》与王国维佚稿《曲调源流表》关系密切,是其考证曲调演变的重要参考典籍.《宋元戏曲史》多有根据《中原音韵》阐释元曲演进,不过书中所论也偶与《中原音韵》相抵牾;这体现出王国维对该书的批判性继承,亦映射出其戏曲研究的局限性.在转治音韵学期间,王国维屡有刊行此书的想法,终未成行.

    影钞元刊本《中原音韵》王国维罗振玉《曲调源流表》《宋元戏曲史》

    论郑振铎"清人杂剧系列"的文献学得失

    李守信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保存清代杂剧的文本,郑振铎历经坎坷出版了《清人杂剧初集》与《清人杂剧二集》.他在出版时有意地选择影印的方式保留底本的原貌,选择稀见的版本,撰写序跋与题记,将学术研究与杂剧出版相结合.然而"清人杂剧系列"也存在一定的瑕疵,如底本正文、序文不全,著录错误等问题.在动荡的时局和有限的条件下,郑振铎开拓创新和严谨认真的学术精神,给学界提供了能够较为方便易得的文本,使清代杂剧进入学界的视野与文学史的叙述中,参与并推动了清代杂剧的初步研究.

    郑振铎清代杂剧戏曲文献

    课程现代化与教法本土化:中国戏曲教育近代化的"变"与"常"

    郭强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帷幕,也开启了戏曲教育从古代到现代的更迭.作为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戏曲教育近代化以现代化与本土化为二元构成,既表现出显性的西方现代化色彩,也呈现出独特的中国本土化传统.教育组织形式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课程与教学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随着教育组织形式从传统个别教学法到现代班级授课制的转向,戏曲教育在中西教育的移植与反思、超越与坚守中,以课程体系现代化与教学方法本土化为实践进路与核心表征,构建了戏曲教育近代化的"变"与"常":通过"学"、"术"并蓄的系统课程转型,实现了课程体系现代化之"变";通过口传心授的民族文化传承,坚守着教学方法本土化之"常".

    近代戏曲教育现代化本土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夏声剧校董事改组与戏校发展道路之争

    吴彬
    8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声剧校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戏曲专科学校,它"以培养戏剧人材,研究戏剧艺术,实行改进中国戏剧为宗旨",积极致力于京剧人才的培育.1943年暑期,夏声发生内讧,董事会改组,夏声剧校从夏声剧社中独立出来.办学经费问题是这次内讧事件的导火索.从表面来看,内讧是缘于经济纠纷,涉及权力之争;但从深层次来说,则是地域之争和办学理念之争.夏声剧校从夏声剧社中独立出来,最终导致夏声剧社分崩离析.

    夏声董事改组发展道路

    黄宗江一段戏剧经历钩沉兼论夏衍佚剧《君子好逑》——从独幕剧集《春天的喜剧》谈起

    胡斌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4年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的《春天的喜剧》是一部独幕剧集,内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七部改编剧,这是黄宗江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本书.此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剧曾以总题为"处女的心"的喜剧集锦形式在舞台上热演.黄宗江在重庆策划的"处女的心"戏事实上是前两年上海"人生大事三部曲"的翻版.署名为东方晦之的《君子好逑》是被世人遗忘了的夏衍佚剧,学界对夏衍笔名东方晦之知之甚少,《春天的喜剧》署称、编排的不规范,"处女的心"剧名追求噱头等原因,导致《君子好逑》被尘封了数十载.由于秉承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夏衍的《君子好逑》是最接近契诃夫原著《求婚》的一个改编本.

    《春天的喜剧》黄宗江喜剧集锦"处女的心"夏衍佚剧《君子好逑》

    上海艺术大学艺术"鱼龙会"始末考论

    胡读书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7年夏天,田汉从南京政治训练部回到上海,接办上海艺术大学并于同年12月举办艺术"鱼龙会".田汉从"在朝"至"在野"的身份与心态的转变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实践,一方面认识到乌合之众不能成事,认识到吸纳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才的紧迫性,另一方面,持续的现实经济问题逼迫他通过电影、剧场等各种形式来解决债务的燃眉之急.艺术"鱼龙会"作为一次戏剧演出实践虽未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却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鱼龙会"实为南国社小剧场运动的正式起点,并奠定了此后南国社公演的大体格局,其演出剧目与小剧场形式对后续南国社艺术道路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鱼龙会"演出中,新旧剧人合作、话剧戏曲同台,谱写了戏剧舞台上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可谓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话剧与戏曲牵手的良好开端.

    田汉上海艺术大学艺术"鱼龙会"南国社小剧场

    封闭空间、黑暗戏剧与反剧场性:论贝克特的"姿势"戏剧

    张荆芳
    11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姿势"是贝克特后期戏剧舞台中至关重要的意象.从思想渊源、舞台实践与文本表征来看,贝克特的"姿势"戏剧以独特的创作风格,通过封闭空间与黑暗戏剧来建构一种使主体倍感压抑与孤绝的存在困境.这种姿势不但作为导演操控主体身体的有力工具,体现了身处其中的人的有限性与脆弱性,而且姿势本身内含的对语言、行动与主体的否定性处理方式,更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戏剧形式本身进行颠覆,展现了姿势戏剧的反剧场性特征.

    塞缪尔·贝克特"姿势"戏剧封闭空间黑暗戏剧反剧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