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水产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水产科学
南方水产科学

李来好

双月刊

2095-0780

nfsc@vip.163.com

020-84458694

510300

广州市新港西路231号

南方水产科学/Journal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西太平洋海山特征对延绳钓渔业和围网渔业黄鳍金枪鱼CPUE的影响

    费姣姣李成张健滕钰秀...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山是海底重要的生物栖息地类型之一,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广泛分布于中西太平洋,具有极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鲜有关于海山及其相关特征对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和分布影响的研究.基于2010-2021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汇总的延绳钓和围网渔业数据结合海山特征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两种不同捕捞方式的黄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与海山相关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两种渔业方式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主要来源于海山区域,海山特征对两种渔业黄鳍金枪鱼的CPUE均产生了极显著性影响(P<0.001).在延绳钓渔业中,较高的CPUE出现在山顶深度、粗糙度、底面积和海山密度较小、坡度较缓的区域;而在围网渔业中,较高的CPUE则出现在粗糙度较小、山顶深度较大、底面积较大、较陡峭且密集的海山区域.研究探讨了中西太平洋海山特征对黄鳍金枪鱼不同群体的影响机制,为今后进一步探索黄鳍金枪鱼种群分布和资源丰度变化与海洋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与新思路.

    黄鳍金枪鱼海山延绳钓围网CPUEGAM模型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海洋环境因子对南海鸢乌贼的影响

    廖祖军王学锋周艳波张磊...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变化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2019-2020年南海围网捕捞鸢乌贼的电子渔捞日志数据,首先分析了鸢乌贼资源的月间变动特征,之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海洋环境因子对其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围网月间的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平均CPUE则为2020年大于2019年.南海鸢乌贼渔汛期为3-4月,高产区域集中在112°E-117°E、8°N-12°N,渔汛期CPUE呈现向东和向北偏移的趋势.海洋环境对鸢乌贼资源分布的综合影响系数为0.38,而海表盐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在海洋环境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87和0.82,两者是影响鸢乌贼资源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所用结构方程模型为量化海洋环境因子与鸢乌贼资源分布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可为鸢乌贼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鸢乌贼电子渔捞日志结构方程模型海洋环境因子南海

    基于CNN-BiLSTM模型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

    丁鹏邹晓荣丁淑仪白思琦...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气候因子对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影响,根据1960-2021年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北大西洋涛动(NAO)、北太平洋指数(NPI)、全球海气温度异常指标(dT)以及厄尔尼诺相关指标(Niño1+2、Niño3、Niño4以及Niño3.4)等9种气候因子数据和全球黄鳍金枪鱼渔获量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BP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模型和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CNN-BiL-STM)模型对低频气候因子与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表征因子对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的重要性依次为dT>SOI>Niño1+2>PDO>NPI>NAO,其对应的最佳滞后年限分别为0、11、6、5、15、0年.CNN-BiLSTM 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优,其后依次为BiLSTM模型、LSTM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最优预测模型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拟合优度为0.887,平均绝对误差为0.125,均方根误差为0.154,预测值与实际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黄鳍金枪鱼渔获量气候因子CNN-BiLSTM模型相关性分析

    西沙群岛10种鹦嘴鱼鱼体形态学研究

    康志鹏刘永李纯厚赵金发...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种间所有形态学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提取了 7个特征值大于1的形态学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86%,各物种间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反映食性和游泳能力的特征上;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所有鹦嘴鱼样本进行判别,综合判别率为81.1%;10种鹦嘴鱼的形态学聚类结果与鱼类分类结果一致,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差异显著,说明鹦嘴鱼的表型特征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也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鹦嘴鱼珊瑚礁鱼类鱼体形态学西沙群岛

    地西泮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含量变化及累积特征

    黄丽高磊吴松郝其睿...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地西泮(Diazepam,DZP)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降解特点及累积特征,设置2个浓度胁迫组(A、C组),并在2个浓度下添加蜈蚣草(Pteris vittata)作对照组(B、D组),共4个试验组;分析水体、底泥和蜈蚣草中DZ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探讨蜈蚣草和底泥对水体中DZP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给药后4组水体中DZP的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 A:(0.118±0.002)μg·L-1、B:(0.117±0.004)μg·L-1、C:(1.141±0.078)μg·L-1 和 D:(1.142±0.039)μg·L-1,给药后第768小时水体中DZP质量浓度下降了 29.71%~40.17%;DZP降解半衰期介于65.29~139.11 d.4组底泥中DZP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逐渐上升,给药768 h后4组底泥中DZP质量分数分别达到初始质量分数的17.99倍(1.384 μg·kg-1)、14.81 倍(0.918 μg·kg-1)、4.77 倍(7.848 μg·kg-1)和 5.30 倍(7.763 μg·kg-1),富集系数介于 9.79~18.80;B、D 组蜈蚣草中DZP浓度峰值出现在给药后第216小时.蜈蚣草和底泥对水体中的DZP具有一定的吸附和富集作用,可明显缩短高浓度DZP在水中降解的半衰期,在低浓度DZP水体中添加蜈蚣草可抑制底泥对DZP的富集.

    地西泮模拟养殖环境累计特征半衰期富集系数

    黄斑蓝子鱼幼鱼对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的耐受研究

    黄小林劳智鸿杨育凯李涛...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对养殖环境的耐受力,对体质量为(3.25±0.83)g的黄斑蓝子鱼幼鱼开展了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实验,同时监测了极限水温和盐度条件下黄斑蓝子鱼幼鱼的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变化,以期为黄斑蓝子鱼的养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黄斑蓝子鱼幼鱼适宜水温为23.0~28.0℃,可耐受的水温范围为12.1~32.5 ℃;适宜盐度为8.0‰~59.0‰,可耐受的盐度范围为3.5‰~75.0‰;正常环境下窒息临界点溶解氧质量浓度为(1.47±0.52)mg·L-1.临近耐受极限的水温和盐度均对黄斑蓝子鱼幼鱼的窒息临界点、窒息点以及极限低氧耐受有较大影响,其中低盐对窒息点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黄斑蓝子鱼幼鱼对温度和盐度耐受范围较广,但超出适宜范围时耗氧率和呼吸频率均发生显著性变化,出现应激反应;黄斑蓝子鱼幼鱼窒息点高,易缺氧,建议养殖全过程溶解氧质量浓度不低于6 mg·L-1.

    黄斑蓝子鱼水温盐度溶解氧耐受力

    碳酸盐碱度对大鳞副泥鳅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许海鑫朱洪赓张家敏朱明...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胚胎及仔鱼对碳酸盐碱度的适应性,将发育至囊胚期的胚胎分别放置于碳酸盐碱度为0、10、20、30和40 mmol·L-1的水体中培养,记录胚胎的孵化率、孵化时间,统计仔鱼的畸形率、成活率、特定成长率及卵黄囊吸收率,并测定初孵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1)碳酸盐碱度为10 mmol·L-1时,胚胎孵化率最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碳酸盐碱度在10~20 mmol·L-1时,孵化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初孵仔鱼的畸形率随碳酸盐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3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dah)仔鱼成活率则随碳酸盐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3)初孵仔鱼全长随碳酸盐碱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而3 dah仔鱼全长随碳酸盐碱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特定生长率及卵黄囊吸收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4)随着碳酸盐碱度的增加,仔鱼SAI先升后降,其中10 mmol·L-1组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碳酸盐碱度在0~10 mmol·L-1范围内适宜大鳞副泥鳅的胚胎发育及仔鱼生长.

    大鳞副泥鳅碳酸盐碱度仔鱼胚胎发育不投饵存活系数

    长鳍光唇鱼(Acrossocheilus longipinnis)人工繁殖和早期发育研究

    王岳松徐林杨洋程睿...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鳍光唇鱼(Acrossocheilus longipinnis)是红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也是当地的重要经济物种.为实现长鳍光唇鱼苗种规模化生产,并为其增殖放流提供技术指导,对人工驯养的长鳍光唇鱼亲鱼进行强化培育和催产,采用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并观察其胚胎及仔鱼的发育过程.连续进行了 4次人工催产,催产率为(68.95±13.26)%、受精率为(68.50±19.82)%、孵化率为(80.00±10.23)%.长鳍光唇鱼受精卵为沉性卵,具弱黏性,呈金黄色,卵径为(2.42±0.06)mm,吸水膨胀后为(3.03±0.08)mm.胚胎发育过程历经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7个阶段、28个发育时期.水温22~24℃时,经66~74 h孵化出膜,积温为1 501.13℃·h.初孵仔鱼平均全长为(8.33±0.23)mm,肌节34对,4日龄仔鱼形成5条横斑雏形.卵黄囊期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4.13%·d-1;仔鱼期共历时21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2.70%·d-1.研究结果对保护红水河鱼类资源及其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长鳍光唇鱼人工繁殖胚胎发育仔鱼生长红水河

    喷点雪印小丑鱼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观察

    谭泽宇李涛姜敬哲黄小林...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喷点雪印小丑鱼(Amphiprion sp.)人工繁育技术,在人工模拟自然条件下对其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喷点雪印小丑鱼受精卵长径为1.9~2.1 mm,短径为0.93~0.95 mm;胚胎发育主要经历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孵化期等;在水温为(27±0.5)℃时,受精卵约需197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415±0.412)mm,身体透明,鳍膜明显,卵黄囊仅剩小部分残留,并已开口摄食.9日龄全长(6.813±0.835)mm,鳍膜消失,各鳍基本形成,头部开始出现纹带,进入稚鱼期.21日龄全长(10.581± 2.659)mm,身体被鳞,体色、纹路开始分化.35日龄全长(15.512±4.927)mm,形成4种不同体色、纹路的幼鱼.作为人工选育的品系,喷点雪印小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幼鱼期体色、纹路等形态特征的形成与分化.

    喷点雪印小丑鱼胚胎发育胚后发育仔、稚鱼纹带

    嗜酸乳杆菌对3种弧菌的拮抗效果及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刘钢胡晓娟苏浩昌徐武杰...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益生菌是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细菌感染的非抗生素方法之一.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可在机体内分泌抗菌物质,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长、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增强抗毒抗病能力等功能.研究了不同氧环境和不同培养基条件下嗜酸乳杆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溶珊瑚弧菌(V.coral-liilyticus)的生长情况,并通过牛津杯法和液体培养法结合PCR荧光定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评价了嗜酸乳杆菌对上述弧菌的拮抗效果及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厌氧条件下,哈维氏弧菌的菌量显著高于在好氧环境培养后的菌量(P<0.05).不同培养基配比对4种细菌的生长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嗜酸乳杆菌对3种弧菌的生长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在对虾肠道菌群背景下,嗜酸乳杆菌对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处理组的弧菌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减少,高菌量组的有益菌属均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嗜酸乳杆菌对上述3种弧菌的生长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在对虾肠道菌群背景下对副溶血弧菌的生长也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且能够优化菌群结构.

    嗜酸乳杆菌弧菌拮抗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