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水产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水产科学
南方水产科学

李来好

双月刊

2095-0780

nfsc@vip.163.com

020-84458694

510300

广州市新港西路231号

南方水产科学/Journal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3种高原裂腹鱼肝脏组织转录组比较分析

    郝恬汤先湖江守文吴智超...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低温、低氧的极端环境特征是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天然实验室.裂腹鱼亚科鱼类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附近水域,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了独特的高原环境.为揭示裂腹鱼适应高原环境的关键信号通路,以2种高海拔(>3 000 m)的高原裂腹鱼[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拉萨裂腹鱼(S.waltoni)]和1种低海拔(<1 000 m)的原始裂腹鱼[齐口裂腹鱼(S.prenanti)]为研究对象,对3种裂腹鱼的能量代谢主要组织——肝脏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分析.通过对高海拔与低海拔裂腹鱼肝脏转录组的比较,在2种高海拔裂腹鱼中找到共同差异变化的基因106个,其中66个基因表达上调,40个下调.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氧化还原过程、血液发生相关途径、氨基酸的代谢和类固醇的生物合成是高海拔裂腹鱼应对高原环境的最重要途径.其中,氧化还原和血液生成相关基因(如:faxdc2、cpox、cyp51和NADH-cytochrome b5 reductase 2)的高表达可能在应对高原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为鱼类高原低氧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见解.

    裂腹鱼肝脏转录组分析高原低氧

    华南鲤昼夜摄食节律与agrp基因表达水平相关性研究

    赵淑皓朱华平马冬梅耿国华...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类的摄食节律表现出种间甚至种内差异.为阐明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的昼夜摄食节律,为其室内标准化养殖方法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在自然光照下华南鲤的昼夜摄食节律以及刺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 protein,AgRP)基因表达水平与摄食昼夜节律的关系.采用分段连续投喂的方法对春分和秋分时节广州地区华南鲤的昼夜摄食量进行测定,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检测agrp基因在华南鲤脑、前肠、中肠和后肠中的昼夜表达节律特点.结果显示,春分和秋分时节华南鲤摄食量有相似的昼夜节律.春分时华南鲤的摄食量在8:00最低,分别在12:00和24:00出现摄食高峰;秋分时华南鲤的摄食量也在8:00最低,分别在12:00和20:00出现摄食高峰.qRT-PCR结果表明,agrp1和agrp2基因的表达量都具有昼夜节律.agrp1和agrp2在脑中的表达量分别在8:00和20:00最高,24:00和4:00最低.agrp1基因在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表达量分别在16:00、20:00和24:00最高,8:00最低;agrp2基因在前、中、后肠的表达量分别在16:00、24:00、24:00最高,在12:00、4:00、20:00最低.综上,华南鲤摄食量最低时agrp1基因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以促进后续摄食行为,在2次摄食高峰之间(12:00-20:00)agrp1基因在前、中、后肠的表达量依次出现最高点,其变化趋势与食物在肠道中的运动过程一致,推测agrp1基因可能参与了华南鲤摄食昼夜节律的调控;而agrp2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摄食节律无相关的变化趋势,推测agrp2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了功能分化.

    华南鲤刺鼠相关蛋白基因表达昼夜节律

    不同地理种群野生大黄鱼部分生长相关性状间的通径分析

    张雨情郭华阳张楠刘宝锁...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不同地理种群的多样性体现在形态性状上,依据不同地理种群选育出的大黄鱼的形态特征也略有不同.为给养殖大黄鱼的品种选育和人工增殖放流过程中的苗种选择提供表型性状参考依据,分别从广东湛江、福建厦门和浙江舟山3个地点采集野生大黄鱼,测定其全长、体长、体高和尾柄高,并对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系数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理种群的大黄鱼体质量间的变异系数介于17.44%~19.79%;不同种群间各表型性状的相关系数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湛江、厦门和舟山种群起主要作用的表型性状分别有2个(体长、体高)、3个(全长、体长和体高)和2个(全长、体长);3个种群对体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个体表型特征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2、0.915和0.964.经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去除与体质量相关性不显著的表型性状,得到的回归方程中的形态指标和通径分析结果相同.

    大黄鱼地理种群相关性状通径分析多元回归方程

    基于视觉语义和点线融合的无人艇动态水面环境感知SLAM算法

    龚远瑾杨淑洁
    12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人艇在复杂水面环境下的自主导航能力是其完成养殖作业的基础,其在智能水产养殖中的发展前景巨大.视觉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tion and mapping,SLAM)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环境信息,是实现无人艇自主导航的关键.然而,水面环境是一种缺乏足够有效特征点的低纹理场景,且受水面波纹和反光影响存在大量动态无效特征点,导致视觉SLAM位姿的计算精度较差、性能严重下降.为此,提出了一种面向动态水面环境的基于视觉语义和点线融合的SLAM系统.首先,对ORB-SLAM3算法框架进行改进,增加语义分割线程,利用语义信息生成掩码消除水面无效特征点,以消除动态水面环境的干扰.其次,加入线特征来加强系统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约束的线段匹配方法,提高水面线特征提取和跟踪的准确性,并利用点线特征融合提高数据关联的准确性,解决传统SLAM算法在水面低纹理场景中提取不足的问题.在USVInland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显示,与ORB-SLAM3和PL-SLAM算法相比,改进后算法的定位精度在直线航行中平均提高了 44.74%和55.48%,在机动航行中最多提高了 76.60%和70.15%,有效消除了水面干扰对位姿估计的影响,提升了视觉SLAM系统在水面低纹理场景中位姿估计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无人艇智能水产养殖视觉SLAM点线特征语义分割机器视觉

    基于图像处理和改进DenseNet网络的小黄鱼新鲜度识别

    张洪交张存喜王瑞王可...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水产品新鲜度检测方法存在对样本破坏较大、操作步骤繁琐检测准确率及效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新鲜度高效、准确识别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DenseNet网络的小黄鱼新鲜度识别模型.首先,在DenseNet网络结构中的每个Denseblock模块引入SENet注意力机制模块,实现特征通道特征重标定,加强网络对当前有益特征的提取,摒弃无作用的特征.其次,改进卷积层的第一层,增加网络的非线性能力和特征表达能力.为防止训练过程中出现梯度消失的现象,用PReLU激活函数代替原网络的ReLU激活函数.最后,与原DenseNet网络模型及其他经典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基于迁移学习的FishNet模型在自建的小黄鱼新鲜度数据集上识别准确率达91.53%,模型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和较强的鲁棒性,解决了水产品新鲜度检测高效和精准识别问题,也为开发智能新鲜度识别系统提供了参考.

    小黄鱼新鲜度检测DenseNet注意力机制图像识别

    虾类复合防黑保鲜剂配方优化与应用

    李琳徐扬孙永赵玲...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但在贮运流通过程中易发生黑变.为推动虾类防黑保鲜剂的规范使用,提升应用效果,选用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允许使用的焦亚硫酸钠、4-己基间苯二酚(4-hexylresorcinol,4-HR)作为配方基础,对具有抑黑效果的天然成分进行筛选,并与焦亚硫酸钠和4-HR进行复配,以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探究复合防黑保鲜剂的最优配比,并对实际使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复合防黑保鲜剂的最优配比为:抗坏血酸质量浓度3.0 g·L-1、竹叶抗氧化物质量浓度5.0g·L-1、焦亚硫酸钠质量浓度15.0g·L-1、4-HR质量浓度50.0 mg·L-1.与对照组相比,复合防黑保鲜剂显著抑制了中国对虾的黑变.经复合防黑保鲜剂处理的中国对虾,其冷藏过程中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ants,TBARS)、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和细菌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对虾经复合防黑保鲜剂处理后,其腐败过程中的优势菌属——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受到明显抑制.综上,研制的复合保鲜剂符合GB2760要求,防黑保鲜效果理想,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中国对虾黑变酚氧化酶保鲜微生物多样性

    葡萄糖糖基化对蓝圆鲹分离蛋白限制性酶解产物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吴雨虹林端权刘康陈玉磊...
    15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拓展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分离蛋白的应用范围,促进其高值化利用,以蓝圆鲹分离蛋白限制性酶解产物(Brown-striped mackerel scad protein isolate limited enzymatic hydrolysate,BPILH)为原料,采用葡萄糖对其进行糖基化反应,考察不同反应时间对BPILH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与BPILH的糖基化反应程度与反应时间和色度呈正相关.结构表征结果显示,糖基化反应使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含量减少,并降低糖基化产物的内源荧光强度.此外,长时间的高温使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暴露,使其表面疏水性增加.溶解度在酸性、碱性条件下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第8小时糖基化产物的溶解度在pH 10时达到最高值(90.49±0.01)%.乳化性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与第0小时相比,第12小时糖基化产物的乳化性提升了 24.28%,乳化稳定性和持油性均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第1小时乳化稳定性达到最高值(17.51±0.13)min,在第2小时持油性达到最高值(2.19±0.21)g·g-1.因此,反应时间过长会对功能特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蓝圆鲹分离蛋白在食品配料蛋白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蓝圆鲹分离蛋白限制性酶解糖基化结构特性功能特性

    低共熔溶剂提取虾壳中虾青素工艺优化及机理初探

    刘宇航相欢黄卉魏涯...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虾壳中虾青素的高效安全提取技术是促进虾类加工副产物变废为宝的途径之一.利用乳酸-氯化胆碱构成的低共熔溶剂提取虾壳中的虾青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提取工艺;通过低共熔溶剂的物化性质分析探究其对虾青素的提取机理.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乳酸-氯化胆碱摩尔比为2.5∶1,含水量(w)为9.5%,超声时间为30.5 min,实际得率为24.41 μg·g-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低共熔溶剂合成时官能团并未发生改变,二者融合产生的氢键可能是促进虾青素高效提取的主要原因,黏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的提取过程.

    虾青素低共熔溶剂乳酸氯化胆碱

    基于多组学联用的活鱼暂养及运输应激研究进展

    岑剑伟陈琛姚世鹏黄卉...
    173-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类长途保活运输技术是我国"南鱼北运"实施的主要方法.鱼类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如低温、盐度变化、碱性胁迫等环境因素影响,结合多组学联合的研究方法对鱼类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应激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识别差异表达基因、蛋白质及代谢物,进而解析调控网络及生物标志物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有助于理解鱼类运输过程中的健康状况,优化暂养及运输条件,提高活鱼品质与存活率.综述了近年来鱼类在运输中产生各类应激的组学研究进展,为精准调控鱼类保活运输中的各项环境指标及深入研究活鱼运输应激的相关机理提供参考.

    鱼类保活运输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多组学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