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张异宾

双月刊

1007-7278

025-83592704

210093

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22号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南京大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科研成果,刊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文科院校师生。有英文目次和摘要。继承《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创新贡献与思想特质

    王月清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具有突出亮点和系统性贡献的重要内容.这一观念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使命和一以贯之的文化态度.其创新贡献不仅以持续性、递进性的论述促成了体系化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更在于通过战略性、全面性的布局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来看,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特质在于系统性与原创性、主体性与时代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这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创新贡献思想特质

    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李乾坤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学界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的研究中,曾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否于20世纪70年代后在逻辑上走向终结发生过争论,在争论中学者们已经意识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方法论上的转变,从根本上反映出的是社会历史现实的变化.如果我们从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演变逻辑来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想逻辑,就会对这一争论形成新的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对应的历史现实是20世纪20-60年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对应的资本主义现实,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完成时期的资本主义,这一现实以及相应的资产阶级理论深刻影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然而,伴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转向金融化和新自由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对20世纪70年代转型之后的资本主义形态做出有效的理论回应.资本主义与金融化的开启,造成了阶级关系的重组和文化的变革,以更为全面的方式将官僚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了"金融化的官僚制度".卢卡奇所奠基的、建立在主客体同一辩证法之上的物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未能将货币理论与资本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当金融化的官僚制度发展起来之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便失去对象而处于失语状态.面对金融资本主义的现实,当代西方左翼理论从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展开了新的批判探索.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全新统治形式,促使西方左翼理论不得不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话语之外找寻理论工具,这集中体现在信用货币理论之上.货币问题逐渐成为西方左翼理论日益关注的焦点,推动了西方左翼理论在话语上的转向.信用货币理论在左翼理论中被激活并取代了商品货币理论,信用货币理论的引入,将货币的起源放置在信用、债务等具有丰富社会文化内容的对象之上,这为解释支撑货币体系的社会内容打开了空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定历史语境与当代左翼理论的最新发展,启示我们要坚持明确的历史视野和中国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方法开展思想史研究.

    金融资本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左翼理论

    儒家超越论的安身立命意义

    吴先伍陈鑫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儒家超越性的问题上,不能拘泥于超越的原始含义,生搬硬套西方的超越概念来套裁儒家思想,而是要抓住超越概念背后的目标追求:超越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人类的安身立命问题,让有限的人生获得无限的意义与价值.西方的宗教与哲学试图通过脱离现实世界而升入天国的纵向超越方式,将自我从有限变为无限,以为人类建造一个永恒的安身立命之所.东方的儒家则否定人类脱离现实世界的可能性,虽然个体的生命不可能是无限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推己及人和生命传递的方式,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一个生生不已的生命延传过程之中,从而在"毋我"的过程中推动生命从有限走向无限,赋予生命永恒的意义与价值.儒家讲的超越是现实世界之中的超越,是由自我趋向他人,在空间上指向前后左右,在时间上指向过去和未来.通过趋向他人,尤其是子孙后代,赋予当前的所作所为以价值,从而让自我在与无限他人的关系中摆脱自身的有限性,并在这种无限的关系中让自我"立"起来,获得自己的身份地位.正是这种差异性导致儒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特别重视个体的独特价值,而是更加关注群体的价值,希望能够借助群体来确定个体的价值,从而让个体在群体之中安身立命.

    儒家超越内在超越安身立命群体价值

    朱子"为学变化气质"论

    赵金刚
    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儒讲的种种功夫都可以指向气质的变化,以功夫对峙气质,在宋代理学家的思想结构中是一种必然.可以说,"变化气质"在理学的功夫语境中是统摄性、含摄性的概念,在思想结构上不可或缺,这一点在朱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考察"变化气质"这一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朱子乃至理学"气的思想".朱子继承了张载"变化气质"的说法,强调修养以"变化气质",这建立在理学性善论的前提之上,认为气质是后天不善的原因,影响人的现实性,而每个人都有变化气质以成为圣贤的可能,这就与汉唐儒学的基本倾向十分不同.变化气质的关键在于通过为学实现"德胜气质",而人之所以能有变化气质的可能,就在于"明德"遮不住,明德总会有彰显的契机.从为学变化气质的角度理解朱子的工夫论,就会发现道心、人心说对于朱子工夫论的重要性,人的气质总会表现为一定的心灵活动,那么变化气质就要透过这些现实的表现,通过为学工夫使得道心为主,道心能为主,也就实现了气质的变化.

    为学变化气质工夫德胜气质人心道心

    论湛甘泉对杨慈湖之批判——兼论慈湖心学的现代性价值

    吴祖松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慈湖是南宋大儒陆象山的重要弟子,在元、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默默无闻,但随着明代心学思潮的兴起以及慈湖著作在明中叶的重新刊刻流行,慈湖思想影响渐大,以致大行于南北,学者竞相趋之.面对这种学术局面,湛甘泉撰写了《杨子折衷》一书对慈湖进行批判,其目的是让学者正视慈湖思想之弊,以警示世风学风,维护儒家正学,提振世道人心.甘泉主要从本体和工夫等方面批判了慈湖思想,认定慈湖思想为禅,并批评了慈湖对待圣贤及经典之态度.不管是慈湖之学的重新流行还是甘泉对慈湖之学的阻击,都能反映明中叶心学思潮的兴盛,但这个思潮中包含着不同路数心学之间的思想矛盾与现实冲突.甘泉的批判显示出明道至甘泉一路心学与象山至慈湖一路心学的冲突,但因阳明本人及阳明后学对象山比较推崇,追捧慈湖之学的也大多是阳明后学,所以甘泉对慈湖的批判暗含着甘泉心学与阳明心学的冲突.总体上看,甘泉批判慈湖显然有对当时学界现实的考虑,其维护儒家正学思想的情感占了上风,难以做到客观公允.

    湛甘泉杨慈湖心学

    琴歌辨体与明代审美雅俗议题的显隐

    陶冉
    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琴歌属于兼具音乐性与文学性的活态文本,其写作、传唱样态因依托于弦歌传统而与世更迭,与诗、词、曲、赋等多种文体融合互参,在风格上兼容古今,因而常常一端近雅乐,一端近俗乐,在声音与文辞的双重层面持续受到雅俗标准的审视.该特性也令琴歌在辨体问题上取向含混,体类辨析多偏重思想道德内涵,具体的创作格套和语体语料则变动不居.明中后期琴歌的样态演进尤集中体现着审美雅俗观念的嬗变.歌辞从此前诗文集等所载的短小杂言骚体、四言雅颂体,转而趋于叙事化、曲唱化、附加提示辞、穿插程式套语,有意营造对话情境,甚至曲艺化的敷演,使明代琴歌获得了丰富的叙事性和表演性,愈发接近曲唱文本,渐脱诗歌文本的体格,同时与古琴深厚的雅文艺传统形成张力.琴歌辨体及其创作风气在明代的演进与同时期的诗文词曲批评共同关联着时人对古乐今乐的反思,文本风貌的变化折射出时人在文艺体类和雅俗标准上的认知差异,映照出雅俗观念的嬗变.这一方面表现为时人对雅出于俗观念的体认,另一方面伴随着古今乐同观念的扩散促使雅俗区分意识逐渐淡化,以致古乐歌诗与词乐曲唱甚至闾巷讴谣在明中期常被相提并论,弦诵歌诗也在因时制宜、从俗从新.雅生于俗与古今乐同的生衍流别思路都指向一种通达的诗乐观,背后暗含着雅俗之辨与情之真伪两组审美标准的显隐互动,并承载着明人对诗乐复古和抒写情性双重诉求的调和与融通,最终使性情之正的审美创作标准日渐让位于性情之真.对"真诗""真情性"的强调可见诸当时的诗文词曲批评等各个领域,而围绕古琴的评说与琴歌谱集中的声、文演变则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突出反映着审美的古今雅俗之辨逐渐淡化,贯通古今的自然真情被标举为诗乐复古之根本.

    琴歌弦歌传统明代雅俗自然真情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传播样态的发展及演变趋势

    王炳权
    7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社会思潮传播样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广播、报刊、影视为中心的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主流渠道;进入21世纪,网络传播的出现与普及成为传统媒介的有力补充.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传播真正成为社会思潮传播的主流渠道,社会思潮的传播从根本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质.改革开放40余年来,社会思潮传播样态的发展呈现出如下脉络:传播主体逐渐下沉,基层社会的话语权日渐提升;传播结构由传统媒介时期的双向线性结构发展为多维互动网状结构;传播内容由系统性、理论化向碎片化、图像化、娱乐化、隐匿化转变;传播媒介融合发展,不同时代新旧媒介良性互动;传播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增强不断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良好局面日渐巩固.

    改革开放社会思潮传播样态

    我国家庭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心理账户的视角

    张书维谭小慧钟晓慧
    8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已进入全球低生育国家行列,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陆续出台了鼓励生育的家庭政策,然而生育率和生育意愿仍在持续下降.已有研究较少分析中国家庭政策效果,本文从"去家庭化""家庭化"和"去性别化"三个维度构建家庭政策的分类和评估框架.同时,运用心理账户理论,进一步构建生育行为的支出成本—政策收益分析模型,并通过两个调查实验(N=583+575)比较三种不同导向家庭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不同导向家庭政策对生育意愿均具有积极影响,且"去家庭化"的托育服务和"去性别化"的延长男性陪产假比"家庭化"的现金补贴更有效;(2)除了经济成本等理性因素,生育决策也受主观情感上获得性、公平性感知的影响;(3)托育服务和现金补贴分别通过增加工作时间账户、经济账户的认知途径发挥作用,而延长男性陪产假主要通过满足公平性需求的情感途径起效.本研究推进了我国家庭政策的实证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为完善我国家庭政策、促进生育意愿提供参考价值.

    生育意愿家庭政策认知账户时间账户公平性需求

    界分、流动与整合:"界面"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

    张桐周荣
    11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界面"概念陷入了一种缺乏反思、自说自话的境地,研究者们关于"界面"的缘起、内涵、特征、功能等尚未达成基本共识.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分类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界面"的核心特征包括:对事物异质性的标定、有别于原事物的特殊性、对原事物的反作用、影响的持久性等."界面"具有三大功能:界分、流动与整合.以公众—政府交互为例,界分功能在公众—政府界面的线下和线上场景中均得到了典型且直观的体现,即使公众—政府界面的具体样态不断重构与变迁,但始终都以界面为"碑","界分"着前后的公众与官僚.在界面这一空间场域中,各类要素在主体间实现单向或双向的"流动",尤其在公共管理领域,这些流动往往带有目的性,且受到各种规则的约束.多个主体并不只是在界面之处进行机械接触或简单相遇,而是在这里完成了某种"整合",从而具有了单个主体在孤立状态下并不具备的属性.在界面的整合下,各主体间相互沟通、资源共享、统一标准、提升能力,逐渐走向合作状态."界面"概念进驻公共管理领域,能够为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公众—政府交互、部门间协同等议题提供独特的分析视角.

    界面界分流动整合

    网络时代的"虚拟在场":概念界定与类型梳理

    邱新有王丽华
    12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时代,云端课堂、云端会议、云端演唱会、云监工、云自习、云讨论等"相聚云端"的方式,逐渐演变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方式.人类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方式由身体和环境俱在之"亲身在场",向身体和环境均拟态化呈现之"虚拟在场"转变."虚拟在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同一时间段聚集于特定网络空间,经由数字形式即时交互产生的可感知状态及其结构关系的总和.个体作为参与主体的入场动机、信息知晓程度、身份虚化程度和参与时长,使得"虚拟在场"呈现出多重类型.作为行动主体的多元行动,使得"虚拟在场"呈现出虚拟性、互动性、事件性、依附性等特征.互联网、虚拟技术以及移动终端的巧妙融合与共生,重构了民众虚实相生的存在状态,并从身体问题与网络社会形态的角度,丰富了西方传播学在中国语境中的本土化实践.但由于技术因素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仍然值得继续探索.

    虚拟在场网络时代媒体网络社会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