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张异宾

双月刊

1007-7278

025-83592704

210093

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22号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南京大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科研成果,刊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文科院校师生。有英文目次和摘要。继承《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面向与阐释维度

    陈世华
    113-116页

    乡村传播与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沙垚
    116-119页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并行与接合的趋势

    马中红
    119-123页

    平台研究的问题、路径与视野

    孙萍
    123-126页

    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数字游民研究

    姚建华
    126-129页

    现象学与精神分析中的身体与虚拟空间

    雅各布·罗格辛斯基陶佳意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空间"的源始维度是什么?科技设备所构建的人造数字空间是否就是它的全部含义?借助现象学与精神分析等思想资源,可对此进行讨论.梅洛-庞蒂对虚拟与现实身体的区分使得"虚拟空间"获得了全新的含义,它指向了由虚拟身体展开的空间,即一种我们身体的内在潜能.温尼科特将这种潜能的源始形态溯及母亲的脸,后者为主体提供了一种虚拟的过渡空间,并使主体获取了最初的创造性.在这个过渡空间形成之前,儿童与空间的源始关系是无法区分的,主体只能投射出一种虚拟的伪现实用以保护自身.而作为被保护的对象,弗洛伊德的自我又派生于身体感觉的源始投射.安齐厄通过"皮肤自我"概念发展了这个观点,与虚拟的过渡空间一致,皮肤自我划分了自我的内外部,是一面对心理投射进行支撑的虚拟屏障.而当这个空间面临威胁时,自我的屏障功能就会失效,进而形成一面防御性的外壳.这种虚拟空间的形成及变异机制同样适用于社会与国家的层面.一种过渡空间的场域(在温尼科特的意义上)或一种皮肤自我(在安齐厄意义上)的构形,能够确保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流通,这种国家和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虚拟空间,正是康德所说的以一种"普世好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世界主义社会".

    虚拟空间屏幕包膜皮肤自我投射

    抑郁性快乐与算法时代的精神生活

    王光耀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算法时代,快乐转向自身的反题,成为抑郁性快乐.首先,各类数字平台生产了类型足够多样、数量足够丰富的刺激,从而扩大了我们的知觉范围,因此在表面上似乎使我们有可能摆脱单调、重复的生活.然而,所谓多样且丰富的感性刺激不过是算法的计算理性的化身.算法的计算逻辑精准地塑造了感性的神经生活.于是,着迷上瘾和厌倦无聊这互为对反的情调同时出现在算法时代的精神生活之中.其次,算法基于我们过去的行为痕迹,构造出在未来投喂给我们的信息,以此生产着我们的未来.我们在未来不断遭遇着我们的过去,从而也就不断复现和强化着我们既有的兴趣、偏好、意见、认知,进而深陷个人或群体的同质化内容的无限重复之中.当代传播学理论所谓的"信息茧房""回音室""过滤气泡",无一不和算法的这种时间性构造机制相关.最后,在算法时代的神经生活中,主体快速地滑过一个又一个界面,沉浸在一个又一个即时性的快感之中,难以和客体对象建立起持续的、稳定的欲望关联.主体由此处在一种自身弥散的状态,弥散在高频率的点状快感之中,弥散在匿名算法所不断呈送出的快速变换而又离散的印象流之中.在这三重意义上,算法时代的神经生活中的快乐导向了自身的反题,最终成为抑郁性的快乐.

    算法时代算法权力神经生活抑郁性快乐波德莱尔

    现象学是第一人称视角的意识学说吗?——围绕胡塞尔"纯粹自我"概念的分析

    宋文良
    14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象学之为第一人称视角下的意识学说,如今已成为现象学界或广义意识研究界的流行观念.这一观念依托于马尔巴赫等对胡塞尔《观念Ⅰ》中"纯粹自我"概念的经典解释,即将其视作我思行为中注意力的源点以及诸意识流得以互相区分的归属性原则.然而,该解释面临与胡塞尔文本不符、缺乏充足现象学学理根据等问题.新的解释只将纯粹自我视作纯粹意识领域内所有个别体验行为必然共有的自身意识特征.这将克服原有解释之不足,并将表明,在纯粹现象学框架下谈论第一人称视角是不合法的,因为纯粹意识是只具有单数形式的绝对存在,而纯粹自我作为纯粹意识的一重本质特征并不扮演意识之归属性原则角色,并未暗含任何与其他主体相对的所谓第一人称主体.

    纯粹自我自身意识注意力意识的归属性原则

    Abstracts

    158-160页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