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工业大学

王德明

季刊

1671-7287

xbzsb@njut.edu.cn

025-58139287

211816

南京市浦口区浦珠南路30号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CSSCI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扶持新人新作,本刊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以及文学、史学等学科进行理论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生态环境党内法规体系的发展路径

    陈海嵩吕芝慧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生态环境党内法规体系,把握这一规范体系不能只着眼于其中的制度内容,应当从整体上把握它的体系构造.生态环境党内法规体系是由制度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共同形成的系统,其中,制度体系主要由生态环境党内法规和党的规范性文件组成,实施体系主要由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对制度体系的遵守行为和执行行为构成,保障体系主要由生态环境党内法规备案审查、规范解释、实施后评估等制度组成.由于发展程度不一,因此,生态环境党内法规体系需要分解为各个子体系分别完成优化发展:制度体系的发展需要围绕规范效力、"党政同责"和规范层级的转化展开;实施体系的发展需要以监督问责为目标分别完善、平衡制度遵守和制度执行的内容;保障体系的发展需要在一般性党内法规保障规定的基础上探索生态环境领域的制度优化路径.

    生态环境党内法规体系制度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

    环境公益诉讼展开的实然状态与应然图景——基于"绿孔雀案"的反思

    朱谦
    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公益诉讼的开展,不仅对环境公共利益的救济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我国多元主体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的侧面体现.在环境公益诉讼活动中,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司法机关基于环境治理中的权力与权力、权力与权利的相互关系,分别扮演着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制度角色,但实践中的环境公益诉讼往往在诉讼要件、诉讼时机与诉讼类型等方面失之偏颇."绿孔雀案"作为我国第一起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对依据环评行政许可建设行为的主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公共利益损害救济的公法责任属性并不相符;而在环境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以实现对环境公共利益预防性保护的同时,法院受理社会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又使得司法权与行政权行使顺位偏离.基于对"绿孔雀案"的反思,环境公益诉讼应然图景是,社会组织依法正当行使法律赋予其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环境行政机关在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中发挥优先主导作用;社会组织、检察机关和法院共同协作,以行政公益诉讼的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环境公共利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环境治理权力顺位

    论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和生态环境价值损失的区分

    王小钢于晶云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修复费用是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的货币化表达,需要运用生态环境恢复成本法计算.生态环境价值损失是受损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价值的货币化表达,需要运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进行评估,或由法院行使裁量权予以合理确定.在受损生态环境可以自然恢复、野生动物已经死亡或者受损生态环境能够修复的情况下,少数法院有时在适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时误将生态环境价值损失当作生态环境修复费用.按照修复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三项要求,生态环境损害填补责任承担方式可以区分为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和生态环境价值损失.在满足修复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三项要求的情况下,法院可以适用生态环境修复费用赔偿责任;在不满足修复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三项要求中任何一项要求的情况下,法院应适用生态环境价值损失赔偿责任.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价值损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修复方式

    数字技术如何驱动农村人居环境敏捷治理?——一项双案例研究

    杜焱强詹昕颖
    4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灵敏感知并高效回应环境问题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相较于城市,农村污染源多样、治污设施分散且处理工艺多样,易陷入治理效率低、监管难度大以及运维持续性弱等实践困境,因而亟须探寻新的治理路径,采用更加灵活的组织方式,进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向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维度转型.通过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敏捷治理的分析框架,并结合浙江省、广东省的典型案例深度剖析数字技术如何驱动农村人居环境敏捷治理.研究发现:第一,灵敏感知-迅速回应-持续处置的技术供给是数字技术驱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必要前提与过程逻辑;第二,数字技术嵌入农村人居环境敏捷治理体系主要从价值、结构、制度等多维度有效赋能,在充分发挥智能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构建更为敏捷的治理体系;第三,相较于其他公共事务的供给,农村人居环境敏捷治理特有的本质在于通过全方位监管、实时动态调试从而降低成本,提升治理效率.上述发现丰富了敏捷治理中农村区域的理论阐释,深化了我国治理情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实践创新.

    农村人居环境敏捷治理环境敏捷治理数字技术驱动

    "数据要素×"推进环境治理精细化:内在逻辑、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张国磊马丽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党中央与国家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依托数据技术赋能优势,发挥数据要素在环境治理领域的乘数效应不仅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也是实践界研究的热点.虽然数据要素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助力精细化过程实施与推动治理工具创新,但由于环境治理体系中的"条块"职能分割加剧了数据孤岛效应、信息断裂与权益不均,使得数据要素多场景运用不足、多主体复用失衡与多数据融合欠缺.因此,需要提升跨领域数据要素衔接力度、增强多层级数据要素联动效能,促进大容量数据要素深度融合,以提升环境治理精细化水平.

    数据要素×环境治理数字技术环境精细化治理

    村规民约、村干部信任与农户可再生资源利用行为——以秸秆资源化利用为例

    苏静涂胜胜肖攀
    6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可再生资源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秸秆资源化利用为例,基于湖南省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村规民约、村干部信任对农户可再生资源利用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规范性村规民约和引导性村规民约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并且后者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促进效应要大于前者;第二,村干部品行信任和组织信任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村干部能力信任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第三,村规民约与村干部信任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存在一定的交互影响,村干部信任在村规民约与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主要来源于村干部组织信任的影响.据此,应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村庄环保监督组织和监督机制、加大宣介环保教育政策力度,从而切实提高农业秸秆等可再生资源利用率.

    村规民约村干部信任秸秆资源化利用农户行为可再生资源利用

    乡村治理现代化:现实基础与差异化资源

    王晓毅刘齐王娜娜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和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建立在已有乡村治理资源基础上的,已有的治理资源决定了治理能力.传统的乡村自治传统、中国共产党动员群众的农村工作经验和以科层制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政权建设构成了乡村治理的主要资源.不同的村庄有着不同的治理资源,这决定了同样的治理机制在不同乡村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治理目标决定了治理机制,治理能力决定了治理效果.面对治理资源的差异性,要实现统一的治理目标,就需要培育乡村治理基础,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从而平衡统一的治理目标与多样的治理基础之间的张力.

    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机制乡村治理资源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基于苏北F县"钉治"的经验分析

    王冠群侯瑞瑞
    9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既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想追求,也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面向.在对乡村治理共同体进行概念廓清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主体-制度-行为"三维分析框架,发现当前乡村治理面临内生主体"缺席"与基层组织单一、制度滞后与约束衰微、权威弱化与价值异化等问题,成为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阻滞因素.基于苏北F县"钉治"平台的个案考察,发现数字技术在主体扩充、制度推广及共识凝聚等方面实现主体、制度及行为的三重赋能,使得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成为可能.立足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应遵循主体培育、制度保障、技术支撑等可为路径,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迈向新高度.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共同体数字乡村乡村治理乡村数字治理

    Abstracts

    113-114页

    新金陵四十八景

    傅凯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