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管恒禄

季刊

1671-7465

xbsk@njau.edu.cn

025-84396306

210095

江苏省南京市卫岗1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在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举凡有关当代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哲学、宗教等的研究论文均在本刊选用之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新时代党的"三农"理论创新及其时代贡献

    黄承伟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党在"三农"领域的理论创新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不断成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理论化体系化、建设农业强国方略的提出与完善.党的"三农"理论创新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并引领改革实践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作出了时代贡献,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系统总结、研究新时代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过程、成果及其时代贡献,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建设农业强国,对于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农"创新理论全面深化改革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依据、实践机制与优化路径

    韩鹏云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税费时代以来,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一些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现实挑战.为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提升党组织适应性并践行引领使命,一方面创新领导方式,破除资源瓶颈,为文化骨干赋责、赋权并进行过程赋能,实现了乡村文化活动的繁荣,另一方面推动建立文化治理载体,吸纳乡村精英群体作为转化中介,采取柔性治理方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乡村文化价值的重塑.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虽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平衡性,如个别地区的党建引领异化为党建包办,党建引领过程中存在"名实不符"问题,党建引领行动存在持续性不足的隐忧等.鉴于此,应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并强化党的农村文化领导权,以广大党员和群众满意为标准推动机制创新,以简约治理的方式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党建引领乡村文化实践机制优化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新型供给机制研究——基于"自主文化社会"的视角

    何晓龙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着力推动"形神"相融,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基本形成,但其"形散"乃至"神散"的问题逐渐显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形神"相融,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新型供给机制.由乡村文艺自组织、村两委组织、村民小组村贤理事会和农民家庭等自主参与集合而成的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中,行政化供给错位为其创造发展空间,市场化供给缺位为其提供发展机遇,互助文化延续为其营造参与氛围,家庭代际连接为其赋予经济基础.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能够释放成本低廉、内容丰富、辐射面广的"高福利"简约治理成效,除有公益性与市场性、乡土性与现代性、创新性与融合性、自主性与组织性等复合性内在特质的"硬支撑"外,还与乡村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软保障"密切相关.厘清农村"自主文化社会"这一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动态平衡,避免多中心、"形神"不融合供给弊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自主文化社会"农村公共文化美好生活乡村振兴

    创制互动:县域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再生产机制——基于差异空间生产的视角

    杨琳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城乡融合与乡村内生发展的基础.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视角,对四川崇州的文化振兴实践进行了嵌入性案例研究,揭示了县域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再生产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文化振兴是通过文化治理政策创新、文化要素融合与参与媒介升级的迭代发展,逐步构建城乡多层级社会互动机制的差异化空间生产过程.创新融合型要素网络、开放学习型参与载体、共创共享型治理场域构成了这一过程的关键要件.文化振兴的创制互动在时空上形成了村域系统性更新、镇域复合性联动、城乡包容性融合三层空间形态的差序迭代,引发了复合性的城乡文化经济社会再生产.这表明乡村文化处于深刻复杂的变迁过程,应当在充分挖掘、修复、创新乡村本土文化要素基础上,从空间再生产角度推动文化要素融合与参与载体升级,实现文化发展的多重功效.

    乡村文化振兴创制互动空间生产差异空间城乡融合

    党委统领合作社:共同富裕目标下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创新——基于贵州鸭池镇"两包一干"的经验诠释

    杜永康张新文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委统领合作社模式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和农业合作化进程的有益尝试,揭示了未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能路向.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鸭池镇"两包一干"的实践经验,对该模式的出场情境、实践历程和运作机理进行剖析.集体经济升级转型困难、村际发展失衡及治理效能低下形塑了党委统领合作社的出场逻辑.在具体实践中,乡镇党委通过整合资金、技术和人力等资源要素有效深化了合作社的生计资本,依托党建引领推动村社组织再造和主体利益联结,进而形塑乡村治理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并通过统筹市场开发降低合作社分散交易的制度成本和生计脆弱性,显著提升了合作社的生计输出.立足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地方政府应摆脱资源输入的路径依赖,以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生计能力为政策导向,加快构建整体性政策帮扶体系,同时以跨村联营为着力点,建立更高水平的合作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将农民组织起来,引领全体农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迈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农村集体经济党委统领合作社可持续生计跨村联营

    历程·逻辑·趋向: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历时性考察

    张剑宇廖小琴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文明演进的重要课题,其探索历程、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向的整体理解依赖于系统性的历时性分析.服务于差异化的发展需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大致经历了区域破冰、整体实践、改革调适、协调转型、系统融合五个发展阶段.与时代情境相契合,其实践逻辑发生了衔接顺畅之变,集中表现为:关涉内容从基础单一到全面复杂的跃升,主体结构从简单互动到多元联动的变迁,制度机制从整体发散到系统精准的完善,实践体系从简便易行到完备成熟的形塑,行动样态从分散行动到协调推进的演化,价值取向从溢出价值到综合价值的转型.遵循城乡融合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发展规律,复杂辩证且全面系统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发展趋向,建设内容的因应性融合、实践主体的联动性融合、长效机制的系统性融合、探索方法的辩证性融合、发展步调的同向性融合、最终成效的普惠性融合是其具体表征.

    精神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精神文明新形态历时性考察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何以可能——基于新疆阿克苏市电商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徐旭初郭惠鑫吴彬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解决我国区域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基于杭州帮扶阿克苏市乡村电商产业发展案例,在行动者网络理论基础上构建跨边界发展网络框架,以探求数字经济环境下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实践逻辑表现为跨边界发展网络的构建,即通过主体融合、虚实融合、产业融合、点面融合的方式,打破组织边界、物理边界、产业边界和地理边界的束缚,实现施援方与受援方的良性互补,进而促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

    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跨边界发展网络乡村电商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小农户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基于利益分配及产业治理策略的研究

    郭亚星杨文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核心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利益分配机制和产业治理策略的相互协调.以蔗糖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多利益主体视角出发,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分配和产业治理体系,讨论农民能否从规模化农业产业经营中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研究发现: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依赖于政府、资本和农民形成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关系,稳定的产业体系能降低小农户生产种植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降低生产的不确定性,使小农户从农业生产外部环境改善和产业溢出效应中受益.在产业转变中,小农户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从生计模式和种植结构、产业制度体系、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中获益.研究指出,关键是要建立动态平衡的市场利益关系和产业治理体系,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蛋糕,才能在农业现代化转型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和农业内生性发展.

    农业产业化多利益主体利益结构产业治理共同富裕

    农村家庭隔代抚育的问题化:形成机制与调适策略——基于社会系统论的视角

    李永萍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隔代抚育是转型期中国农村家庭的重要功能.有研究表明,隔代抚育并未给第一代留守儿童带来突出问题,而到了第二代留守儿童时,隔代抚育问题化已成为一个社会共识.可见,隔代抚育经历了一个问题化的过程.隔代抚育的问题化主要表现为祖代对孙代的管教能力不足、管教权威有限、管教意愿不强和管教方法落后.从社会系统论的视角分析隔代抚育问题化的形成机制,发现隔代抚育的问题化并非仅隔代抚育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家庭权力结构变化、学校教育公共性弱化、家庭抚育的去社区化、互联网时代育儿环境复杂化等因素共同塑造的产物."亲代陪读"是农民家庭应对隔代抚育问题化的一种方式,但"亲代陪读"意味着抚育和教育压力向家庭进一步集聚,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农民家庭的抚育困境.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决定了隔代抚育模式在中国农村还将持续存在一段时间,为此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国家等主体的共同力量,坚持系统思维,尽可能减少隔代抚育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儿童在隔代抚育模式下仍然能够健康成长.

    隔代抚育留守儿童社会系统教育主体

    零散用工与农地流转——基于非农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匹配的视角

    赵小松郭阳徐志刚
    10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地流转是提高农地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和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但近年来陷入瓶颈期且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化.既有研究多从家庭分工与机械替代角度讨论农地流转水平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问题,而区域非农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匹配对农村异质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也有一定影响.从农户家庭劳动力充分非农转移是农地充分流转的先决条件这一微观逻辑出发,理论分析非农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匹配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与理论逻辑,并实证检验本地零散用工市场发展对农地流转率的影响,以及农地资源禀赋条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本地零散用工市场发展对农地流转规模扩大有促进作用,但受到农地资源禀赋条件的制约,即农业生产条件越差的地区本地零散用工市场发展对农地流转的促进作用越小;同时,本地零散用工市场发展会降低农地耕种强度.因此,进一步推动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零散用工市场发展来解决农村留守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

    农地流转零散用工劳动力市场梯次性资源禀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