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管恒禄

季刊

1671-7465

xbsk@njau.edu.cn

025-84396306

210095

江苏省南京市卫岗1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在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举凡有关当代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哲学、宗教等的研究论文均在本刊选用之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集体成员诉权的组织法配置:法理、实践和解释性构造

    赵新龙
    12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从体系性视角初步构建集体成员诉权机制,但仍然存在粗疏遗漏和诉权克减现象.运用组织法逻辑配置集体成员诉权并构设诉讼规则,纵向维度上应当尊重其不同诉讼阶段动态递进的三阶构造,横向维度上适用以诉讼目的为依据划分形成的三种类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主要沿着以撤销权保护成员权益、以代表诉权保护组织权益、以行政行为监督决议合法性的进路展开,尚存撤销诉讼规则错裂、代表诉讼规则疏漏、决议纠纷可诉性不明的问题,在司法实践的具体适用仍有极大解释空间.应结合集体成员诉权原理构设侵权诉讼、代表诉讼和决议诉讼,通过出台司法解释或法官采取扩张性解释拓展细化具体规则.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集体成员诉权代表诉讼自益权诉讼共益权诉讼

    论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法律逻辑

    宋天骐
    13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形成了农村集体收益分配规则的基本框架,但第四十条第三款"集体经营性财产收益权量化"的立法授权,提出了新的解释难题:其一,什么是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财产基础,即"分什么"的问题;其二,如何实现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即"如何分"的问题.进而,应当解释农村集体收益的分配范围,即"分多少"的问题,并从理论上进一步校正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法律逻辑,即"按什么分"的问题.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财产基础是集体经营性财产的收益,而非集体财产的所有权或其他集体财产的收益.可分配的农村集体收益应当依据集体资产股份进行分配,而集体资产股份的多样化实践形态需要经由兼容性逻辑予以归正,从而形成以集体资产股份的公平配置为基础、以其他股份的效率性利益实现为延展的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机制.

    农村集体收益收益分配权集体资产股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中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肖鹏
    14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的主体地位,应当着重厘清其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宅基地使用权人的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既可以为宅基地使用权人与其他社会主体签订合同提供居间服务,也可以依法经营闲置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经营闲置宅基地,或者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将闲置宅基地交由他人经营的,应当由理事会起草盘活利用方案,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作出盘活利用决议,并由理事会负责执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获得的管理费用、居间服务费用和财产经营收益,应当根据不同的规则予以分配.

    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逻辑、障碍及路径

    申云刘彦君李京蓉
    158-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数字普惠金融农业新质生产力金融创新新质态

    "生态诅咒"还是"生态福祉":论农业生态承载力的碳排放效应

    孙鹏王建明冀雪霜
    172-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02-2021 年长三角地区 4 省 41 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农业生态承载力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理及传导路径.结果表明:(1)农业生态承载力与农业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农业生态承载力提升显著促进了碳排放强度的增加,产生"生态诅咒"效应;跨越拐点后,"生态福祉"效应开始显现,农业生态承载力的提升将助力区域碳减排.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二者间的倒 U 型关系仍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农业生态承载力与农业碳排放强度之间一般等级城市、城镇化率低的城市存在倒 U 型关系,城镇化率高的城市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而高等级城市关系不显著.(3)机制分析发现,农业生态承载力主要通过影响农业产业集聚、农地经营规模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发挥作用.(4)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业生态承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农业生态承载力提升对周边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为此,在推动农业碳减排过程中应特别重视提升区域农业生态承载力水平,积极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与涵养机能.

    农业生态承载力农业碳排放强度生态诅咒生态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