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

郑小波

双月刊

1000-2030

nauxb@njau.edu.cn

025-84395214

210095

南京市卫岗1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多科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动物遗传育种、生理生化,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园艺科学,食品科学,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应用化学,农业经济与贸易,土地管理及农业工程等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科研简报和文献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果树逆境胁迫相关miRNA的研究进展

    渠慎春耿晓月余心怡曹丽芳...
    201-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4 nt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在逆境胁迫下,miRNA通过与目标基因碱基互补配对,对目标基因mRNA进行剪切或翻译抑制,从而使果树响应各种逆境胁迫.本文介绍了植物miRNA的合成和作用机制,对果树miRNA在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干旱、冷害、盐胁迫、营养元素缺失)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miRNA在果树抗逆方面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

    果树miRNA抗逆研究进展

    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

    李周坤叶现丰杨帆黄彦...
    208-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黏细菌(myxobacteria)是一类具有多细胞群体行为特征的捕食性微生物类群,能够以活的微生物细胞或者其他生物大分子作为食物获取营养,同时能够形成抗逆性强的子实体和黏孢子,从而使黏细菌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黏细菌对于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捕食特性使其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被视为是新的生防微生物类型.本文综述黏细菌对于微生物的捕食机制以及捕食行为的生态学功能,概述捕食性黏细菌作为一种新型的生防微生物在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潜力.在此基础上,也讨论目前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旨在为黏细菌捕食作用的深入研究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黏细菌捕食性微生物生防微生物植物病害防治

    水稻巨大胚突变体N2-52垩白形成机制研究

    葛鑫源刘世家李欣燕海刚...
    217-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水稻巨大胚突变体进行表型分析和基因图位克隆,阐明垩白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以粳稻品种'宁粳2号'及其巨大胚乳突变体N2-52为材料,分析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和籽粒的理化特性,观察N2-52垩白区域的造粉体发育和淀粉颗粒形态;构建N2-52与籼稻品种'N22'杂交的F2群体,进行突变基因的图位克隆;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测定淀粉合成相关酶在发育中种子、成熟种子及其垩白部分的蛋白积累量;测定蔗糖合酶的酶活性.[结果]突变体N2-52籽粒表现为巨大胚、高垩白,其结实率、千粒重极显著低于野生型,粒厚、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株高、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高于野生型.扫描电镜观察表明,N2-52垩白部分淀粉颗粒呈疏松的不规则排列,半薄切片也证实该部分造粉体分布疏松,且胚乳细胞内存在空泡.RVA(rapid visco analyzer)和尿素膨胀试验表明,N2-52的淀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突变基因被定位于第7染色体短臂的1个42 kb的区域内,测序结果表明该区域中只有1个已知基因Os07g0603700发生突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淀粉合成相关酶在垩白部分的蛋白积累量发生变化.N2-52的蔗糖合酶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结论]Os07g0603700基因的突变影响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对淀粉的合成产生重要影响,推测其导致垩白的产生.

    水稻垩白巨大胚造粉体突变体精细定位

    周年土壤耕作组合对伊犁河谷冬小麦-夏大豆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影响

    安崇霄杜孝敬徐文修符小文...
    225-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周年不同土壤耕作组合对冬小麦-夏大豆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为选择有利于北疆冬小麦-夏大豆作物生长的土壤耕作组合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滴灌条件下设置裂区试验,主区为冬小麦播前土壤耕作,分别为深松(S)和翻耕(T)处理;副区为冬小麦收获后在冬小麦2种处理原区位上再分别采取翻耕(T1)、翻耕覆膜(TF)和免耕(N)3种土壤耕作处理.供试冬小麦品种为'新冬42号',夏大豆品种为'黑河45号',测定其干物质和氮素含量以及产量.[结果]S处理比T处理能显著提高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使冬小麦增产9.58%,还能显著提升T1和N处理夏大豆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使夏大豆产量分别增加17.54%和24.67%;但STF与TTF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当秋季采取同一耕作措施时,TF处理的夏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显著高于T1和N处理,而且干物质积累总持续时间比T1和N处理分别延长5.27和11.65 d.[结论]秋季深松对冬小麦-夏大豆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优于翻耕,若考虑深松作业的周期性与高耗能性,也可以采取秋季翻耕与夏季翻耕覆膜的耕作组合措施.

    耕作组合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氮素利用产量

    玉米花期耐热性评价指标及防御技术研究

    文廷刚杜小凤刘京宝杨文飞...
    232-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开展不同类型玉米在花期高温胁迫下的耐热性评价,并探求高温胁迫防御技术.[方法]以10个淮北地区常用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玉米花期高温为主处理,玉米品种为副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进行耐热性综合评价,筛选出耐热能力强的品种,并研究抗高温调理剂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耐热性的影响.[结果]玉米花期高温胁迫主要影响玉米产量、结实率、秃尖长和气生根数.通过对不同品种的耐热性综合评价及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百粒重、结实率、气生根数和穗上节长占株高比这4个指标可作为评价不同类型玉米花期耐热性的鉴定指标;并筛选出'粤甜27'苏玉糯11号'粤甜710'和'郑单309'4个高度耐热型品种.此外,抗高温调理剂能显著提高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结实率和气生根数,降低秃尖长,显著增强玉米抗高温能力.抗高温调理剂使3种耐热型玉米的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其中高度耐热型玉米穗位叶中SOD、POD和CAT活性显著增加46.3%、39.8%和37.2%;热敏感型玉米在高温胁迫下的花粉活力和结实率也显著提升,分别达26.7%和34.1%.[结论]选择耐热性较强的玉米品种以及喷施抗高温调理剂是应对高温胁迫的有效方法.

    玉米高温胁迫耐热性评价抗高温调理剂

    不结球白菜分蘖调控基因BcMAX1的同源克隆及功能分析

    张玮郭明亮龙言黄菲艺...
    241-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克隆不结球白菜BcMAX1基因及其启动子,对其进行表达模式分析,并对其在分蘖调控中的功能进行探索.[方法]对BcMAX1基因及其启动子进行克隆,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和启动子序列、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以及不同物种间MAX1的进化关系进行分析.比较不结球白菜品种'马耳头'(分蘖品种)和'苏州青'(不分蘖品种)不同生长时期以及不同组织(根、茎、叶片和腋芽)中BcMAX1的相对表达量.利用BcMAX1过表达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和不结球白菜沉默植株对BcMAX1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MAX1及独角金内酯响应基因BcMAX2和BcD14的表达水平.[结果]BcMAX1基因包含1个长度为159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31个氨基酸.MAX1在不同物种间具有很高的保守性.BcMAX1的启动子含有多个决定转录起始和效率的基序以及响应干旱和光照的基序.BcMAX1在不结球白菜'马耳头'和'苏州青'腋芽伸长形成分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主要表达部位为根、叶片和腋芽.BcMAX1过表达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侧枝减少,BcMAX1基因及独角金内酯响应基因BcMAX2和BcD14的表达量在过表达植株中均升高,在不结球白菜沉默植株中下降.[结论]不结球白菜BcMAX1基因在'马耳头'和'苏州青'中的表达存在时空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它参与植物分蘖的负调控,同时正向调控独角金内酯响应基因BcMAX2和BcD14的表达.

    不结球白菜BcMAX1分蘖过表达基因沉默

    不结球白菜花青苷合成转录因子基因BcEGL3的克隆及沉默分析

    刘丹周倩孔祥雨胡春梅...
    249-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究BcEGL3基因在不结球白菜紫色材料和其绿色突变体中的特性及其调控功能.[方法]以不结球白菜紫色自交系NJZX1-3和其绿色突变体NJZX1-0为材料,克隆BcEGL3基因;构建表达载体pRI101-BcEGL3,进行亚细胞定位;构建沉默载体pTY-BcEGL3,分析材料中花青苷含量变化,以及BcEGL3、BcDFR基因在NJZX1-3、NJZX1-0、pTY-S和pTY-BcEGL3植株的基因表达量;对NJZX1-3进行遮光处理,分析遮光后花青苷的积累以及BcEGL3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从NJZX1-3和NJZX1-0中克隆所得EGL3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序列长1821 bp,含1个181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606个氨基酸,将其命名为BcEGL3.蛋白结构分析表明,EGL3蛋白属于bHLH-MYC-N超家族,其蛋白结构较为简单.进化树结果表明,BcEGL3蛋白与大白菜BraEGL3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9.9%.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cEGL3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基因沉默结果表明,与NJZX1-3相比,转pTY-BcEGL3或pTY-S植株叶片紫色变浅,且对应花青苷含量降低.RT-qPCR结果表明,BcEGL3和BcDFR基因在转pTY-BcEGL3植株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转pTY-S植株和NJZX1-3植株,同时植株叶片颜色由紫色转为绿色,花青苷含量明显降低,但总叶绿素含量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明显变化.遮光处理5 d后不结球白菜叶片中花青苷的含量比对照下降68%,且11 d时叶片中花青苷含量降幅最大.另外,遮光后BcEGL3基因相对表达量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14 d时下降幅度最大.[结论]BcEGL3蛋白定位于细胞核,BcEGL3基因沉默可以抑制叶片中花青苷的合成,且与BcDFR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因此在不结球白菜花青苷的合成过程中BcEGL3基因起重要作用.

    不结球白菜BcEGL3基因亚细胞定位花青苷基因沉默

    白菜BrYUCCA5.1基因表达和生物信息学及功能分析

    孙国胜李瑞潘尧铧侯喜林...
    259-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白菜YUCCA家族基因BrYUCCA5.1在结球白菜和不结球白菜叶片中的表达模式,并探索其在白菜叶片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BrYUCCA5.1基因的进化关系、编码蛋白质的保守结构域、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等特性进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球白菜W30和不结球白菜082及其F2代植株不同部位BrYUCCA5.1表达量的差异;利用芜菁黄化花叶病毒(TYMV)介导的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沉默不结球白菜082植株的BrYUCCA5.1,研究该基因的功能.[结果]结球白菜BrYUCCA5.1所编码的蛋白与拟南芥、野生甘蓝、甘蓝型油菜、萝卜的同源性较高;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BrYUCCA5.1蛋白属于FMO类超家族.该基因在结球白菜W30叶片基部和中部以及F2代结球单株叶片基部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不结球单株.利用VIGS技术沉默不结球白菜的BrYUCCA5.1,沉默效率达84%,且与对照组相比,BrYUCCA5.1-pTY发病株叶片出现大面积病毒侵染症状,叶片卷曲皱缩,表现出远轴化的形态.[结论]BrYUCCA5.1基因参与调控白菜的叶片发育,且在结球白菜叶球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白菜BrYUCCA5.1基因VIGS技术叶片发育

    黄瓜DnaJ基因家族鉴定及对高温胁迫的表达响应

    宋蒙飞王星张开京陈劲枫...
    26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黄瓜热激蛋白DnaJ(CsDnaJ)的家族基因鉴定,并分析其在高温胁迫环境下的响应模式.[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及黄瓜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库、公共数据库对CsDnaJ进行基因家族成员、染色体位置、蛋白特性、结构特征、进化及复制模式和组织表达特性分析,同时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在高温胁迫环境下的响应模式.[结果]黄瓜CsDnaJ基因家族共存在81个成员基因,其中Chr 3含DnaJ基因最多,为16个,Chr 4、Chr 7最少,均为9个;CsDnaJ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序列长度为113~2551 aa,且至少含有1个完整的J结构域核心区序列;亚细胞位置预测显示大部分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及叶绿体中.基因结构显示CsDnaJ基因均含有1~22个外显子.通过进化分析发现CsDnaJ蛋白可明显区分为9个亚簇,每个亚簇均存在拟南芥同源蛋白.共线性分析发现,CsDnaJ基因家族共存在17个共线基因,组成10对复制基因对,其中存在5对片段重复事件,3对串联重复事件,2对随机重复事件.组织表达特异性结果显示CsDnaJ基因在叶、茎、子房中的表达量略高于其在雄花、雌花、根及卷须中的表达量.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高温环境(昼/夜温度为42℃/35℃)可以诱导CsDnaJ基因的高表达,从而参与植物响应高温环境胁迫进程.[结论]黄瓜CsDnaJ基因家族核心结构域高度保守,在黄瓜响应高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黄瓜DnaJ基因生物信息学高温胁迫表达分析

    氧化石墨烯和多壁碳纳米管对莱茵衣藻光合产氢的影响

    王宗秀戴霞叶珂祯陈熙...
    27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纳米材料对莱茵衣藻光合产氢的影响,为纳米材料在生物产氢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前期对单链DNA修饰单壁碳纳米管(ssDNA/SWCNT)的研究基础上,将羟基修饰多壁碳纳米管(MWCNT)和氧化石墨烯(GO)导入莱茵衣藻细胞,研究它们对衣藻细胞生长、光合生理和产氢的影响.[结果]ssDNA/SWCNT尺寸为0.1~1.0μm;MWCNT小于50μm,GO横向尺寸为0.5~3.0μm.MWCNT、GO和ssDNA/SWCNT的zeta电位分别为(-32.97±1.19)、(-43.20±0.56)和(-56.85±0.93)mV,拉曼光谱ID/IG比值分别为0.17、0.81和0.79.GO的纯度和溶液分散性优于MWCNT,但二者的纯度和分散性均小于ssDNA/SWCNT.与衣藻细胞共培养后,GO、MWCNT与ssDNA/SWCNT均定位在细胞质,并轻微抑制细胞生长.在缺硫培养条件下,与2种碳纳米管相比,氧化石墨烯(GO)可显著抑制藻细胞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和净光合放氧速率,从而加速细胞缺氧状态的建立.纳米材料处理后,氢化酶活性峰值的出现从缺硫培养11 d提前到7 d.添加GO的衣藻共培养物的产氢量是对照的4.5倍,显著高于MWCNT(1.2倍)和ssDNA/SWCNT(2.2倍).[结论]氧化石墨烯和羟基修饰多壁碳纳米管可通过抑制PSⅡ光合活性、在细胞内提前建立缺氧状态、尽快诱导氢化酶活性的方式促进莱茵衣藻光合产氢,其中氧化石墨烯可显著提高光合产氢量,为对照的4倍以上.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光合产氢氢化酶莱茵衣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