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

郑小波

双月刊

1000-2030

nauxb@njau.edu.cn

025-84395214

210095

南京市卫岗1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多科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动物遗传育种、生理生化,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园艺科学,食品科学,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应用化学,农业经济与贸易,土地管理及农业工程等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科研简报和文献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崇明拟异小杆线虫fak基因的功能鉴定

    郭丹丹包浩然窦振国张克云...
    287-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作为多种信号传导的关键分子,在调节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生长发育方面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其生存.本研究以小杆科(Rhabditidae)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EPN)崇明拟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doides chongmingensis)的模式品系DZ0503CMFT(DZ)为研究对象,鉴定fak的生物学功能,探究其对DZ线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DZ线虫数字基因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DGE)文库中,获取fak基因的编码序列.利用饲喂法将fak的dsRNA导入DZ线虫体内进行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从而降低线虫体内fak基因的表达量.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RNAi效果,对fak RNAi后的线虫进行生长发育分析,检测其在侵染力、体长、寿命、繁殖、生长阶段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与L4440对照组线虫相比,fak RNAi组线虫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下调39%.同一时间相同浓度的RNAi组线虫对大蜡螟的侵染力较对照组低.RNAi组线虫的平均寿命为16.8 d,比对照组降低21.5%.RNAi组线虫的孵化率为77.9%,比对照组下降15.8%.RNAi组雌虫的体长较对照组短,在培养7 d时为2114.83μm,比对照组下降11.9%.RNAi组线虫在生长的第Ⅰ—Ⅲ阶段所需的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与对照组线虫相比,培养12 d的RNAi组线虫对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RNAi组与对照组在产卵量和雌虫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通过RNAi的方法初步验证了fak基因在DZ线虫中的生物学功能,该基因在调控崇明拟异小杆线虫的生长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崇明拟异小杆线虫fakRNAi生长发育

    促生解淀粉芽胞杆菌SQR9定殖对黄瓜根系基因表达的转录组学研究

    任晶王政淇曹阿莉蒋忠纯...
    296-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阐明黄瓜植株接种促生解淀粉芽胞杆菌SQR9后其根系基因的表达谱变化特征,从植物响应微生物的角度揭示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接种菌株SQR9对黄瓜根系基因表达谱影响的转录组特征,对显著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与未接种的对照黄瓜植株比较,菌株SQR9接种72 h后黄瓜根系有484个基因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包括300个上调基因和184个下调基因.Real-time PCR验证表明基因表达差异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证明测序结果可信.黄瓜根系响应菌株SQR9的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次级化合物代谢和信号转导途径等.在植物促生方面,氨基酸代谢途径中ASP1基因(编码天冬氨酸转氨酶)表达上调约4倍;糖酵解途径中PDC基因(编码丙酮酸脱羧酶)和卡尔文循环中FBA6基因(编码果糖二磷酸醛缩酶)表达均上调3~5倍;生长素响应途径中编码生长素抑制子的IAA8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而编码响应蛋白的基因SAUR77和SAUR21表达均上调3倍左右,表明菌株SQR9产生的外源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激活了植物内源的IAA信号途径.在植物免疫方面,免疫信号途径转录因子的编码基因WRKY29和ERF1B表达上调,激活植物系统抗性并有助于提高抗病能力;编码抗胁迫因子的C4 H和ADH1基因表达也显著上调,提高植物抗逆能力.[结论]菌株SQR9可通过调控黄瓜根系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和激活免疫途径相关基因的方式促进黄瓜植株生长并提高其抗病能力.

    解淀粉芽胞杆菌SQR9黄瓜转录组促生生防机制

    生物有机肥配施硅钾钙改良剂对酸性红壤梨园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

    吴文利康亚龙曾少敏王中华...
    305-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生物有机肥或配施硅钾钙改良剂对酸性红壤梨园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连续3季开展生物有机肥及其配施硅钾钙改良剂试验,研究梨园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酸性梨园土壤合理施用生物有机肥和改良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当地习惯施肥为对照(CK),设置习惯施肥配施硅钾钙改良剂(CK+SOA)、仅施生物有机肥(BIO)、生物有机肥配施硅钾钙改良剂(BIO+SOA)4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土壤pH值、养分含量、微生物活性和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变化.[结果]BIO和BIO+SOA处理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增加,而铵态氮、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BIO+SOA处理梨树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较CK分别增加87.8% 和110.1%(P<0.05).与CK相比,BIO处理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CBH)和N-乙酰基-β-D-葡萄糖苷酶(NAG)活性,而BIO+SOA显著提高土体土中的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NAG活性(P<0.05).BIO和BIO+SOA处理梨产量较CK和CK+SOA处理增加56%~85%(P<0.05).RDA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可以解释约87% 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和产量的变化,且SOM含量与LAP、CBH、NAG活性呈正相关,NO-3-N、NH+4-N与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正相关.[结论]生物有机肥及其配施硅钾钙改良剂能够提高土壤pH值,增加有机质含量,活化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梨产量.

    生物有机肥硅钾钙改良剂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经济效益

    日本脑炎病毒感染仔猪扁桃体的细胞嗜性研究

    张秋婷关如婷潘俊慧杨兴淼...
    315-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感染猪扁桃体的组织和细胞嗜性.[方法]筛选JEV抗原、抗体均为阴性的健康商品仔猪3头,通过颈部皮下及静脉注射接种JEV NJ2008株,每头共2×107 TCID50·mL-1,对照仔猪1头注射生理盐水2 mL.饲养观察1周,期间采集鼻拭子、血液和扁桃体等组织样品.通过qPCR、组织切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病毒.[结果]3头接毒仔猪体温均正常,试验仔猪7 d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临床症状.3头接种JEV NJ2008仔猪从接毒当天开始出现了2 d的病毒血症,并从持续7 d采集的鼻腔拭子中检出JEV.JEV主要感染猪软腭扁桃体,从攻毒仔猪的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会咽扁桃体的免疫组化检测中未发现JEV阳性细胞.在软腭扁桃体中,JEV感染细胞主要分布于淋巴滤泡的周边和弥散淋巴组织中,JEV抗原阳性细胞多为不规则形态,细胞核较大,着色较淡,具有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的特征.CD11b、CD163和MHCⅡ细胞表面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显示,JEV阳性细胞多为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结论]在JEV感染早期的1周内,仔猪扁桃体呈现持续性感染,其中JEV阳性细胞多为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此结果为研究JEV在扁桃体持续感染中的机制奠定基础.

    日本脑炎病毒仔猪扁桃体细胞嗜性

    磷酸化修饰对山豆根多糖抗Ⅰ型鸭肝炎病毒效果的影响

    何淼张宝康粟灵琳杜红旭...
    32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山豆根多糖(Bush Sophora Root polysaccharide,BSRPS)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且硫酸化修饰可明显增强其抗病毒作用,但硫酸化修饰污染大,操作危险.本试验拟探究多聚磷酸盐法修饰对BSRPS抗病毒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多聚磷酸盐法对BSRPS进行修饰,观察其理化性质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其结构,通过MTT法和PCR法测定其体外抗Ⅰ型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Ⅰ,DHAV-1)感染细胞的活性和对病毒增殖的影响,同时比较修饰前后山豆根多糖对DHAV-1感染雏鸭的保护作用.[结果]修饰后药物的理化性质变化及红外光谱结果表明,BSRPS经磷酸化修饰制备出pBSRPS,BSRPS和pBSRPS为500和15.63μg·mL-1时最大病毒抑制率分别达53.66%和57.87%,且pBSRPS抑制DHAV-1复制的作用也明显强于BSRPS(P<0.05).2种药物均能显著提高DHAV-1感染雏鸭的存活率,减轻雏鸭肝脏的炎性渗出和坏死,提高受感染雏鸭肝脏的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减少抗氧化物质(GSH)的消耗和氧化产物(MDA)的积累,显示出良好的肝保护和抗氧化作用.[结论]山豆根多糖磷酸化修饰可以更有效提高其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达到磷酸化修饰的效果.

    鸭肝炎病毒山豆根多糖磷酸化修饰抗病毒氧化应激

    lncRNA-NAS对湖羊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影响及其靶基因鉴定

    赵洁史陈博杨花王锋...
    331-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究lncRNA-NAS对湖羊睾丸间质细胞(LC)睾酮分泌的影响.[方法]利用RT-qPCR对湖羊lncRNA-NAS进行组织表达谱分析,针对lncRNA-NAS设计siRNA并将其转染睾丸间质细胞;利用ELISA、Western blot、细胞计数(CCK-8)、RT-qPCR等技术分析干扰lncRNA-NAS对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在高通量测序基础上对lncRNA-NAS可能作用的靶基因进行分析.[结果]lncRNA-NAS在湖羊心脏、肝、脾、肾、空肠、睾丸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其在睾丸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lncRNA-NAS在睾丸中的表达量随着湖羊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2周岁(2 Y)表达量显著高于5日龄(5 D)、3月龄(3 M)和9月龄(9 M)(P<0.05),9 M表达量显著高于5 D和3 M(P<0.05),5 D和3 M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相比对照组,干扰lncRNA-NAS后,睾丸间质细胞中睾酮分泌水平显著升高(P<0.05),睾酮分泌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细胞增殖活力增强(P<0.05),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 mRNA表达量和蛋白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分析lncRNA-NAS潜在的9个靶基因,2个为未知基因,针对7个已知基因进行研究,当lncRNA-NAS干扰后,发现只有生殖细胞发育相关基因Nanos3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表现为显著升高(P<0.05),提示Nanos3可能为lncRNA-NAS作用的靶基因.[结论]lncRNA-NAS可能通过调控靶基因Nanos3影响湖羊睾丸间质细胞睾酮的分泌.

    湖羊lncRNA-NAS睾丸间质细胞睾酮Nanos3

    苏淮猪肉滴水损失相关候选基因突变位点的鉴别

    高琛韩萍萍王彬彬张倩...
    338-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鉴别影响苏淮猪肉滴水损失的关键基因及位点,为苏淮猪肉品质选育提供重要分子标记.[方法]屠宰301头苏淮猪(胴体重平均为58.67 kg),测定肌肉滴水损失,分析含有胁迫相关蛋白(SAP)结构域的肌肉增强因子2激活基因(MAMSTR)rs337473375(C>T)位点、抵抗素基因(RETN)rs327132149(G>A)位点、兰尼定受体基因(RYR1)g.1843C>T位点、磷酸化酶激酶 γ1基因(PHKG1)g.8283C>A位点以及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 γ3亚基基因(PRKAG3)p.Arg200Gln位点和p.Ile199Val位点等6个已知影响滴水损失的候选基因功能位点在301头苏淮猪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使用SAS 9.2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上述基因多态性与苏淮猪肌肉滴水损失的关联性.[结果]苏淮猪群体肌肉滴水损失平均为1.83%,变异系数为67.88%.其中,母猪肌肉滴水损失极显著低于阉公猪.5个候选基因的6个功能位点在苏淮猪群体中均存在多态性.其中,MAMSTR基因rs337473375(C>T)位点C、T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0.661和0.339,该位点与猪肉滴水损失极显著关联;RETN基因rs327132149(G>A)位点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32和0.968,该位点与苏淮猪肉滴水损失无关联;RYR1基因g.1843C>T位点C、T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0.967和0.033,该位点与猪肉滴水损失显著关联,CC型为有利基因型;PHKG1基因g.8283C>A位点在苏淮猪群体中未发现遗传多态性,但我们在该位点前一个碱基处发现新的突变rs697732005(A>G)位点,其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64和0.736,此位点与苏淮猪肉滴水损失显著关联,GG型为有利基因型;PRKAG3基因p.Arg200Gln位点在苏淮猪群体中未检测到多态性,但该基因p.Ile199Val位点有多态性,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34和0.166,且此位点与滴水损失有关联的趋势.[结论]MAMSTR基因rs337473375位点、RYR1基因g.1843C>T位点和PHKG1基因的rs697732005位点是影响苏淮猪肉滴水损失的候选基因位点,可作为降低苏淮猪肉滴水损失的潜在分子标记.

    苏淮猪滴水损失候选基因多态性关联性

    苏淮猪BMP7基因3′-UTR多态性分析

    尹杭杜星潘增祥李强...
    346-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苏淮猪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基因3′-UTR序列特征,以及突变位点多态性与繁殖性状、3′-UTR活性的关系,为解析猪BMP7基因3′-UTR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等技术获得苏淮猪BMP7基因3′-UTR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池DNA测序筛选苏淮猪BMP7基因3′-UTR上的突变位点,直接测序法对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线性模型分析突变位点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系;构建突变位点不同等位型BMP7基因3′-UTR报告载体,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分析突变位点对BMP7基因3′-UTR活性的影响.[结果]获得639 bp的苏淮猪BMP7基因3′-UTR序列,与其他猪种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序列中含有AU-富集元件(ARE)和miRNA应答元件(MRE)等经典的顺式作用元件.在苏淮猪BMP7基因3′-UTR序列的273 nt处发现1个A>G突变,命名为c.∗273A>G突变.在苏淮猪群体中BMP7基因c.∗273A>G位点有3种基因型,其中AA型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关联分析发现该突变位点多态性与初产产仔数显著关联,其中AG型母猪比GG型每胎高0.83头.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发现A等位型3′-UTR报告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高于G等位型,但差异不显著.[结论]BMP7是苏淮猪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

    苏淮猪BMP7基因3′-UTR多态性繁殖性状

    鸡胚原代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郗蒙雪戴鹏远沈丹李春梅...
    353-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建立一套稳定的鸡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为深入研究鸡舍空气污染物对鸡肺泡功能影响提供体外研究模型.[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对16日龄鸡胚的肺组织进行消化,经过差速离心和差速贴壁法分离细胞,采用鸡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吸附法纯化细胞,再利用免疫荧光检测和碱性磷酸酶进行细胞鉴定.[结果]培养18~24 h细胞伸展贴壁,细胞为多边形,呈岛屿状生长;培养24~72 h,细胞增殖代谢旺盛,胞核明显,胞浆丰富,细胞之间逐渐连接成单层;培养72 h后,细胞内颗粒物减少,细胞形态改变.免疫荧光检测可见上皮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的表达,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胞浆内出现弥散的红色或红棕色颗粒物.[结论]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鸡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离、纯化和培养的技术,细胞产量高,纯度大,能够满足一般的体外研究.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原代细胞培养分离鉴定鸡胚

    乙烯利对大豆芽菜生长代谢和酚类物质合成的影响

    王冕丁羽萱王尧王沛...
    359-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浓度乙烯利对大豆芽菜生长代谢和酚类物质合成的影响.[方法]以大豆品种'云鹤'为材料,在大豆发芽期间,用不同浓度乙烯利(乙烯供体)喷淋大豆芽菜,研究其生理形态和总酚、总黄酮、异黄酮和酚酸等功能成分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乙烯利处理显著影响大豆芽菜的生长发育,尤其是0.05 mmol·L-1乙烯利处理时大豆芽菜的鲜/干重比、呼吸速率分别比对照增加18.25%、43.57%.随乙烯利浓度的增加,大豆芽菜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乙烯利浓度为0.05 mmol·L-1时,大豆芽菜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7.26%和30.43%;大豆芽菜的总异黄酮含量达最大值,其中丙二酰基黄豆苷含量比对照增加30.11%.[结论]乙烯利不仅影响大豆芽菜的生长代谢,而且参与大豆芽菜中酚类物质的合成调控,对提高营养和功能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大豆芽菜乙烯利酚类物质生物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