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

郑小波

双月刊

1000-2030

nauxb@njau.edu.cn

025-84395214

210095

南京市卫岗1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多科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动物遗传育种、生理生化,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园艺科学,食品科学,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应用化学,农业经济与贸易,土地管理及农业工程等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科研简报和文献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连年种植菊芋对滨海盐碱地的生态修复效果与机制

    李帅杨敏曹惠翔李媛...
    1107-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定位试验,比较了菊芋(耐盐植物)和碱蓬(真盐生植物)对滨海滩涂的生态修复作用,探究菊芋对土壤性质及细菌群落的调控作用及驱动机制,为滩涂植物的引种驯化、开发利用及盐碱地生态修复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同一生境连续6年种植菊芋和自然碱蓬植被的土壤样本进行采集,分析其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连年种植菊芋有效降低了盐碱土壤盐含量,改善土壤肥力水平,菊芋根际土壤盐含量约为碱蓬生境土壤的20.65%,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较碱蓬生境土壤分别增加0.54、2.40和1.18倍;与碱蓬植被土壤相比,除过氧化氢酶外,种植菊芋土壤的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提高,根际土壤分别提高0.71、1.17和1.44倍.可能由于根系效应的影响,菊芋根际土壤微生物(包括功能菌)大量增殖,但微生物多样性下降.与碱蓬植被土壤相比,种植菊芋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得到优化,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常见土壤功能菌属丰度显著增加;放线菌门(Actinomarinal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在菊芋根际土壤中分别增加12.68%和9.30%,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和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结论]连年种植菊芋加速了土壤脱盐熟化过程,使盐碱地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向农用耕地转变,对于保障我国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菊芋滩涂盐碱地生物改良细菌群落结构

    哈尼稻田水体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特征及硝酸盐来源解析

    马建刚宋维峰
    1117-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揭示哈尼稻田典型"四素同构"系统内现有水肥利用背景下的水体硝酸盐氮素来源及迁移转化规律.[方法]测定小寨片区5月和10月不同位置水体的硝酸盐δ15 N、δ18 O值,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模型(SIAR)进行硝酸盐的氮源贡献率计算.[结果]哈尼稻田系统内不同水体、不同位置的硝酸盐δ15 N、δ18 O差异极显著,各水体以硝化作用为主;随着海拔降低,主要的稻田区田面水硝酸盐δ15 N呈下降趋势,土壤水呈增加趋势,边渠水和河流水变化更为复杂.利用SIAR模型解析得到硝酸盐源贡献率分别为:化学肥料7.1%~26.7%,生活污水+粪肥17.7%~29.7%,土壤氮素25.5%~36.7%,大气降水20.1%~37.4%.森林出水硝酸盐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土壤氮素,田面水硝酸盐源在施肥期主要是化学肥料和生活污水+粪肥,收割期主要是土壤氮素和大气降水;土壤水硝酸盐源在施肥期和收割期主要是土壤氮素及生活污水+粪肥;下游河流水硝酸盐源主要是土壤氮素,而在5月化学肥料也是其主要来源.[结论]施加生活污水+粪肥导致哈尼稻田内水体硝酸盐δ15 N增高,发生向下游河流的迁移,但是更多富集在土壤中;化学肥料是哈尼稻田向下游河流迁移的主要硝酸盐源,10月比5月的硝酸盐输移量相对减少,哈尼稻田表现出硝酸盐源和汇的双重特点.

    哈尼稻田水体硝酸盐稳定同位素模型氮氧同位素氮源

    一种新的猪链球菌整合性接合元件的鉴定及环化分析

    何培娟潘子豪古其兵张越...
    1125-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试验以猪链球菌Chz型的2株临床分离株AH681和HN136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鉴定其整合性接合元件(integrative and conjugative element,ICE)和检测其环化活性,探讨猪链球菌ICE与耐药基因转移的关系和多重耐药机制.[方法]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猪链球菌AH681和HN136的耐药性.建立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细菌基因组中整合性接合元件,结合已报道猪链球菌ICE的位置特点对其进行定位;用环化试验和接合试验检测所预测ICE的活性;构建进化树分析猪链球菌中ICE的进化关系.[结果]AH681和HN136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其基因组中存在明显外源插入的基因岛,其中大小为73 kb和115 kb的基因岛具备整合性接合元件的典型特点,且这2个基因岛对应的ICE(ICESsuAH681和ICESsuHN136)属于ICESa2603家族.进一步分析发现,ICESsuAH681中存在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tet(O)、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erm(B)、氟喹诺酮类药物出口ATP接合蛋白基因、细菌素操纵子和砷酸盐还原酶基因等;ICESsuHN136中存在tet(O)、erm(B)和细菌素基因簇等.环化试验证实ICESsuAH681可自主地从基因组上切离并成环,但未在P1/7菌株上获得ICESsuAH681的接合子;未检测到ICESsuHN136的切离和成环.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猪链球菌中已明确位置的ICE在进化关系上有6个大分支,ICESsuAH681与ICESa2603家族ICE的亲缘关系更近.[结论]猪链球菌Chz型多重耐药菌株AH681中存在1个73 kb的携带tet(O)、erm(B)和arsc等抗性基因的ICESsuAH681,它可从基因组上切除并环化,是一个有环化活性的ICE.

    猪链球菌耐药性整合性接合元件进化分析

    鸡球虫多价多表位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分析及抗球虫感染的效果观察

    陈思颖黄剑梅张杨陈玉凤...
    1135-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评估重组蛋白rN1T1L2E1和rN1T1L2E1I2作为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的潜力.[方法]应用PCR技术分别扩增NA4-1-TA4-1-LDH-2-EMCDPK-1与NA4-1-TA4-1-LDH-2-EMCDPK-1-IL-2基因,用LaserGene分析基因编码蛋白序列特性;表达重组蛋白rN1T1L2E1和rN1T1L2E1I2,经Western blot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蛋白免疫后鸡脾脏中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比值,经间接ELISA法检测鸡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和特异性IgG水平以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取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和堆型艾美耳球虫新鲜卵囊经口感染免疫后的雏鸡,统计平均增重、病变计分、盲肠内容物卵囊数等指标,计算各组抗球虫指数(ACI),评估重组蛋白对球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LaserGene分析显示重组蛋白拥有密集且连续的T细胞表位,抗原指数高;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蛋白可被4种艾美耳球虫的多克隆抗体识别,重组蛋白rN1T1L2E1和rN1T1L2E1I2均可提高机体CD+4/CD+3和CD+8/CD+3细胞比例,提高血清中IFN-γ、IL-4、IL-17、TGF-β和IgG抗体水平.以上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和球虫抗原性.免疫重组蛋白后试验组鸡平均增重高于对照组,卵囊产量下降明显,肠道病变程度减轻,抗球虫指数提升.[结论]重组蛋白rN1T1L2E1和rN1T1L2E1I2可作为多价多表位亚单位抗球虫疫苗的候选抗原.

    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多价多表位疫苗免疫原性抗球虫指数

    芦丁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唐宇杰卢浩诚韩兆玉李惠侠...
    1144-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芦丁对热应激下奶牛生产性能及机制的影响.[方法]选取生理情况相同的荷斯坦奶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 g芦丁,试验2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 g芦丁,饲养期为60 d,采血测定生理指标,采集奶样分析指标.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对细胞进行热应激处理,试验组在基础培养基(DMEM/F12+10%胎牛血清)添加40μg•mL-1芦丁,RT-qPCR测定乳脂、乳蛋白及乳糖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评估芦丁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芦丁饲喂40 d后试验组奶牛产奶量均显著升高(P<0.05);试验期第40天开始,试验组乳蛋白率与乳糖率均显著升高(P<0.05),乳脂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组乳中脂质质量显著升高(P<0.05),乳中体细胞数均显著降低(P<0.05);体外试验中对奶牛BMEC进行热应激处理后,添加芦丁显著提高BMEC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ACC)、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N)、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基因(DGAT2)、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基因(SREBP1)、酪蛋白αs1基因(CSN1S1)、酪蛋白β基因(CSN2)及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因(GLUT1)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结论]芦丁可通过提高乳脂、乳蛋白及乳糖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来提高乳品质和奶牛产奶性能,是一种优秀的植源性饲料添加剂.

    芦丁奶牛热应激生产性能乳品质

    白藜芦醇对热应激肉鸡肝脏抗氧化功能和Nrf2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成王驰王孝成赵菲...
    1154-1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对热应激肉鸡肝脏抗氧化功能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300羽1日龄爱拔益加(AA)公鸡饲养至21日龄时选取其中54羽体重相近的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羽.对照组[(22±1)℃,24 h)]和热应激组[(33±1)℃,10 h;(22±1)℃,14 h)]饲喂基础饲粮,热应激+白藜芦醇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0 mg•kg-1白藜芦醇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1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热应激组肉鸡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中葡萄糖(GLU)含量和总蛋白(TP)含量,肝脏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亚铁血红素加氧酶(H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mRNA表达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疏基转移酶(GSH-ST)、SOD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而料重比(F/G)、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肝脏中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mRNA表达量及丙二醛(MDA)和蛋白质羰基(PC)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热应激组相比,热应激+白藜芦醇组肉鸡F/G、血清中ALT活性、肝脏中Keap1 mRNA表达量及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终末体重,ADG,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中GLU、TP含量,肝脏中Nrf2、HO-1、SOD1 mRNA表达量和GPX、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白藜芦醇对热应激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发育、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其改善抗氧化功能的机制可能与其激活Nrf2信号通路有关.

    肉鸡热应激白藜芦醇抗氧化能力血清生化指标

    固始鸡和AA肉鸡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基因表达及肌肉脂肪酸的比较研究

    王明发王浩宇王浩袁林...
    1162-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固始鸡和AA肉鸡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表达及肌肉脂肪酸的差异,为调控不同生长速度肉鸡脂肪代谢和日粮配制提供依据.[方法]取不同周龄固始鸡和AA肉鸡肝脏组织,用Trizol试剂提取肝脏总RNA,反转录后用RT-qPCR测定FAS mRNA表达水平;按照鸡FAS ELISA试剂盒说明处理肝脏样本,通过酶标仪测定吸光值,计算FAS活性;利用索氏抽提法测定胸肌和腿肌中肌内脂肪(IMF)含量;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GB 5009.168—2016》第三法测定胸肌和腿肌中脂肪酸组成.[结果]AA肉鸡肝脏中FAS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固始鸡,品种与周龄互作对表达水平有显著影响,0、3和5周龄时,AA肉鸡肝脏中FAS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固始鸡,而4和6周龄时两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品种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长前期.4周龄时AA肉鸡胸肌和腿肌中IMF含量显著高于固始鸡,6周龄时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AA肉鸡胸肌和腿肌中IMF含量显著高于固始鸡,但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4周龄,6周龄时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与4周龄相比,6周龄AA肉鸡胸肌和腿肌中IMF含量显著降低,固始鸡胸肌中含量显著降低,而腿肌中含量没有显著变化.AA肉鸡、固始鸡胸肌和腿肌中脂肪酸总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脂肪酸组成品种间呈现显著差异,固始鸡胸肌和腿肌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AA肉鸡,特别是影响肉质风味的花生四烯酸含量;随着周龄增加,AA肉鸡胸肌和腿肌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固始鸡则显著降低,AA肉鸡花生四烯酸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固始鸡则显著增加.[结论]品种间FAS mRNA表达水平及FAS活性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肉鸡前期IMF含量显著不同的原因之一;脂肪酸含量可能是影响固始鸡鸡肉风味的重要因素.

    固始鸡AA肉鸡肌内脂肪脂肪酸合成酶脂肪酸

    高蛋白日粮诱发雏鹅高尿酸血症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王志胡仲皓李思婷桂雪儿...
    1169-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色谱-质谱联用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高蛋白日粮对雏鹅血清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选用1日龄雁鹅48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24只鹅.对照组(CP)饲喂基础日粮(含18%粗蛋白),高蛋白组(HP)饲喂含23%粗蛋白的日粮,试验期为14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雏鹅7、14日龄时,高蛋白组鹅血清中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和总蛋白、尿酸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球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14日龄时,高蛋白组鹅血清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素、肌酐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分析结果显示,2组间有明显的分离趋势,提示HP组与CP组血清代谢谱有差异.对LC-TOF/MS和GC-TOF/MS分析结果进行代谢富集和途径分析表明,氨酰tRNA生物合成、嘌呤代谢、嘧啶代谢、β-丙氨酸代谢、赖氨酸降解、磷酸肌醇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途径发生了显著改变.热图分析显示高蛋白组和对照组差异代谢物含量显著不同.[结论]本试验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筛选出的雏鹅血清中黄嘌呤、瓜氨酸、尿酸等41种代谢物与高蛋白日粮诱导雏鹅高尿酸血症发生相关,为潜在标志物.

    高蛋白高尿酸血症代谢组学雏鹅

    温度对不同规格橄榄蛏蚌能量收支的影响

    吕国华梁建超徐东坡马学艳...
    1177-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温度对不同规格橄榄蛏蚌能量代谢的影响,进一步完善橄榄蛏蚌的生理能量学资料,并指导我国橄榄蛏蚌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方法]利用室内静水法研究了5个温度(15、20、25、30和35℃)对橄榄蛏蚌稚蚌、幼蚌及成蚌耗氧率、排氨率、摄食率和同化率等的影响,并建立不同温度下的能量收支方程.[结果]温度对橄榄蛏蚌耗氧率、摄食率、排氨率和同化率影响显著.稚蚌、幼蚌和成蚌的耗氧率、排氨率、摄食率和同化率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耗氧率和摄食率在30℃达到最大值,而排氨率和同化率在25℃时达到最大值;规格对橄榄蛏蚌耗氧率、摄食率、排氨率和同化率影响显著.橄榄蛏蚌稚蚌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均显著高于幼蚌和成蚌.橄榄蛏蚌能量分配策略中呼吸能占比最大(22.01%~94.90%),其次是排粪能(9.47%~59.69%)和生长能(-25.39%~56.33%),排泄能最小(0.37%~20.08%).橄榄蛏蚌生长能占摄食能比例随温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20℃或25℃时达到峰值,在15℃时最低,稚蚌、幼蚌和成蚌生长能占比分别在25~35℃,20~30℃和15~30℃时较高,其适温范围随生长增大而增大.[结论]温度和规格对橄榄蛏蚌代谢生理和摄食生理均存在显著影响.20~25℃时橄榄蛏蚌生长能占摄食能比例较高,更适宜其生长,橄榄蛏蚌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也随规格增大而逐渐增大,稚蚌和幼蚌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低,成蚌对高温的耐受能力低.

    橄榄蛏蚌温度规格耗氧率能量收支

    谷物中具有抑制霉菌活性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丁宁陆兆新别小妹吕凤霞...
    1187-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筛选对黄曲霉和禾谷镰刀菌具有抑制活性的乳酸菌,并确定乳酸菌发酵液(CFS)中主要的抑制霉菌物质.[方法]采用累积富集法从谷物中分离乳酸菌,用双层平板法测定其对黄曲霉和禾谷镰刀菌的抑制活性,同时用96孔板法测定乳酸菌发酵液对2种霉菌孢子的抑制活性,筛选具有最佳抑制活性的乳酸菌菌株并进行鉴定.采用pH值调节、蛋白酶处理和热处理的方法分析发酵液中有效抑制霉菌物质的种类,通过HPLC法测定发酵液中主要有机酸的含量,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戊糖片球菌Y5发酵液中蛋白类抑制霉菌物质.[结果]从谷物中初筛出139株乳酸菌,其中12株对黄曲霉有高度抑制作用,14株对禾谷镰刀菌有高度抑制作用.Y5、Y9、S2和S94株乳酸菌的发酵液对黄曲霉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好;Sm1、Sm12、S6和N64株乳酸菌的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好.经过鉴定,8株乳酸菌分别为乳酸片球菌(N6、S2和Y9)和戊糖片球菌(Y5、Sm12、Sm1、S6和S9).不同pH值调节和蛋白酶处理对发酵液的抑制霉菌活性有不同的影响,但热处理不改变抑制霉菌活性.发酵液中含量最高的有机酸为乳酸、乙酸和柠檬酸,戊糖片球菌Y5发酵液中存在蛋白类抑制霉菌物质.戊糖片球菌Y5粗提物的傅里叶红外光谱中存在蛋白质和多糖特征峰,胰蛋白酶处理后其SDS-PAGE凝胶电泳条带改变,戊糖片球菌Y5发酵液中存在的蛋白类抑制霉菌物质为糖蛋白.[结论]本文共筛选出8株对黄曲霉或禾谷镰刀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乳酸菌,发酵液的抑制霉菌活性是有机酸共同作用的结果,戊糖片球菌Y5发酵液中存在具有抑制霉菌活性的糖蛋白.

    乳酸菌黄曲霉禾谷镰刀菌抑制霉菌活性抑制霉菌物质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