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朱晓进

双月刊

1001-4608

wkxb@njnu.edu.cn

025-83598341

210097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原则,关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提供学术争鸣,鼓励学术创新,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服务,为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先后被各种评选机构列入“核心期刊”,并入选全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高校双十佳社科学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太伯、仲雍奔吴及相关封国考论

    赵生群高中正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伯、仲雍奔吴,为江南吴地,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怀疑其真实性,并提出种种新说.验诸文献,吴国世系及虞仲之后分封之事甚明,不应轻忽史书记载的内在逻辑与叙事原则.太伯之弟仲雍,又称虞仲,与周章之弟虞仲并非一人,前者为后人追述之辞,后者则因始封于虞得名.吴在江南,太伯、仲雍及其后周章以降君吴,世系历历可见;虞在山西,周章之弟虞仲首封,而灭于晋;宜侯夨簋所记之"宜",则为虞之徙封.《史记》将二吴/虞合叙,是因二国皆太伯、仲雍之后.新出春秋初年的吴季、吴叔等器,与吴国关系不明,不宜牵涉.太伯奔吴,促进吴地与中原地区的交流融合,意义重大.

    太伯仲雍吴国虞国封国

    "世界的中国"与"中国的世界"之张力及其双向互构

    张学敏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正确理解何为"世界的中国"与"中国的世界",对国家发展建设和人类命运走向具有不可估量的思想指引作用.因此,清晰界定并深入阐释二者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历史发展和时代脉搏来看,"世界的中国"与"中国的世界"在伦理道德、利益诉求、文明发展以及现代化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既相互矛盾又内在联系的"张力"关系.面对这种"张力"关系,我们应以中华文化特质思维,即"一分为三"方法论为指导,使二者在新时代及"两个大局"背景下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巨轮行稳致远.

    世界的中国中国的世界张力关系现实矛盾双向互构

    流动性:理解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视角

    辛治洋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性"是中国现代家庭和家庭教育的普遍特征,包含家庭生命周期和居所的变动、家庭亲子结构和夫妻结构的复杂与多元、家庭关系的变化与变形,以及家庭功能的流变等.一方面,家庭迎合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化而处于流动状态.另一方面,家庭又成了社会变革及其风险的避风港.在分与合的双重作用力下,家庭呈现出"点—网"联合体特征,家变得轻盈而流动,但又不至于流失和流散.无论是观察和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还是治理和支持家庭教育的政策,都应该随着家庭的流动性特征而及时就位和发挥作用.

    家庭教育方法论流动性"点—网"家庭联合体

    超越"培训":教育家型校长培育的"创生"范式与实践路径

    季春梅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是面向2035 教育强国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在"弘扬教育家精神"背景下构建教育家型校长培育"创生"范式,一方面需要对"教育家型校长是什么样的""教育家型校长是培育出来的吗"予以厘清与确定、明确教育家型校长培育的行动逻辑与意义;另一方面需要超越"培训"范式的局限性,有利于阐释教育家型校长培育"创生"范式的"一体化创造"与"一致性生成"内涵,及其在场性、协同性与生态性特质.构建教育家型校长培育"创生"范式的实践路径,需要以价值引领为前提、实践创新为根本、机制重构为关键、自觉发展为目标.

    教育家精神教育家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培育"培训"范式"创生"范式

    嵌入、脱嵌到再嵌:职业教育吸引力下降的制度根源及重塑路径

    郝天聪汪卫平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下降并非是一个旧问题,而是一个新问题.借助个体化理论视角,通过对老中专生回忆录文章的文本分析和新中专生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中专生社会形象的变迁伴随着其从"嵌入"到"脱嵌"的个体化进程,即从"精英教育体制下的学业佼佼者"转变为"精英教育体制瓦解下的学业失败者",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渴望'跳出农门'的农家子弟"转变为"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瓦解下渴望融入城市的新市民子弟",从"就业包分配体制下的'铁饭碗'获得者"转变为"就业包分配体制瓦解下的'打工一族'".在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以中专生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学生个体化发展并未实现有效的制度"再嵌",这是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下降的根本原因.为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强化与职业教育学生个体化发展相匹配的制度建设.一是改革单一以分数为取向的普职分流制度,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类型;二是夯实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凸显职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技能优势;三是完善职业教育升学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评价制度.

    职业教育吸引力个体化嵌入脱嵌再嵌

    精神自觉:文化转型下中国人自我困境的突破

    郭斯萍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个体作为一个具有精神追求的自我意识生命,不能仅仅依赖于生物功能、社会关系来界定自我,也不能只有宗教的精神性路径.代表古今中外人类文明最先进的精神性内容,应该体现在大部分社会成员的个体自我成长中.否则社会就会变成丛林,人种就会退化.因此,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当代中国人要传承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以精神自觉为突破,解决个人自我发展的困境.

    精神自觉文化转型中国人自我

    意识形态数字: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的动力支撑

    颜吾佴黄国雄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融合发展的时代成果,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意识形态数字的赋能支撑,以意识形态数字为契机,探寻二者的内在耦合、实然吁求、全景透视等共建机理,开辟新质生产力的意识形态思想统领新赛道是抢占现代化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为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意识形态数字也面临理念阻滞、技术掣肘、供需断层等问题困境.因此,为解决数字时代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的越位困局问题,应做好筑牢基底、提质增效、换轨升级等相关工作,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下,健全意识形态数字创新体制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意识形态数字新质生产力创新动力

    论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规避和跨越的"民生陷阱"

    贺方彬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生福利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民生陷阱"是现代化矛盾与陷阱的重要方面,成功规避和跨越负面效应极大的"民生陷阱",是顺利推进并最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在开创和推进的过程中,总体上有效规避和跨越了民生缺失陷阱、民生福利过度陷阱、贫富两极分化民生陷阱、劣质民主陷阱等比较重大的"民生陷阱",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成功并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原因.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顺利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其重要方面在于,持续规避和跨越各种可能的重大"民生陷阱".

    中国式现代化规避跨越"民生陷阱"

    数字时代互联网法院的职能定位及其实现

    张海燕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法院的设立是数字时代互联网技术与司法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我国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然而,随着普通法院在线诉讼的常态化适用,互联网法院设立及存在的独特性正在被逐渐消解.关于互联网法院的职能定位存在"技术导向"和"案件导向"的分野,实践中盛行的双导向模式使其与专门法院的建设定位渐行渐远.互联网法院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双导向模式对互联网法院专业性的冲击以及互联网法院案件管辖范围逻辑性欠缺等因素共同交织,导致互联网法院职能定位模糊.互联网法院的职能定位应当是专业审判,这是互联网法院历史沿革和发展动向的内在逻辑,也是数字时代司法改革与互联网空间治理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法院专业审判职能的实现路径要在纠偏"技术导向"规则的基础上,赋予互联网法院专门法院的法律地位,并优化和澄清其案件管辖范围.

    数字时代互联网法院职能定位专业审判网络治理

    反向行为保全的解构与重构——从电商平台恶意投诉问题化切入

    潘剑锋杨润琦
    10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子商务法》第41-45 条对"删除—通知"规则的扩张适用与异化导致投诉人与被投诉人的利益严重失衡,电商平台恶意投诉问题突出."反向行为保全"为被投诉人提供了临时性司法救济,在实践中迅速发展.但"反向行为保全"概念本身即展现出对行为保全制度和投诉双方地位的误解,未能有效纠正投诉双方利益失衡的困境.澄清反向行为保全的本质与概念,解构恶意投诉纠纷中的保全请求和诉讼请求,重新认识被投诉人的消极确认利益,可以为恶意投诉中行为保全制度的构建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以此为基础,明确保全要件为"紧急+损害难以弥补",不包含担保.对保全要件的审查需要遵循平衡权益理论和比例原则,并保障双方当事人的陈述权.

    恶意投诉反向行为保全定暂时状态假处分消极确认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