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1001-8263

njshkx@163.com

025-83611547

210018

南京市成贤街43号

南京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发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智慧

    付文军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次伟大尝试.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序推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和中国人民的处世智慧.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来审视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自觉地将这场改革视为世界历史的内在组成部分并以此把握这场改革的时代方位.在顺应历史趋势、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掌握改革主动、拓展改革空间、延伸改革路线和丰富改革方案.同时,还要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对待,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现实的实际情况,按照系统联动、整体配合、协同一致的思路来科学统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不仅如此,全面深化改革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凝聚人心、汇聚民智、积聚民力的过程中促进改革合力的"不断生成",以达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效果.中国共产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最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改革立场不移、方向不偏、本质不变的关键,也是服务社会发展大局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沿着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前进,积极汲取改革过程中的哲学智慧来保质保量完成改革的各项要求与任务,不断开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哲学智慧唯物史观社会主义

    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活力的提升

    刘田
    11-1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活力在改革开放及其深化进程中得以提升,其作为当代中国越发重要的概念与议题,学界已展开多样性解读.社会活力与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及其本质力量存在关联,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生存世界的多重关系中,人的本质力量逐步以合理方式外化为社会有机体的种种现实因素,多元形态的社会活力也逐渐生成.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历史,是建基于人民主体地位确立之上对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旨向的具体践行,表征为变革社会关系以激活和增强人民主体性力量的历史性过程,彰显出鲜明的社会主体解放旨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应坚持以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指导,基于社会活力的主体性意蕴与多元形态,总体审视人民群众的主体解放需要,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安全等领域全面发力,整体提升中国社会的经济活力、制度活力和文化活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活力主体解放人民群众中国式现代化

    数智时代全球数字治理的现代性困境与中国战略选择

    李亚琪贺来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数智"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叠加效应,人类社会正在向高阶数字文明新形态加速演进.数字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要求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向"数智"领域深度拓展.全球数字治理作为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参与数智全球化的规则制度,面临着数字资源与共同性财富分配不均衡、数字治理壁垒增多、技术理性压制价值理性的多重现代性困境.受西方数字帝国主义国家挟制的全球数字治理在形成世界"中心—边缘"结构的基础上,推动了数字资本权力的垄断扩张,这显示出数字帝国主义霸权统治从内部规定着全球数字治理的深层逻辑.以"数智"全球化为契机,数字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将在"利益—责任—价值"共同体建构的三重维度,变革全球数字治理体系,推动全人类创造数字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指向了超越数字帝国主义统治与霸权治理逻辑的多元数字文明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

    数智革命全球数字治理数字帝国主义数字命运共同体

    "面向苦难"的"经验"——论阿多尔诺否定辩证法的存在论境域

    夏巍莫颖骞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多尔诺否定辩证法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影响下立足于"面向起源"的原则,以"经验"为核心概念敞开了一个非同一性的存在论境域,揭示出同一性思维和资本主义社会事实的原始根基.否定辩证法以回溯"经验"的方式探究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包含两层反思.在第一层反思中,阿多尔诺将同一却对立的主客体回溯至它们的原始根基,在此过程中否定辩证法存在论境域的具体内容得以呈现,即主客体之间具有原初的对象性关系并展现为精神与肉体相结合.在第二层反思中,阿多尔诺以痛苦为基底历史性地呈现"经验",透过这一层反思可以看到否定辩证法的社会历史批判之所以能够面向社会历史的事情本身、解构资本主义社会事实,是因为它的存在论境域在其中起到了支撑性作用.从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境域来看,否定辩证法离开了以同一性思维作为事情本身的理性形而上学根基而以"面向起源"的原则把握社会历史,但这一把握并未真正深入到历史的"本质"之中.

    否定辩证法经验存在论社会历史批判

    论全球治理的"理论赤字"及其纾解

    丁煌吕嘉欣
    3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理"在理论与实践中有三种意涵:作为"现代公共管理最新表现形态"的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理、作为"创造真正全球史的实践形态"的治理.全球治理赤字栖居于全球治理"理论赤字"所产生的各领域概念衔接不当、通约不足的"裂缝"之中,需要借助学科交叉方法对三种形态的内在关系加以贯连.三种"治理"形态相互涵养,一荣俱荣.就公共管理学而言,全球政治与行政应"分而析之"与合而治之,拥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使联合国成为全球治理公共权威和全球公共政策的有力载体.从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局部与整体关系来看,将国家主权作为以人为本的、联结人民民主和国际关系民主的概念,以"治平同构"超越"治平异构",使国家善治与全球善治之间分野清晰、良性互促.从"治理向全球治理"转变的历史演化趋势看,应坚持以"共同"为方法论来创造"协商、建设和分享"的全球治理本体,开创从"全球特征"向"全球特色"过渡的历史.

    全球治理公共管理国家治理全球公共政策联合国

    环境风险感知触发社会风险的逻辑机理与治理之道

    张小明张欣
    52-6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内环境信访事件和环境群体性事件易发多发.这些缘起于环境领域的风险缘何会演化成社会风险?本文聚焦两项关键要素:环境风险感知与抗争意愿,试图以此来解释公众环境风险感知触发社会风险的逻辑机理与治理之道.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研究发现,环境风险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公众抗争意愿,政府信任在二者间发挥中介作用,政府回应、信息公开削弱并调节环境风险感知与政府信任的关系,环境治理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说明,公众的环境风险感知降低了政府受信任水平,继而激发并放大了抗争意愿,由此助长了社会风险的萌生.而政府回应与信息公开水平的提升能够弱化环境风险感知对政府信任的负向影响,继而间接降低公众抗争意愿,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环境风险向社会风险的转换.

    环境风险感知抗争意愿社会风险政府信任政府回应信息公开

    类型化区分视野下我国自愿减排交易监管规则的完善

    徐以祥罗贵雨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正处于市场扩容的窗口期.但现有监管规则激励乏力且风险规制不足,原因在于其忽视了自愿减排交易兼具补充强制减排与促进自愿碳中和的双重属性.为了促进自愿减排交易发挥应有效用,应将其划分为用于自愿碳中和的交易和用于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交易.前者以新市场培育为目标,遵循激励性监管理念;后者因直接对接到强制减排市场,应适用审慎监管理念.以此为指引,区分设置程序规则和标准规则,构建激励性监管与审慎性监管相容的监管规则体系.

    自愿减排交易监管规则类型化激励性监管审慎监管

    网络虚假信息元规制模式的确立及其展开

    李玉洁孟鸿志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行网络虚假信息规制可划分为行政规制模式和自我规制模式,但两种模式与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规制现实需求存在逆差.元规制模式可以弥补行政规制模式和自我规制模式的局限,因应新时代网络虚假信息规制与公民权利保护的平衡要求.元规制模式中,政府应通过法律法规为网络平台规制虚假信息设置公共利益目标及识别标准要求,提升虚假信息规制效能.政府应对网络平台自治规则和履行义务情况进行后设规制,确保平台切实履行网络虚假信息规制主体责任及实现公共利益目标.此外,还应构建主体协同联动及监督救济机制,加强规制主体间的协调合作,防止网络信息规制行为侵犯公民权利.

    网络虚假信息元规制模式网络平台规制后设规制

    失联的"踪迹":生成式AI图像与图像阐释学的知识框架重构

    刘涛
    8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AI图像的兴起,对图像阐释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唯有批判性地反思图像阐释学知识脉络中的三大基础命题——"再现""象征"和"互文",才能重构人工智能时代图像阐释学的知识框架.作为一种符号模式,"再现"揭示了世界对符号的依赖,亦揭示了图像阐释的语言基础.如果说传统图像的再现之本质是及物性、摹仿性、镜像性,生成式AI图像则否定了图像存在的再现基础,也否定了图像生产的再现语言,其本质上是不及物的、反再现的、生成性的图像.Sera作为世界模拟器的意义,并不仅仅体现为对世界的视觉理解,更为深刻的装置内涵在于形成了一套关于世界的"通用形象",从而实现了文字之语象和图像之形象之间的通约可能.相较于语言文本而言,建立在互文性基础上的互文语境,为图像阐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阐释规则和锚定体系.然而,生成式AI图像的出场,则宣告了伴随文本的消亡,亦宣告了互文世界的坍塌,图像不得不陷入一个没有符号"踪迹"的孤独世界.

    生成式AI图像图像阐释学互文性通用形象Sora

    "像人类一样观看":从Sora透视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视觉及后人类处境

    李昕昕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的自动化趋向为"机器之眼"的智能化演进铺设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从机器在军事、医疗等领域的观看代理与延伸到智能监控与识别的兴起,机器逐渐拥有了类人类属性的观视能力.Sora的横空出世更是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观看与创作的巨大潜能.推动这一技术进展的关键则是人工智能在视觉感知与模拟层面对人类视觉的系统性理解:前者机器实现了对人类观看时多感官整合的算法"转译";后者借助于人工神经网络,机器拥有了拟人化的视觉思维与创作意识.面对这一景象,人类不可避免地置身于后人类处境中,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视觉图景已然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了人机共生的新样态.相应地,图像世界中的主体认知、现实建构以及生存价值等议题也呈现显著变化,亟待全新的理解与阐释:首先,机器智慧作为人类大脑的数字化延伸,挑战并推动着人类主体的分布式演进与建构;其次,人工智能生成的视觉形象与人类共享生命活性,是"元宇宙"建设的重要能动者;最后,人机共创是人类获取生存意义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涉及个体对于机器语法的学习与认知,更包含人类文化对于机器生成的影响和塑造.

    Sora人工智能智能视觉后人类处境人机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