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刘伟冬

双月刊

1008-9675

83498094@163.com

025-83498094 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活生生"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的本质形态考察

    李栋宁朱钧宇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由"他者"的介入,数字媒体艺术显露出"因他而在"的"活生生"特性,颠覆了传统艺术"作品与作者"的静态样貌,构建起"作者—亲历者—作品"的数字虚拟世界.考察数字媒体艺术"他者性""身体场""诗性"特征,解蔽其"活性"基由、动力机制与形态范式,澄明其本质形态的概念判定,是数字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迫切之需.

    数字媒体艺术他者性身体场诗性

    两宋时期释迦苦行"鹊巢于顶""芦芽穿膝"的文本与图像分析

    齐庆媛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着眼于文本和图像两个方面,分析了两宋时期释迦苦行的新发展,即"鹊巢于顶""芦芽穿膝",具有禅相圆满、定久忘形的思想内涵.其文本在禅林中盛行,成为参禅悟道的偈语,不但代表苦行,有的还象征成佛.其图像彻底摆脱了以往基于佛传经典创作的释迦苦行像模式,不再凸显赢瘦的形体,而是融入中国创意呈现全新面貌.

    两宋时期释迦苦行"鹊巢于顶""芦芽穿膝"文本与图像中国化

    从"苦行"到"思惟"——"释迦思惟出山像"诸问题考

    曲艺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内外博物馆藏有大量元及以后支单腿、双手相叠伏于支腿膝盖上,另一腿弯曲置于身前,人物呈低目凝思状的坐像.此类坐像刻画的是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行后思惟出山的阶段,可被命名为"释迦思惟出山像".它是区别于传统佛教"思惟像"的中国化形式,受到禅宗观念的影响,也丰富了禅宗艺术的图像类型.

    释迦思惟出山六年苦行禅宗艺术坐像

    佛教写经群体及书风考释——以佛典汉译为观照视角

    杨林顺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写经以佛典汉译为发轫,依托于佛法东传而发展壮大.写经与佛典汉译一体两面,从佛典汉译角度对写经活动进行考察发现,初期佛教写经群体单一,早期写经依托于统治者,中期依赖于译场信众和笔受,后期官业写经的出现,打开写经的新局面.以佛典汉译的视角观照佛教写经,更能完整地看待写经发展的流变过程.

    佛典汉译写经笔受译场

    布格尔法则的启示:迈克尔·巴克桑德尔的语境性艺术史阐释策略

    蒋苇
    15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的语境性阐释路径是迈克尔、巴克桑德尔艺术史研究的统领性问题,构成了其方法理路的问题情境.从这一视角来看,他的阐释策略呈现出类似布格尔烛光测量法的推断性逻辑传导,即利用中间概念建立艺术与社会的联系.这构成了他跨学科研究的前提基础,塑造了其艺术批评语言的推论性风格,使著名的"时代之眼"概念具有了中介性.

    迈克尔、巴克桑德尔艺术智性语境性艺术史时代之眼

    被身份重构的晚明士人:主体觉醒与美学转向

    丁以涵
    162-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晚明,身处动荡与危机中的士人群体已然开始摆脱时代政治伦理结构及其空间的束缚,致力于营构主体化美学生活.在政治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下,晚明士人在文化、艺术、工艺等领域促进了新观念、新学术、新思潮的不断发展,最终催生了晚明士人主体美学意识的深度觉醒,形成了全新多元的、生活化的主体美学新转向.

    晚明士人主体觉醒学术思潮审美观念

    "以竹代塑"的审美伦理意蕴

    寇思
    16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竹代塑"倡议的提出,是以环保为理念,以美为媒介,以价值观为内核."以竹代塑"不仅需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还需对竹从自然资源向人文资源挖掘;需寻找竹之美与当下审美以及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实现从审美自觉到伦理认同;需赋予竹产品以道德内涵和内在精神性,从而唤起个体对中国传统竹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以竹代塑竹文化审美伦理

    基于无定型材料实验的"负空间实体化"设计语言研究

    郭芷含严雨
    173-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设计制造中,设计师借助模具的正负形关系复刻各种形态,因而正负形的边界在一开始便被人为设定.本文基于无定型材料的设计实验,结合设计领域对于空间正负形的各类思考,旨在探讨一种由材料主导的空间正负形关系.最终引导出非人为控制的设计方式,为设计形式提供多样可能性.

    正负空间材料姿态无定型材料空间研究数字化技术

    空间与认知:儿童绘本中地图图像的叙事性设计

    景剑雄
    178-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儿童地图绘本中的场景、人物和事件的设计叙事手法进行解析,并探讨设计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差异,提出场景的设计叙事手法建构空间的关联性认知、人物的设计叙事手法建构空间的引导性认知和事件的设计叙事手法建构空间的指向性认知,这三个培养儿童空间认知能力的设计叙事手法,为儿童绘本中地图叙事研究拓展新路径.

    儿童绘本地图空间认知能力叙事性设计设计叙事手法

    宗旨、体制与革命:高等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美术现代转型的三重维度

    张勇朱亮亮
    183-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现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功能转变、体制确立以及"美术革命"和"革命美术"思潮的推动,中国传统美术实现了现代转型.本文从传统美术功能的现代转变、传统美术的学科化发展以及传统美术教学方法的现代革新三方面切入,揭示二者之间存在的三重维度影响和促进关系.

    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中国传统美术现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