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刘伟冬

双月刊

1008-9675

83498094@163.com

025-83498094 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代高石山房本《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文图关系研究

    孙超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之珍高石山房本《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插图被视为徽派版画分水岭,包含丰富的图文互动关系.文本高雅化和插图剧场化使得正在向新士人阶层转变的徽商群体能够快速理解和接受,其文图转译本质实际上是目连救母故事文本与版画图像共同建构的现实与虚拟时空体验,这也使得其在纸上搬演成为可能.

    高石山房刻本《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文图关系纸上搬演

    "全球艺术"的提出与探讨——汉斯·贝尔廷在现代主义艺术史之后的视域延伸

    胡祎祺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全球化的到来,在当代艺术中出现一种"全球转向"的趋势."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以及"世界艺术"概念范畴现存的局限性,使其无法解决当下某些区域新出现的艺术与历史断裂的问题.在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汉斯·贝尔廷提出"全球艺术"概念,这是他在全球语境下以多种视角重塑艺术史书写的新尝试.

    全球艺术世界艺术现代艺术史汉斯·贝尔廷

    "滑稽"的空壳:试论一战华工的战壕艺术及其独特的情感体验

    张若朴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壕艺术是一种以物质材料为基础,提供对战争个性化诠释的艺术创作.一战华工在欧洲战场的弹壳雕刻品按主题可分为瑞兽、人物等五类.这种战壕艺术将宏大的战争叙事转化为个体的情感体验,并把象征死亡的武器碎片与和平祈愿相融合,化解了生死矛盾.其中,东方美学内核与西方审美空间的错位,也导致对其艺术形象、情感内涵的误认.

    战壕艺术一战华工弹壳雕刻

    区隔与差异化:明代刻书业的艺术社会学考察

    詹翊张捷毕砚昭
    147-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的刻书出版场域由官刻、家刻、坊刻三个子场域构成.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市民阶层的出现使得明代刻书出版场域内不同资本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场域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官刻、家刻和坊刻根据自身占有的各类资本总量的多少和场域内行动者性情倾向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刊刻出版惯习,刻书从业者的幻象从而得以实现.

    刻书业场域资本惯习差异化

    空间的经验与经验的空间:艺术形式中的五个空间动机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郭鹏宇邬羽乔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转向是近期艺术史研究的前沿议题.非三维空间艺术形式中的空间经验形成了对三维经验空间的反哺,预示了不同维度空间经验的形式转译与设计路径的可行性.通过梳理空间作为观念对象的三条线索、作为操作对象的三个元素与三个尺度,进一步提取非三维空间艺术形式中关于空间经验的五个动机,建构导向三维经验空间的设计路径.

    空间经验经验空间转译空间动机设计路径

    文化地理学视阈下江苏八景的文化表征、特质及社会生活研究

    孙彦斐刘思源徐宏
    1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江苏八景文化表征、符号表达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生活,集江苏2019处八景文本,引入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表征、符号特质等研究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八景高度响应省域山水格局,展现出不同的人文特质.因此,江苏八景在当代的振兴需要明晰其空间特质,坚持意境营建,实现优秀地景文化在当代的有效活化.

    文化地理学文化表征特质生活江苏八景

    AIGC视域下摄影本体边界的拓宽与发展挑战

    葛松源胡中节
    168-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摄影术,一百多年来不断演进,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争议焦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涉入增加了其争议的复杂性.本文剖析了AIGC如何改变图像创作,探讨这一趋势如何更新摄影媒介的潜力与边界.同时,AI图像生成工具吸引众多用户,促进了AI模型的快速发展,这既带来了图像获取和观看的便利性和效率,也引发了新问题.

    生成式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摄影风险挑战

    思想"化合"期的中国美育——围绕雷家骏艺术教育思想的考察

    李慧涵
    174-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教育的深刻变革,为美育带来了崭新的视野和格局,此间形成的艺术教育思想、内容、体制等,影响之深远,甚至持续至今.雷家骏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该时期做了一系列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折射出在"德风"与"美风"交相激荡的历史时期,中国现代美育从观念到内容方面发生的深刻转变.

    雷家骏杜威儿童艺术教育美育

    想象、显微与日常:本土城市空间视觉现代性的"涌现"与"黑白影社"建筑摄影

    孙昊德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本土城市近代化推动空间的现代转向,作为场域和现象激发着"黑白影社"的建筑摄影创作,建构"现代城市空间"这一崭新对象.文章归纳了其中"空间-视觉"的三种主要互动:场景的想象建构、工业的显微透视与都市的日常纪实,剖析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空间视觉现代性的"涌现"路径,及其空间意义与视觉文化的共轭表达.

    现代城市空间视觉现代性建筑摄影黑白影社

    从"视觉沉浸"到"数据沉浸":数字展览的价值特点与迭代趋势——以"纽约的生活肖像"城市数字展为研究个案

    杨红闫涵唐佳玥
    187-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虚拟展示、数字交互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数字展览数量大幅增多,内容主题、呈现形态不断拓展.数字展览已不满足提供"视觉沉浸",开始深度挖掘展览相关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可视化、多感官体验、强交互设计等向"数据沉浸"阶段进发.本文由"纽约的生活肖像"城市数字展个案出发,试归纳数字展览的价值特点,并对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数字展览沉浸式展览数据可视化城市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