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刘伟冬

双月刊

1008-9675

83498094@163.com

025-83498094 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末清初侨日僧的中国叙事——以日本"唐绘祖"江南禅僧逸然为例

    王韧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唐绘开祖"逸然明末东渡,任兴福寺住持期间精研佛法并暗中支持明末志士.退隐后,他潜心习画,兼收并蓄中日画风,200余幅藏品以中后期佛画人物居多,有效弘扬中华佛教美学精神.其门下谱系一派繁荣,聚多社会角色跨界艺术家,生发出"若芝派""渡边派"两分支,画风承传二百余年,绘写和传播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故事.

    唐绘江南禅僧逸然逸然画派中国叙事

    时空与历史的重叠——商山四皓图与会昌九老图母题混用研究

    郭紫嫣陈谷香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山四皓和会昌九老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传说,表达的均是隐十主题的故事.本文以故宫本《会昌九老图》卷与辽博本《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的不同场景为切入点,发现商山四皓与会昌九老两个不同时代的母题不仅跨越时空在宋代绘画中存在重叠与混用的现象,而且二者存在着流传有序及再造的共生关系.

    商山四皓会昌九老母题混用隐士绘画

    异域之眼:《米芾砚史》的翻译、阐释与误读——兼论高罗佩中国书画鉴赏观的学术史意义

    庞晓菲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米芾砚史》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对中国雅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该书从文献和实物入手系统考察中国砚台与米芾的鉴赏理论.但与米芾不同,高氏尝试建构一套基于"西方现代科学"的书画鉴赏体系,认为装裱技艺才是通往书画鉴赏的门径.更重要的是,他进入中国书画鉴赏的独特视角,对西方艺术史研究转向"物质性"有先导之功.

    高罗佩《米芾砚史》书画鉴赏装裱技艺物质文化

    "版刻字体"起源与"浙刻欧体"典范的确立

    邢志强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版刻字体"有着独立的发展脉络,正式发端于五代后唐监本《九经》,对后世中国文化传播影响重大,然而设计领域对其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上溯开成石经、五代监本、"经生一派"所习欧体以及科举动力等,意在厘清"版刻字体"起源与"浙刻欧体"典范确立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字体比较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国内生的早期"现代设计"意识.

    开成石经监本九经版刻字体浙刻欧体

    玄灵法与终南山曼荼罗:赣州北宋慈云寺塔女相北斗图研究

    黄长风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西赣州慈云寺塔出土了两幅女相北斗图,即编号GZ-17(纸本)和GJ-04(绢本),本文将探析其依据的思想观念,以及性别转变的问题.这种特殊的女相式北斗在唐宋时期十分流行,其可能形成于初唐道教,盛唐时为密宗吸收,形成了北斗护摩仪式.密宗将北斗九星改造为北斗八女,于唐宋之际传入日本,形成了《终南山曼荼罗》.

    女相式北斗终南山曼荼罗赣州慈云寺塔北斗经

    米歇尔·博瑞曼斯绘画中的尼德兰神秘主义传统

    田蕊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米歇尔·博瑞曼斯的新具象绘画和尼德兰传统绘画在神秘主义内涵上一脉相承.米歇尔·博瑞曼斯的绘画扎根于尼德兰神秘主义绘画传统,在神秘主义表现形式方面有继承也有突破.通过"艺术力"的概念来考察博瑞曼斯的绘画和尼德兰绘画的传统的关联性有助于更好地解读他绘画的艺术特色和艺术创新.

    米歇尔·博瑞曼斯传统尼德兰神秘主义艺术力

    20世纪70年代上海第七印绸厂马王堆系列印花绸设计的考述与反思

    龚建培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此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上海第七印绸厂设计、生产的马王堆系列印花绸为案例,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客观、系统地阐述了此系列印花绸设计的历史背景、设计过程,对现代丝绸印花设计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同时也探讨了其对今天如何运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设计的诸多启示与反思.

    20世纪70年代上海第七印绸厂马王堆系列印花绸创新设计考述与反思

    科学事实与艺术处理——系列科学动画《九章》的逻辑、生成、表现

    梁琰徐若雅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动画是科学内容和视觉艺术的结合体,既能够在科学传播和教育中发挥强大作用,同时也具备促进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潜力.本文以展示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系列科学动画《九章》为例,通过分析其视觉呈现和表意策略、科学事实与艺术处理的平衡,探讨了科学和艺术在科学动画这一媒介中的对话和融合.

    科学动画艺术科学科学传播

    元明之际景德镇使用苏麻离青工艺转变原因考——以明初藩王墓出土瓷器为中心

    杨君谊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早期藩王墓出土青花瓷所使用的青料具有苏麻离青及混合料两种类型.对藩王墓出土元末明初青花的用料来源以及用料转变原因的探析表明苏料进口量减少等因素是导致其工艺转变的直接原因,从中也可窥测到元明之际外域文化对青花用料的影响及藩王用瓷由最初的雅文化逐渐向俗文化的转变.

    青花藩王墓混合料苏麻离青

    地域符号与家国象征——抗战时期漫画图像中的正阳门箭楼形象考察

    黄宗贤易也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阳门箭楼自修建以来,就是北京这座神圣文化古城的象征,是国泰民安的见证者,也是历史和进步结合的标志.抗战时期,箭楼的形象借由彼时的主流图像——漫画而得到进一步的意涵升华,成为特殊时期的文化记忆.文章以漫画中建筑与形象的关系为切入,深入挖掘抗战时期正阳门箭楼拥有的民族意涵,洞悉塑造家国形象的视觉模式.

    正阳门箭楼抗战漫画图像证史地标符号家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