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刘伟冬

双月刊

1008-9675

83498094@163.com

025-83498094 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隐性的环境:空气作为媒介在盲人艺术空间设计的应用研究

    周洪涛蔡妍妮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当代强调提升盲人群体文化艺术生活,然而盲人艺术空间却面临资源有限且形式单一的发展困境,亟须探索更多形式.文章指出空气作为非视觉化的隐性环境要素对于盲人群体有特殊意义,进而基于人体空气感知的舒适度、触觉与嗅觉三种维度,探索空气作为媒介在盲人艺术空间设计的应用方法,推动未来盲人艺术空间的新范式发展.

    盲人艺术空间空气感知室内空气环境设计研究

    勒柯克的新疆田野调查及其当代价值

    刘渟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三次参与新疆田野考古.作为"他者",勒柯克的研究立场与文化身份在其探险式田野调查与著作中时显时隐.在批判勒柯克考察研究中"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同时,肯定其多元文化、多民族文明互动的研究取径,对揭示新疆美术史的内涵与当代价值,促成中国边疆艺术史与艺术研究的"本土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勒柯克新疆田野调查文化认同当代价值

    设计秩序中的修辞

    王也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秩序中的修辞被认为是感官评价的重要因素,但该理论的完整性严重缺失.视觉修辞和设计即修辞理论常以模糊的方式反复出现.修辞引入意义远大于其作为诠释功能的理解,导致相关研究难以深入.通过梳理设计问题演变与修辞学之间的关系,探讨体验系统中设计与修辞关系的变化,为设计修辞的研究提供理论结构与焦点参考.

    设计修辞视觉修辞体验产品语言四秩序理论

    产品循证设计:证据为中心的设计实践

    叶家磊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循证设计既是一种理论原则,也是一种实践过程.文章将循证设计理念结合于产品设计专业,构建产品循证设计模式,通过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把证据意识贯穿在设计的思考与实践流程中.该方法不仅能强化理性设计和科学设计,还能激发系统性认知,对提升设计师能力和推动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循证设计产品设计实证主义设计实践

    "释"几"说"案:中国古代承具之辩

    牛晓霆张朔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几与案是中国古代承具的重要品类之一.文章以古籍善本的文献记载为依据,通过研究画像石,墓葬壁画及文人画中的几案图像,探究以席为摆放中心、以床榻为摆放中心及以桌椅为摆放中心三段不同时期,几与案在形态特征、使用与陈设方式以及内在含义上的异同,这对于中国古代几案设计匠意及文化内涵的研究具有意义.

    中国古代承具几案同源承物依合承人依礼

    生成与转译:17至18世纪"京城图像"在西方的传播

    蒋丰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17至18世纪,西方开始关注与研究中国京城的布局和皇权图像.从早期的想象到实地观察与绘制,京城图像逐渐呈现出真实与想象并存的面貌.文章通过纽霍夫的图像文本,梳理和解读京城图像在西方的生成、传播及跨文化转译过程,认为京城图像不仅是皇权统治的象征,还激发了西方人文精神觉醒和国家政体现代化的转向.

    中国京城图像纽霍夫图像转译中西交流

    肖像画与人生史——艺术作品中的司徒班钦形象研究

    姚婧媛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18世纪康区高僧司徒班钦开创了新噶玛嘎智画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诸多由其弟子等创作的以司徒班钦为描绘对象的肖像画唐卡作品以诸多身份展现了司徒班钦的形象,可以与相关史料相互印证.在唐卡的反复展示中,司徒班钦的地位得到了不断强化,使其在圆寂后以另一种形式对更广泛的人群发挥着宗教和文化影响力.

    司徒班钦唐卡肖像画人生史噶玛噶举

    形式与系统——论埃德加·温德"艺术问题"的建构

    刘一娴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5年,德裔英国艺术史家埃德加·温德发表《论艺术问题的系统性》,归纳出注重逻辑与演历的图像研究方法.作为隐而不彰的方法论基础,温德不仅批判了李格尔与沃尔夫林艺术史考察中先在的形态学预设,亦致力于改变由普适性理念和历史主义所导致的言语空泛和知性壁垒,以求在不断"身入"图像的审美活动中把握感性的经验层次.

    形式审美判断艺术问题象征艺术科学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得体"理论——以乔瓦尼·保罗·洛玛佐为例

    王泽鲲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得体"原则肇始于古典时期的修辞学,经文艺复兴时期多位理论家与教会人士探讨,至手法主义时期理论代表乔瓦尼•保罗•洛玛佐的论著中予以系统论述.本文重点研究了洛玛佐的"得体"原则中"自然""人为""逼真""美德"等维度,分析了这一理论的哲学背景,同时探讨了其对于艺术家主观"表现"的影响.

    洛玛佐得体新柏拉图主义手法主义

    7世纪前佛教梵天与帝释天形象之变——兼论邺城、龙门大螺髻像的身份问题

    费泳
    125-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梵天、帝释天对印度佛教神祇图像系统的形成有着奠基的作用,传入中土后,特别是在7世纪以前,形象变化多样,经历了由女性菩萨形象的梵天、着铠甲的帝释天,四臂神形态的梵天、帝释天,到成对出现的大螺髻梵王,着交领大衣的梵天、帝释天,再到胁侍中双双着铠甲的梵天、帝释天等造型的变迁.最终在6世纪中后期的南朝,初步形成了成对的弟子、菩萨、天王胁侍主尊佛的组合造像模式,并深刻影响到海东和初唐造像的组合形式.文章即对这一阶段梵天、帝释天的形象演变脉络予以梳理和考证.

    梵天帝释天天王螺髻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