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刘伟冬

双月刊

1008-9675

83498094@163.com

025-83498094 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版画为媒:敦煌文殊版画对"新样文殊"壁画的影响

    胡发强
    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文殊版画至迟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已在当地流传,是民间利用印刷媒介展开跨区域文化交流的新举措.由于其带来了新的五台山文殊图像和信仰形式,因此被翟奉达选作为"新样文殊"壁画的画稿."新样文殊"特指一种壁画敷彩和装饰方式,填色必须以红色为主,用于表现五台山文殊菩萨化现场景,具有敦煌地方特色.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版画莫高窟第220窟"新样文殊"壁画敷彩装饰

    云冈石窟二弟子像与中国佛像组合模式的确立

    侯瑞于向东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度等域外地区有少量"一佛二弟子"三尊像的组合实例,但未形成定式,该佛像组合模式在佛教艺术进入中国本土后开始逐渐盛行,是佛教造像中国化的表现.云冈第一期龛像中已出现胁侍二弟子,"一佛二弟子"模式在经龙门完善后渐趋定型化、普遍化.这种佛教造像艺术模式可能还影响了以洛阳"一师二弟子"像为代表的儒家圣像的塑造.

    二弟子像云冈石窟法华思想付法思想

    栏墙还是栏楯——天宫栏楯纹源流考

    包子捷
    149-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文献并细读图像,与伎乐组合出现的凹凸状"天宫栏楯纹"原是一种带有印度装饰风格的仿木结构栏楯,最早形成于龟兹石窟,而非巴米扬石窟.莫高窟四壁上部常见的"天宫栏墙纹"主要经历了从"栏楯"到"栏楯+墙"的变化,据此可证"栏墙"之义.

    栏楯栏墙源流

    中国生命美学对书法美学建构的启发

    周睿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中国生命美学核心观念及架构,以天人合一与内在超越以及审美人格的养成作为书法美学的建构逻辑.在方东美的生命美学形上论启发下,拓深阐释实现天人合一的美感环节.一是从书法发生论中提取美感自觉与发用,阐释天人沟通与内在超越;二是梳理书法审美范畴,汇聚美感类型、标举审美价值,结合艺术实践,圆成审美人格.

    生命美学书法美学形上学美感审美人格

    触觉般的视觉——基于德勒兹对培根绘画中"感觉"的美学讨论

    耿心入
    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从绘画本体、绘画创作以及绘画作品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其关于"感觉"的美学探讨,实则构建了探寻肉体生存运动多样形态的美学体系.解读德勒兹关于感觉自身的内在综合的美学问题,即将感性与经验放置于思考的核心,从身体经验的角度重新审视解读绘画作品的方式,对肉体与感觉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

    触感视觉培根德勒兹

    异质与超越:论阿多诺《美学理论》中的艺术精神

    史志航朱国华
    17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20世纪的文化工业和先锋浪潮,阿多诺将艺术精神视作艺术作品的内在契机,赋予其客观化的力量.通过对康德(Immanuel Kant)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批判,阿多诺强调艺术精神和真理的密切关系,同时又否定了精神的形而上学本质.艺术精神表现作品的"盈余",具有超越性、客观性和异质性的特征,正因此,艺术才具有否定现实和通向未来的力量.

    阿多诺艺术精神盈余异质性超越性

    运动、媒介、传达语境下的动态媒体设计教学探究

    吴洁张屹南邰易萱
    17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动态媒体设计发展至今的教学思想、理论研究、实验方法等基础资料进行了系统回顾,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总结了动态媒体设计的基本语言与教学路径.通过重新审视该领域的创作规律与发展态势,本文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样本,旨在回应以"数字化、媒体化、动态化"为代表的时代精神,为培养新型媒体设计人才提供指导框架.

    动态媒体设计传达设计媒介设计教学

    近现代上海美术院校的艺术收藏研究

    李超戎雨薇
    183-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现代以来,由于都市文化的兴起和西方美术的传入,中国美术蓬勃发展.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口岸,上海有着开放的艺术文化生态和多元的艺术教育集群.本文主要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美术院校为例,梳理和解读其中三类艺术收藏的细节,进而分析相关收藏与城市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联,并思考如何保护、转化和利用学院艺术收藏.

    近现代上海美术专科院校艺术收藏文化软实力

    全国艺术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大数据分析(2019-2023)

    吴卫李黎俊雄
    18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近五年全国艺术学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进行大数据分析,总结关于研究方法使用频次、使用时间、学科相关度等特征,为未来研究方法的把握与运用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在检索范围内,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仍占主导,随着艺术学研究的深入,部分新兴研究方法日渐走高,跨学科研究法等将成为未来研究方法新趋势.

    艺术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大数据可视化分析

    民国时期颜文樑与苏州美术馆筹设发展详探(1928-1937)

    刘婷徐文奇
    197-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颜文樑在1928年元旦创办的苏州美术馆,是民国时期中国唯一的高校美术馆.苏州美术馆以苏州画赛会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为依托,发挥了收藏、展览、研究与教学等功能,具备了现代美术馆的雏形,是中国美术馆历史中不应遗忘的先声.苏州美术馆在民国时期美术界和社会享有相当声誉,是颜文樑"社会美育"思想的实践场所.

    苏州美术馆苏州画赛会苏州美专颜文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