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京早期电影放映活动考察(1904-1927)

    张楷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南京城市聚合的内在动力主要是国家因素,这一方面成就了发达的官营经济与浓厚的政治氛围,另一方面导致民间资本薄弱.在电影不被官方力量所认可的情况下,个人力量创办电影事业实属困难.这便决定了南京早期电影在非电影空间中进行放映,以营利性放映与非营利性放映两种放映形态呈现于世.基于市民的现代性视觉思维养成,南京早期电影活动主要聚集于下关-城北之地,并非作为城市商业中心的城南地区.

    南京寄居式电影放映双重放映形态下关-城北之地

    由盛转衰:早期厦门电影放映业考察(1905-1938)

    侯凯刘向阳
    125-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5年底,电影传入厦门.从最初临时随机的流动放映,到相对固定的茶园、教会放映,直至20世纪30年代初,十余家专业影院在鹭岛同台竞技.概观这些影院,大致形成了梯度化的营业格局和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这促成了厦门早期电影放映业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兴盛之期.然而,受经济危机、社会失序、捐税繁重及抗战爆发等多重因素影响,早期厦门的电影放映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凋敝.通过对此由盛转衰的过程梳理及原因探察,可以发现早期厦门电影放映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这亦成为管窥民国时期厦门历史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窗口.

    厦门影放映业影院

    论新历史主义视域下大女主商战剧的叙事话语转变与身份认同

    陈琰高智阳
    13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女主商战剧是一种以女性为主角,展现现代商业体系中利益冲突的电视剧杂糅类型.这一类型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出现,当前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以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对特定时期价值观重新审视,大女主商战剧存在叙事话语的转变、对传统剧情模式进行突破,强调现代性与历史感的文本联结,其背后体现出的是新时代女性力量的崛起和性别主体意识的增强.

    大女主商战剧新历史主义叙事话语身份认同

    论纪录片真实性的三种观念

    姚盛仁冯晓临
    135-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波及纪录片的研究领域,西方学者对纪录片展开重新讨论,涌现了大量新的纪录片理论和批评方法.关于纪录片中真实观念的讨论也日益复杂和深刻.从影像本体、假定断言和认识论多个层面上看,真实已不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选择.纪录片不仅记录现实,还体现了一种美学风格,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折射.纪录片的真实观念在不同层面上都涉及主观性的存在,但这并不妨碍其追求历史真实.在审视纪录片时,重要的是认识到所谓的"事实"和"真理"并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框架中构建的.纪录片导演以美学观点出发,通过叙事构建故事的真实性,以达到通向历史真实的目的.

    纪录片真实性影像本体假定断言认识论

    论"十七年"时期电影明星生成机制与身体政治——以上官云珠入选"22大明星"为中心

    戢海峰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七年"时期,"22大明星"在政治实践、明星表演、观众参与等多重机制的作用下诞生,这些机制复杂而多面,暗合着不同程度的悖论.上官云珠通过对自己银幕内外的身体规训,完成了对这些悖论的意识形态缝合,最终得以成为代表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形象的"22大明星"中的一员.以上官云珠入选"22大明星"为中心,可一窥"十七年"时期电影文化的特殊面貌.

    电影明星上官云珠"22大明星""十七年"电影身体政治

    中国舞蹈艺术的审美文化观——内外部相融的舞蹈研究方法论探讨

    慕羽
    14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创作和批评研究既包括"生命体"身体意识和时空关系的内部规律探讨,也要阐释舞蹈与人类其他社会实践的外部规律联系,内外部结合的方法论很有意义.舞蹈分析与动作分析并非相同概念.舞蹈创作和研究从业者除了提升动作分析理论,还应密切关注新的编舞走向和跨学科的舞蹈研究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舞蹈学者的舞蹈分析框架,融入了文化研究,揭示出仅作动作分析或内部研究的局限性;中国舞蹈学者的元素分析、形态分析也与舞蹈文化密切相关.在全球在地化和全媒体时代,作为一种方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文化观"将舞蹈创作到批评视为审美文化活动,承袭了古今中西文化汇通的中国美学、文学、理论界和舞蹈学的相关研究,自律论、他律论与通律论相辅相成,重视具体的真实的人本体,一方面强调侧重内部研究的"跨媒介性"视角,另一方面也倡导将内外部打通的"跨文化"观,尝试既在审美中看舞蹈文化,也在文化中看舞蹈审美,是一种具有"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文艺观和方法论."点线面体"充分融合的审美文化四面体图式,基于艾布拉姆斯"四要素"三角和格里斯沃尔德"文化菱形"理论基础,融入拉班动作分析四面体思路,并与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界倡导多年的"审美文化"研究相通.

    中国舞蹈创作中国舞蹈批评方法论审美文化四要素四面体

    创作的意识与中国民间舞的作品形态(下)

    于平谢雯雯
    16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舞蹈学界开展了"全国民族舞蹈创作研讨",对于"民族舞蹈"的创作研讨,迄今为止,它是"空前绝后"的.在这次"研讨会"之后,作为"作品形态"的少数民族的民间舞"晚会"创作开始发力了.其中,门文元创作的土家族的《土里巴人》以"编织一种文化,推出一个民族"的理念,将"作品形态"的中国民间舞创作、特别是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21世纪,杨丽萍再爆"华彩",她创作的《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三部曲",成为21世纪头十年中国民间舞"作品形态"高耸的丰碑.在《云南的响声》的创作过程中,杨丽萍"鼓励演员们在保持地方、民族特色的同时不必拘泥于固有的原生态",这正是原生态民间舞得以自然传承、发展的精义所在,是对舞蹈学者傅兆先所谓"创又保"式民间舞发展理念的实践性呈现,也是中国民间舞作品形态之"创作的意识"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门文元《月牙五更》杨丽萍《云南映象》民族舞蹈创作讨论

    论"身体在场"传播的审美接受——以古名伸接触即兴课堂为例

    张大策
    175-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接触即兴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发生发展,瓦解了文本的意义,弱化了桎梏的身体风格,使舞者身体主体得以出场,呈现出随意、自由且个性化的语言.通过对古名伸接触即兴课堂的深入观察后发现,舞者身体在经过某种文化体系,技术规训后所残留的成见,及双人身体形态构造与个性化运动模式的相互制约,均使身体以一种透明且相对在场的状态存现,让观众能够通过一条无形的隧道,对接触即兴身体所呈现的内容展开理解,产生隐喻共鸣.

    接触即兴身体在场古名伸

    历史叙事视阈下的金陵:南京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创作的实践与思考

    许薇金淼
    180-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创作是以南京为根基的舞蹈创作,从历史叙事的视阈出发,以题材、语言、叙事和文化四个角度来分析革命历史题材的舞蹈创作材料与创作语境,明确南京革命历史题材舞蹈的审美价值.立足于舞蹈本体研究,有助于解读革命历史题材下舞蹈的表达方式与诉说途径,挖掘其地域特征、叙事模式和文化内涵,明晰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创作中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

    历史叙事视阈革命历史题材南京舞蹈创作

    技术赋能与价值反思:虚拟现实技术与表演艺术融合的演进与思考

    赵乐孙亮叶键平
    184-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媒介技术推动下,虚拟现实技术与舞台表演艺术内容生产、传播、接受等各个环节深度融合.虚拟现实在重构时空场景和主体真实性等方面推动了表演艺术新的范式转换;同时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与接受过程中的权力关系,观众在新技术"规训"下形成了表演盲知和审美再调适.在未来表演艺术生态中,以表演艺术主体价值为前提的意义重构将是实现人机共生的关键所在.

    虚拟现实技术舞台表演艺术感官重塑虚实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