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区隔与流动:音乐趣味阶层特征的社会学批判

    王文卓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尔迪厄认为,音乐趣味能清晰地表征人群的阶层特征.朗西埃批判了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研究,尤其针对他的趣味区隔逻辑予以深刻反思.基于对朗西埃"歧感"的阐发,我们能在音乐趣味的流动性问题上获得更深认识.历时地看,特定阶层音乐趣味的形成的确与场域规训有紧密联系,但同时具有向新求异的主动性和流动性.随着我国数字技术的普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的音乐趣味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探讨音乐趣味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音乐趣味区隔变革流动

    音乐社会学视域下音乐传播学科理论构建的思考

    赵志安任贝贝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溯音乐传播的学科理论孕育、发展历史,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分别从音乐学、传播学、社会学、符号学等学科视角,对音乐传播实践活动及其学科理论进行了多维度的交流、探讨和理性思考.其中,音乐社会学对音乐传播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构建产生了尤为深刻的影响.音乐传播作为社会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传播主体的社会性和多重社会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产生的重大影响,决定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而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在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深度契合与关联,也使得音乐传播的学科理论构建离不开音乐社会学的理论视域.

    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学科理论构建

    论实践在音乐美育中的价值:来自阿伦特"诞生性"理论的启示

    夏铭阳张紫嫣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教育实践观提倡以实践的方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与美育浸润行动核心理念相契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核心概念阐释如何深化、个人实践如何与跨文化社会关系进行联系等多重挑战.汉娜·阿伦特的"诞生性"理论为美育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主张通过社会参与实现自我创造.其中,"事实性诞生"标志着创造潜力和实践意识的起点,也即音乐美育的开端;"社会性诞生"通过多元化实践实现自我发展,作为完成音乐美育的路径;"理论性诞生"通过思考、意愿和判断力融合感性与理性达至音乐美育的结果."诞生性"理论强调了多元化自由实践使个体在美育中实现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促进身心和谐及人格完善,揭示了实践在音乐美育中的重要价值.

    实践音乐美育汉娜·阿伦特诞生性理论

    论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的生成机制——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例

    徐新丽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美感知"在2022版艺术新课标所聚焦的四大艺术核心素养中列作首位,其生成机制可以概括为:审美主体以"审美发现"为感知的逻辑起点,在"审美感受"中借助多种心理形式的交互作用而达成对感知对象的"审美认识",并在心理与行为层面产生相应的"审美反应".在审美感知中,审美发现、审美感受、审美认识和审美反应交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建构审美主体的美感经验.对"审美感知"生成机制的学理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深层意涵,从而为学校美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有益启示.

    艺术新课标核心素养审美感知生成机制

    音频分离技术在实际作品听觉训练中的探索与运用

    任薇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视唱练耳教学观念的发展,练耳训练中引入实际作品听辨已成为国内外高校专业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因其存在诸多难点,一直被广大教师与学者所关注.近年来依托于人工智能研发水平的快速提升,音频分离技术体系渐趋完整,分类逐步细化,对实际作品听觉训练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重要性.然而,囿于相关理论研究的缺失,利用此项技术进行教学实践在中国尚不多见.因此,探讨该技术原理、发展、分类等概况,并思考其在听觉训练中的教学运用,对视唱练耳教学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促进意义.

    音频分离技术实际作品听觉训练视唱练耳教学

    历史选择与文化担当——中国钢琴音乐家多重身份解读

    张凯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中国钢琴艺术史,有不少钢琴音乐家在艺术生涯中广泛涉及创作、演奏、教育教学和艺术理论研究等领域,具备多重身份.中国钢琴音乐家多重身份的形成受到时代及个人选择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多重身份的中国钢琴音乐家承担着钢琴艺术本土化探索、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重任和多元艺术创新的文化担当.多重身份的中国音乐家不仅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

    中国钢琴音乐家多重身份文化担当

    观念与时尚——你怎么创造现代艺术

    廖奔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突破的最好条件是驾驭历史潮流,完成现实赋予你的某种使命.艺术创造永远被不断变化的时代观念与审美潮流所引领,在既往的积累上前进,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好现代表达,创造出新一代的成就.我们当下处于思想和观念变革、技术升级和突破的能量积聚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当代艺术要在复杂的世界环境和国内环境下,驾驭好历史潮流,实现新一代的突破.

    艺术突破观念与时尚方向与路径

    区域国别视野下亚太地区筝属乐器流变考

    胡晓东聂驿欢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被誉为"华夏正声".作为文化符号的筝,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是探究区域国别之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利器.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中,筝的形制、律调、演奏技法及社会功能皆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在亚太地区各国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中广泛传播演变,形成了庞杂的筝属乐器种群.筝属乐器种群的流变不仅表明了"异筝同源"的客观事实,也证实了中华民族及周边国家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事实,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与丰富的文化价值,彰显出中国乐学理论体系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重要功能.

    区域国别研究亚太地区筝属乐器流变文化互鉴

    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中的中国立场与理论体系化建构——以亚洲北方草原跨境跨族际音乐研究为例

    杨红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区域国别学作为新一级交叉学科的强劲崛起,人们对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也逐渐进入学科体系化建设和理论思考.本文拟在对亚洲北方草原跨境跨族际音乐实践研究基础上,探究如何站在中国立场上,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以整合交融的跨学科理念,明确并提炼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学科体系与概念,以及学科知识的普世性与特殊性,并持中国传统治学的史地综合观,重新审视全球化区域空间和国别音乐跨时空的内质与外延.同时,采用"跨文化"视野和洲际意识,厘清学理内核、音乐秩序、共同体范式和中国问题导向等,树立新的整体论区域国别观,建构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知识论与理论架构基础.

    区域国别音乐史地综合观中外民族志音乐共同体亚洲北方草原音乐

    西方文献视野下的东南亚区域音乐研究路径译介(1975-2023)

    魏琳琳姜隽之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南亚音乐作为区域研究的重要阵地,呈现出独立国家的微观个案、中观层面的跨区域研究、宏观层面的全球化立体结构.纵观1975-2023年与东南亚音乐相关的西方文献,东南亚区域音乐研究路径需要运用人类学、民俗学、民族音乐学、语言学、舞蹈人类学、戏剧学、表演艺术等诸多学科的解释方法进行梳理.近年来,基于国别区分的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他们往往旨在讨论现代民族-国家语境下跨界族群与主流群体的差异性,或跨界族群如何通过音乐融入主流群体.基于此,通过对其研究路径的梳理,比较中西学术传统、学科史和研究路径之异同,以期为中国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音乐研究起到参考借鉴意义.

    区域国别学东南亚音乐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