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陆地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陆地震
内陆地震

王海涛

季刊

1001-8956

nldz2004@163.com

0991-3833432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科学二街338号

内陆地震/Journal Inland Earthquak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主管,《内陆地震》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震科研学术性刊物。以刊载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地震观测技术、地震地质、地震监测预报、工程地震、防震减灾等地震科学研究论文为主,还设有“研究简报”、“资料编译”、“监测与分析”、“消息动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乌什MS7.1地震序列及应力降特征研究

    郭寅李金向元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乌什MS7.1地震序列时间和空间变化以及震源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地震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北东和南西两侧,展布与迈丹断裂的走向基本吻合.目前序列b值为0.67,h值为1.3,p值为1.28.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应力降处于低值水平,序列衰减基本正常.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最大余震为MS5.8地震.

    乌什MS7.1地震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应力降

    乌什7.1级地震烈度评定与震害特征分析

    赵鹏翔马建黄帅堂阿里木江·亚力昆...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1月23日乌什7.1级地震发生后,根据震后震害调查结果,并结合震区遥感影像、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绘制地震烈度图.在本次烈度图的绘制过程中,Ⅸ度地处山区,缺少强震台网的布设,故在确定Ⅸ度烈度圈时首次参考InSAR结果.通过对比震害调查结果和仪器烈度结果,发现二者吻合度较高,所以在本次确定烈度圈边界时参考仪器结果.本研究重点讨论在不同烈度区内各类房屋的破坏情况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现象,分析判定各类房屋震害特征.

    乌什7.1级地震烈度评定震害调查

    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序列类型判定

    马倩雯宋春燕聂晓红魏芸芸...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新疆地震台网观测数据,对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乌什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丰富,频度衰减较快.通过历史地震序列类比、序列参数(b值、p值、h值)、等待时间、震级差和能量比等参数的跟踪分析,判断此次乌什MS7.1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从历史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定性判定到地震序列参数定量计算的跟踪判定乌什7.1级地震序列类型,对地震序列类型的跟踪判定有一定参考作用.

    乌什MS7.1地震地震序列强余震早期趋势判定

    新疆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产出效能分析——以乌什7.1级地震为例

    赵晓成马鑫丁新娟乌尼尔...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什7.1级地震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成以来首个7级以上地震,为提高防范和减轻地震风险能力,切实将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到位,将预警实时产出的震级、震中位置及震源深度结果与国家台网中心正式速报结果对比分析,并分析仪器烈度产出误差.结果表明国家预警网在震中严重偏网的情况下,仍能够展示出稳定、可靠、高效的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能力.

    地震预警乌什7.1级地震效能分析

    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序列频谱偏移特征分析

    刘萍宋春燕牛中华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P波初动方法计算了乌什MS7.1地震序列中MS≥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机制解在时间上存在前期一致性较好,后期一致性紊乱的特点.空间上,乌什县内震源机制解类型多为逆冲型,阿合奇县内震源机制解类型多为走滑型.利用新疆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计算乌什MS7.1地震序列中MS≥5.0地震序列的频率谱,计算结果显示,乌什县内发生的5级余震前期有频谱偏移特征,最后一个5级地震频带变宽,频谱偏移特征消失;阿合奇县内发生的5级余震均出现了频谱偏移特征.

    乌什MS7.1地震震源机制解频谱偏移法

    2024年1月23日乌什7.1级地震强震动记录特征分析

    马鑫乌尼尔阿布都热依木江·巴克赵晓成...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地震台网中心共获取乌什7.1级地震813条仪器烈度信息、496组强震动记录,其中PH002台站峰值加速度280.68 cm·s-2为本次获得的最大峰值加速度.对获取的219个台站的峰值加速度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衰减关系对比发现两者在100 km范围内比较符合.计算分析5个峰值加速度超过100 cm·S-2的台站加速度反应谱,并与地震动设计反应谱进行比对分析,同时计算出5个台站地震动有效持时,显示200 km内地震能量释放较迅速,体现出地震破坏力较大.

    乌什7.1级地震强震动记录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能量有效持时

    乌什MS7.1地震前地倾斜、地应变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分析

    范亚玲赵彬彬
    15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岩石应力的本构关系,以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前震中及周边500 km范围内地倾斜、地应变数据作为"响应量",利用库伦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乌什洞体应变等3个测项均出现震前LURR异常,这表明震源区介质存在明显的应力积累过程,同时也说明从倾斜、应变的潮汐频段中能够提取出地震预测的有效信息.

    加载卸载响应比(LURR)地倾斜地应变乌什MS7.1地震

    乌什MS7.1地震引起新55井、新46井水位水温同震响应分析

    贾永斌闫玮祖丽皮牙·艾尼瓦尔汪成国...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乌什MS7.1地震引起新55井、新46井水位不同程度的响应变化,对比分析观测井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从含水层渗透性变化和地震波能量密度探讨了同震响应机理.结果表明:①伽师新55井和乌什新46井同震响应形态主要表现为井水位的大幅快速上升.②固体潮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地震波作用于新55井和新46井时,前者垂向水力交换增强,水平向水力交换减弱,含水层的水与井水进行交换,引起井水位同震上升变化;后者含水层渗透性增加,含水层水与井水进行交换,引起井水位同震上升变化.③地震能量密度计算结果显示新55井比新46井容易触发同震响应,这种差异性的响应可能与井含水层岩性有关.

    乌什MS7.1地震新55井新46井水位水温同震响应

    2024年1月23日乌什MW7.0地震InSAR同震形变与滑动分布特征

    黄旺李杰陈荣柳李瑞...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2024年1月23日乌什县MW7.0地震是了解该地区孕震构造的关键.利用InSAR技术和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乌什地震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发震断层为迈丹断裂,且发震断层呈现逆冲型式为主并具有少量左旋走滑分量,走向为230°,倾角为48°,最大滑移量为2.23 m,矩震级为MW6.99,地震的运动模式为逆冲型地震.地震引起的静态库伦应力表明,沿着断层走向方向南北两端的近场区为未来中强地震的危险区.

    乌什地震InSAR同震形变滑动分布库伦应力

    基于RST算法提取乌什MS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

    伊尔潘·艾尼瓦尔李晓东朱文振胡安尼西·巴合达吾列提...
    173-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RST算法在新疆地区地震热红外异常提取中的适用性,以乌什MS7.1地震为例,构建研究区MODIS地表温度数据集,并对数据集进行逐像元时间序列趋势去除后,利用RST算法提取乌什MS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信息.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的变化过程分为"出现—消失—再出现—扩大—达到最大—消失"6个阶段;乌什MS7.1地震的地表温度异常区域大致沿构造带的走向分布;乌什MS7.1地震发生在地表温度异常面积出现最大值后的第99天.利用MODIS数据结合RST算法提取地震热红外异常在新疆地区相关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乌什MS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时间序列趋势去除RST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