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为荒漠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境内的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 3 个放牧强度处理,即对照(non-grazing,NG)、中度放牧(moderate grazing,MG)、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每个处理重复3 次,共计 9 个小区,载畜率分别为 0、1.92、3.08 羊单位/(hm2·年),实际放牧羊数量分别为 0、5、8 只.于 2018-2020 年每年 8 月中旬调查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的密度、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比较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功能群数量特征的差异,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各植物功能群与群落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荒漠草原中植物种类数量为MG处理区>NG处理区>HG处理区,数量分别为 27、25、19 种.放牧显著(P<0.05)增加了多年生杂类草密度,降低了多年生禾草密度的占比.多年生禾草、一二年生草和灌木及半灌木盖度随放牧强度增加逐渐减小,放牧显著(P<0.05)降低了灌木及半灌木盖度;多年生禾草及一二年生草盖度占比随放牧强度增加逐渐减少,而多年生杂类草盖度占比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加.放牧显著(P<0.05)降低了多年生杂类草、灌木及半灌木高度,降低了灌木及半灌木、多年生杂类草的高度占比,增加了多年生禾草及一二年生草的高度占比.放牧显著(P<0.05)降低了灌木及半灌木地上生物量,重度放牧显著(P<0.05)降低了各功能群的地上生物量;放牧增加了一二年生草、多年生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占比,减少了灌木及半灌木、多年生禾草的地上生物量占比.在NG处理区,与群落关联度最大的功能群为多年生禾草及一二年生草,关联度均为 0.76;在MG处理区,与群落关联度最大的功能群为多年生杂类草,关联度为 0.77,其次为一二年生草,关联度为 0.75;在HG处理区,与群落关联度最大的功能群为多年生杂类草,关联度为 0.80,其次为一二年生草,关联度为 0.67.[结论]中度放牧增加了荒漠草原的植物种类;长期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所有功能群的地上生物量;长期放牧降低了多年生禾草的优势,提高了多年生杂类草在群落中的优势,使得与群落关联度最大的功能群由多年生禾草与一二年生草转变为多年生杂类草与一二年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