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泥沙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泥沙研究
中国水利学会
泥沙研究

中国水利学会

张世奇

双月刊

0468-155X

Liuxia@IWHR.com

010-68786628

100048

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泥沙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泥沙与有关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交流技术经验,开展学术讨论,报道学术动态。其专业范围包括:流域产沙、泥沙利用、水土保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河流动力学、河流地貌、河床演变、河流及航道整治、河口港湾泥沙、渠系泥沙、电站泥沙、水库泥沙、工业取水防沙、管路固体输送、泥石流、风沙、泥沙淤积与生态影响,模型试验及测试仪器与技术及其它工业建设中的泥沙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泥沙级配与成分对磷吸附作用影响试验研究

    尧印鹏许春阳陈永平储鏖...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泥沙是水体中磷元素的重要载体,研究泥沙自身特性与磷吸附作用的相关关系对于了解磷在水体中的输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加清晰地揭示不同级配和组分对泥沙吸附磷的影响机理,采用江苏沿海现场采集的泥沙进行恒温振荡试验,研究不同中值粒径和黏土含量的泥沙对磷的平衡吸附量和对固体浓度效应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黏土是泥沙对磷吸附作用的关键,黏土含量高的泥沙对磷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以黏土含量为变量的公式能更好地表现泥沙对磷的吸附现象.对于粗颗粒和细颗粒泥沙,固体浓度效应均导致单位质量泥沙对磷吸附量下降,在0.5~2.5 g/L的泥沙浓度范围内,两者响应趋势存在差异.

    泥沙级配黏土含量吸附

    《泥沙研究》投稿和征订启事

    《泥沙研究》编辑部
    8页

    悬浮泥沙环境下微塑料颗粒的絮凝特征研究

    诸裕良王靖圆徐长健沈骁腾...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颗粒与悬浮泥沙的絮凝特征研究,尤其在天然水体环境中生物膜附着的情况下,对于微塑料颗粒在紊动水体中与悬浮泥沙的沉积动力学过程具有科学意义.选用高岭土作为悬浮泥沙的代表,与聚乙烯微塑料颗粒在紊动剪切率可控的搅拌槽中进行絮凝试验,并采用非侵入式絮凝体观测系统进行观测,分析絮团在不同悬浮泥沙浓度及不同紊动剪切率条件下的絮凝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紊动剪切率和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加,絮团的特征粒径总体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利用Winterwerp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数值模拟结果较好地印证了试验的结果.

    微塑料悬浮泥沙絮凝生物膜紊动

    黄河流域十大孔兑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

    池金洺刘殿君于洋朱锐鹏...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大孔兑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内蒙古段,降雨季节易形成峰高量大、含沙量高的洪水涌入黄河,水力侵蚀与风力侵蚀并存,侵蚀情况复杂.采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与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十大孔兑地区199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5年,研究区域林地面积明显增大,由2.18万hm2增至24万hm2.草地面积先上升后下降,由53.8万hm2先升至58.2万hm2,后降至51.0万hm2.十大孔兑地区土壤侵蚀模数上升后显著降低,由10.26 t/hm2·a先升至18.43 t/hm2·a,后降至2.01 t/hm2·a,中度以上侵蚀面积从2.85万hm2降至0.42万hm2,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十大孔兑地区土壤侵蚀状况明显改善,尤其在2000年后,伴随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建设,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发挥显著作用.

    黄河流域十大孔兑土地利用RUSLE模型侵蚀效应

    基于目标输沙量的黄河中游区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研究

    高海东马玲玲易琦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域,根据地貌、气候和地形差异,将其划分为20个基本水土保持单元.基于基本水土保持单元,设计了18种不同梯田强度、林地范围和植被覆盖度组合的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情景,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河潼区域不同情景的坡面土壤侵蚀模数.提出了参考淤地坝系的确定方法,计算了潼关水文站在1亿t、3亿t和5亿t输沙量目标的河潼区域参考淤地坝系数量,确定了3种输沙量目标的河潼区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情景.基于植被恢复潜力、梯田需求、淤地坝建设潜力和输沙量现状,提出了河潼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建议.

    黄河中游区域基本水土保持单元水土保持措施优化布局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不均衡调整及其对水沙条件的响应

    申冠卿王平张原锋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下游河床调整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水沙和边界条件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下游河床演变极其复杂,河床纵横向冲淤调整不均衡特征明显,不均衡冲淤可能形成排洪"瓶颈"河段,危害河道防洪安全.针对河道不均衡调整现象,从不同河段河槽冲淤量、河槽横断面变化、水文站3 000 m3/s同流量水位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各河段不同时期河道不均衡调整特征及河槽恢复水平,揭示了排洪"瓶颈"河段形成、发展及消失与水沙条件的关系.目前夹河滩以上河段的河槽基本恢复到1969年或1960年以来最好水平,夹河滩至高村河段恢复到1989年水平,高村至利津河段恢复到1985年水平.研究成果可为黄河下游水沙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不均衡调整排洪"瓶颈"河段水沙调控河槽恢复黄河下游

    三峡水库典型暴雨过程径流泥沙来源组成变化分析

    李思璇袁晶朱玲玲吕超楠...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受上游干支流水库拦沙、降雨变化和水土保持等因素的影响,三峡入库泥沙锐减,支流来沙占比增大且局地暴雨集中输沙等新现象逐步显现.基于长时间序列资料,分析了近40年来10场典型暴雨过程中径流和泥沙的来源,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上游主降雨带常位于嘉陵江、岷江和沱江流域,暴雨洪水的主要产流产沙区与主要降雨区基本一致.典型暴雨期间三峡入库径流地区组成变化不大,主要来自于金沙江、岷江和嘉陵江.在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建成前,三峡入库泥沙以金沙江流域占比最大,在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蓄水运用后,在场次暴雨中金沙江向家坝站输沙总量的占比不足1%,岷江、沱江和嘉陵江的占比显著增大.

    三峡水库水沙来源典型暴雨组成变化

    潮汐河道河床活动性时空变化研究——以深圳河为例

    黄春华吴尧卢陈高时友...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潮汐河道的河床冲淤演变关系到河道治理和航道畅通,研究河床活动性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潮控型河道深圳河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河段洪枯季的水沙关系变化特征,采用马卡维耶夫法计算河道洪枯季的造床流量,并分析涨落潮流和洪水对其影响程度,进一步探讨河床活动性与造床流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潮流是塑造河床形态的主要动力,河道存在一个造床作用基本相当的造床流量群.下段河道深圳河口的造床流量范围介于200~280 m3/s,且洪季造床流量大于枯季;上段河道罗湖的造床流量则为40~60 m3/s,洪枯季造床流量差异较小.河床洪冲枯淤的演变特性与造床流量变化的关系良好,河道上下段河床活动性则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

    造床流量涨落潮流洪冲枯淤潮汐河道

    西南高山峡谷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特征

    丁琳黄婷婷秦伟周金星...
    51-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和冻融侵蚀强度评价模型,研究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和冻融侵蚀强度在不同地形地质条件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分布特征,并揭示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西南高山峡谷区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冻融侵蚀,总体上呈东部量大级强、西部量少级弱、南部水蚀、北部冻融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内3 500 m以上高山和15°以上陡坡以轻度及以上侵蚀为主,但强烈和极强烈水力侵蚀在2 000~3 500 m的中山带分布最多,冻融侵蚀则几乎全部分布于高山带;岩溶地质占全区总面积的35.48%,其中21.74%存在轻度及以上侵蚀,较非岩溶区高10.27%;草地和林地占全区面积的90.47%,共分布41.47%的轻度及以上侵蚀面积,而仅占全区面积2.12%的耕地,却分布31.54%的轻度及以上侵蚀面积.

    土壤侵蚀水力侵蚀冻融侵蚀空间分布侵蚀强度西南高山峡谷区

    螺旋桨和导管桨尾流冲刷的试验研究

    岳仰昆张嶔杨博梁丙臣...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400 rpm、500 rpm和600 rpm三种不同转速条件下导管桨及螺旋桨的尾流冲刷开展试验研究,对冲刷后的沙坑进行测量,构建各时刻高程点阵获得沙坑几何形状.经过对比分析发现:随着冲刷的发展,冲刷坑慢慢趋于稳定,稳定后的冲刷坑并不沿轴线对称,其最大冲刷深度和最大沉积丘高度分别位于轴线的两侧.随着转速的增加,冲刷愈发剧烈,形成更深和更长的尾流冲坑,形成更高的沉积丘.在相同转速条件下,导管桨的冲刷坑比螺旋桨的冲刷坑更长、更窄和更浅.

    导管桨螺旋桨冲刷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