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周建忠

双月刊

1673-2359

xbzsb@ntu.edu.cn

0513-85012866 85012867

226019

江苏省南通市啬园路9号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南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每期160页。刊号:ISSN1673-2359,CN32-1754/C。原名《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创刊,1991年起国内外公开发行,2005年改现刊名。现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独特优势与基本经验

    臧秀玲李政一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与艰辛探索的伟大征程中.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政党属性、政党使命、政党能力、政党组织、政党理论等独特优势为要素支撑成功推进现代化,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拓展的理论架构与实践样态.作为一种政党主导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大党支撑和服务大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典范,彰显出鲜明的政党逻辑,展现出显著的比较优势.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要在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守正创新、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独立自主中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党的领导历史进程独特优势基本经验

    赛博空间主体的选择困境与道德规范的重构——兼论齐泽克对赛博空间的精神分析解读

    孔明安王雅俊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赛博空间的主体问题是当代哲学、政治学、文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以当代西方左翼学者齐泽克关于赛博空间的论述为例,结合现代主体理论和精神分析伦理学,从虚拟主体与现实主体的复杂交织中谈赛博空间对主体的重塑.在赛博空间中,主体已然沦为去中心化的主体.由于赛博空间开辟了一个无限选择的可能性空间,因此主体似乎可以摆脱作为象征秩序与道德的大他者束缚而无拘地翱翔其中,并由此带来主人能指的悬置和精神分析的大他者的退场.然而,从精神分析的视野看,缺乏主人能指和大他者的赛博空间是难以想象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只不过采取了隐匿的形式存在于赛博空间之中.因此主人能指的悬置和大他者的退场反而会导致主体的选择悖论:一方面,主体似乎具有无限的选择空间,可以在赛博空间中自由驰骋翱翔;另一方面,这一自由非但不是真正的自由,反而会导致主体的无所适从或选择无能,甚至不法.因此,从现实空间到赛博空间的转换既是主体的困境及其悖论,也是自由的困境及其悖论.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自由并非任性,而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是面向未来的选择、责任和担当,是在一定社会规范下的选择及其自由.因此,重建赛博空间下相应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规范就成为保障与守护主体自由的前提.

    赛博空间无限选择选择无能主人能指大他者

    "世界模拟"的拟像迷思——基于通用视觉大模型技术的哲学反思

    吴静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通用视觉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工智能技术底层逻辑的哲学反思变得刻不容缓.生成式人工智能文生视频、文生图像现象的背后,是数字技术借由算法公理化逻辑所营造出的普世视觉景观,这种视觉景观消解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在本质上与一种通过数字技术而布展的知识生产权力具有同构性.基于数据预训练和投喂的通用视觉大模型,其知识生产中存在着数据"通用"性与模型"泛化"的张力,大模型泛化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其所依赖的数据来源愈加具有普遍性和公理性,由此在技术无意识层面形成一种代表数字普遍理性的公共知识体系.为此应重新思考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问题,在技术设计关注差异要素的基础上,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人机交互的可能前景.

    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泛化

    数字消费主义陷阱下消费主体的身份困境和破解路径

    陈文怡胡小君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特别是消费逐渐与数字定制、数字化虚拟以及数据圈地相联系,使得消费异化为资本的剥削工具.数字消费主义所制造的消费迷雾,使得消费主体陷入身份焦虑、消费危机以及情感异化等困境之中,成为无益于数字消费社会的数字消费主体.基于数字消费的剥削本质,需要从劳动属性、劳动价值以及数字消费拜物教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逻辑,对消费主体身份进行政治解构,对消费主体的身份困境进行深入追问和研究.化解数字消费主体的身份危机,必须建立和维护好数字消费、防范数字资本的无限扩张、重塑数字技术应用的消费认知以及树立科学的数字消费格局.

    数字消费主义数字化虚拟消费主体身份困境

    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机制与实证检验

    赵玲王丹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发展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空间和契机,是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引擎.基于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数测算,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在通过重新测算核心变量、改变样本量、引入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科技创新发展、消费水平提升、农民收入增长是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促进效果在城乡收入差距较高、城市经济密度较低、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更好.为有效发挥数字经济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促进作用,应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数字技术应用与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提升、构建乡村数字文化生活场景等.

    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乡村文化振兴数字驱动文化消费

    新质生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策略方向

    徐政占智勇丁守海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党和国家着眼于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和具体要求.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科学内涵、先进表现和实践路径的崭新概念.新质生产力赋能长江经济带建设从逻辑机理分析是坚持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统筹协调稳定区域发展步伐,坚持绿色保障发展可持续,深化开放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共建共享提升发展实效.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驱动力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优化新质人才要素规模,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支撑发展数智化转型,深化改革开放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并行共举,通过这些举措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新质生产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数智化转型

    台湾眷村文学的三度空间书写

    方忠石琦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湾眷村文学以鲜活的笔触保存了眷村移民的历史记忆,书写他们的流离与迁移、落地与重建,展现出地理空间、文化空间和精神空间三个层面的书写向度,弹唱出一曲哀怨婉转的"去国、怀乡、失根"的遗民悲调,营造出一个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鲜活生动、富有诗意的眷村世界.眷村文学是多元化的台湾当代文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台湾地区文学史的形塑产生了重要影响.

    台湾文学眷村地理空间文化空间精神空间

    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文化逻辑

    钱骐骄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新格局下的世界华文文学要承担文化使命,就必须以中华文化主体性为学科立意基础,为此需明确三个问题,即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文化立场、具体内涵以及研究目的.在华文文学领域"中华路线"与"西方路线"的拉扯中,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文化逻辑必须紧扣中华文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要从中华文化的现代性意义出发,在世界性中坚持民族性,构建中华文明的全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华文文学中华文化世界性民族性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治道路

    范进学李紫琦
    8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法治道路是由党和国家作出顶层设计的产物,这条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就是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全多层次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和国家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法治道路作出了制度安排,具体包括建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法律体系,采取具体保障措施,编制和实施战略规划.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法治道路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党委领导、各方参与的老龄化法治治理道路;追求共同富裕的老龄化法治道路;以孝亲敬老传统美德为特色的老龄化法治文化道路;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法治道路.面对新时代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法治道路的未来方向应当从政策体系迈向法律体系;从区域发展不平衡到均衡社会保障体系;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从传统老龄化社会到智慧老龄化社会.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法治道路政策体系法律体系

    "老年人"的法律拟制及应变策略

    刘风景饶正奇
    10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加速态势,现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概念是一个法律拟制,是立法者的决断.科学界定"老年人"的法律概念,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源头"方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 2条规定的"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的老年人概念,在现行涉老法律规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给"老年人"下定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现行"老年人"法律概念的主要问题是重历史、轻现实;重节点、轻过程;重生理、轻心理;重扶弱、轻培强;重个体、轻社会.国家立法应当根据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先将老年人的年龄界定为 65 岁的整数年龄,同时,还要根据职业类型作出差别化安排,尊重当事人的意愿,科学设计老年人分级制度,授权地方立法试点.我们需要根据人口老龄化的新情况新问题,运用新思维新方法,不断完善老年人的年龄标准.

    老年人人口老龄化法律拟制法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