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社会科学
宁夏社会科学

蔡伟

双月刊

1002-0292

socsinx@public.yc.nx.cn

0951-2074593

750021

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新风巷8号

宁夏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办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 努力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积极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应用研究和基础相结合,既突出应用研究,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和学术水平,力求把刊物办得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据要素发展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基础、实践困境与政策优化路径

    王琛刘姗姗
    1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数字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中国数据要素体系建设的矩阵式结构逐步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持续取得突破,数据要素助力市场主体的能力显著提升,数据要素支撑产业升级的能力不断夯实.但是在数据要素发展的实践中,存在数据要素市场成熟度低、数据交易定价以及权利保护机制不完善、数据要素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据要素流通渠道监管手段缺乏以及数据风险传染可能性高等问题.在数据要素发展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存在数据要素服务体系内部失衡、数据要素在地域上存在"数字鸿沟"、数据要素产品与服务创新动力的不足以及数据要素政策统筹协调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健全数据交易标准和定价机制,加强数据产权保护和流通制度建设,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数据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提高数据要素服务市场主体的能力,强化数据与金融市场的融合发展,推动数据要素助力产业升级,完善政策统筹和监管机制等.

    数据要素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数据交易数据基础设施

    论网络运营者的违法信息审查义务

    王玎
    12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运营者承担违法信息审查义务的法律依据呈现低位阶化和领域化趋向,加重了网络运营者审查违法信息的责任.较之传统的治理范式,网络违法信息审查领域体现出从后果规制到风险规制、从刚性规制到弹性规制、从政府治理到协同治理、从结果责任到程序责任的范式变革.注意义务是网络运营者履行违法信息审查义务的核心,在维护私法利益方面,采用宽松的注意义务;而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采用严格的注意义务.适用严格注意义务存在强度上的区别,应当根据违法信息的所属领域、形态以及网络运营者能够采取的手段等因素综合确定.在公法利益领域,并非出现未能识别发现违法信息的后果,网络运营者均需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只有妥当配置注意义务强度,才能明确界定网络运营者承担义务的边界和法律责任.

    网络运营者违法信息注意义务机器识别

    生态惠益价值嵌入环境刑事司法裁判结构的正义考量

    杨博文
    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污染环境犯罪案件仅依据前置法确认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与社会公众对生态正义的朴素期待相悖.污染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认定的扩张与限缩,以及生态法益损害程度的判定,是否应当受前置法所形成的法律结构制约,对于污染环境犯罪案件刑事司法裁判至关重要.鉴于此,污染环境犯罪案件刑事司法裁判应当重视生态修复和损害预防,宽严相济,以恢复性司法理念提升治罪质效,释明生态惠益价值与环境公共利益的法律表达,以此回归环境刑事司法的生态本位,揭示生态惠益价值评估嵌入司法裁判结构的过程机理.行政行为中针对生态惠益价值的剖析,是对污染环境犯罪事实认定中刑法规范价值的补解,进而更好地实现环境司法专门化中生态正义与司法正义统合的良法善治,落实依法治污的中国式环境治理现代化理念.

    污染环境犯罪生态正义司法裁判结构生态惠益价值

    资源的激活与吸纳:农村老年群体的自我实现与组织逻辑——以老年协会为例

    石伟
    14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协会是开展养老互助服务、回应养老诉求的重要组织载体.基于农村老年协会"老人不动"的发展困境,探索农村老年协会有效运转的组织机制.当前家庭养老资源的失衡、经济理性的入侵和老年群体的需求分化,导致老年群体弱资源属性,成为养老服务接受者.老年协会的有效运转在于以老年群体多维资源属性为基础的自我实现.一方面,从家庭、村庄和群体层面激活老年群体自身的资源禀赋,提升老年群体的内在动力,促进养老福利的自我生产.另一方面,老年协会对乡土社会资源和体制资源的吸纳,构成老年群体自我实现的支持系统.因此,老年协会的有效运转需要多维联动以发挥老年群体的资源优势,促进老年群体的自我实现,提升老年协会的内生发展动力.做好老年群体资源的激活与转换,处理好老年群体中权威力量与普通群体的关系,建立日常化、非正式的组织机制等.

    老年协会农村养老资源视角内生发展自我实现

    "外源压力—家庭策略":关于农民家庭转型的一个分析框架

    苏运勋
    159-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城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民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既有研究主要从家庭现代化理论和家庭实践理论对农民家庭转型展开分析,但难以从中观层面把握其核心机制.基于田野调查研究,建构"外源压力—家庭策略"分析框架,尝试在中观层面分析和呈现农民家庭转型的实践机制.研究发现,以市场化、个体化和城镇化为表现形式的外源压力成为农民家庭再生产的新挑战.面临这些挑战,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分别形塑出家庭生计策略、家庭关系策略和家庭发展策略予以积极应对,他们试图在家庭经济积累、和谐稳定和阶层流动等方面寻求平衡,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现代化转型.

    城镇化市场化个体化家庭策略家庭转型

    "出圈":城市流量竞争的媒介化及其建构逻辑

    刘铭秋梅杰
    16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城市竞争经历了从最初针对综合实力的比较,到以城市形象为导向的竞合,再到面向媒介化传播的城市流量竞争.新颖、年轻化的媒介叙事方式让一些中小城市获得了"出圈"的可能,媒介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成为城市流量竞争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短期爆火的流量不足以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流量城市发展思维的依赖性以及发展路径的短期性也会使城市形象的传播出现偏差,过分依赖媒体融合时代下的城市流量,反而会削弱城市品格的魅力和表达的张力.重塑城市地方感的关键在于建构以情感为基础、以体验为价值的城市新媒体形象,通过城市政府的快速回应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互动,建立人与城市之间的情感共同体,实现数字媒介中多元主体参与地方认同建构,将城市竞争中的短期流量变成持续、稳定的"留量".

    数字化时代网红城市城市竞争力媒介化城市形象

    《金史》"开国前史"编撰考论

    常志浩李玉君
    177-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真"开国前史"是指金朝始祖至康宗十帝开创帝业的历史.自脱脱确定"各与正统"的编纂原则之后,追溯金朝正统来源成为《金史》编纂的重要目标之一.元代史臣的做法是从部族起源上承认金朝的正统性,将金朝始祖以下十帝的创业过程视为金朝正统的来源.从卷目上看,《金史》"开国前史"包含《世纪》《后妃传》(部分)、《始祖以下诸子传》、群雄传、异姓功臣传等六卷五个部分;从编次上看,除"杂传"外,《金史》也可划分为由"某帝纪"、"某帝诸子传"、"某帝群臣传"等组成的六个单元,"开国前史"为诸单元之首,照应了始祖至康宗开创帝业的过程.从撰作上看,囿于追溯金朝正统来源的需要,"开国前史"并未照录金朝原始文献,而是重构了女真与辽的关系,损害了《金史》的史料价值.

    《金史》开国前史卷目编次正统性

    传承与嬗变:十六国时期五胡王朝的华夷观

    刘东升
    187-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六国时期,五胡王朝统治根基薄弱,各族群间隔阂甚深,差异性的民族认同意识使中州夷夏的王朝归属意识淡薄.为巩固统治,五胡王朝在对广大被统治民族加强防控的同时,更汲汲于"变夷从夏",建构同质性的民族认同.为此,五胡诸君一改以往华夏王朝对诸胡"修其教,不易其俗"的传统,对自身及内迁诸胡进行了华夏化、中国化的文化、政治改造,这极大地加速了北方的民族融合进程.在"用夏变夷"过程中,五胡王朝还对中华传统华夷观进行了有益的改造.这使后世中国能以更为包容的心态面对异质文化、兄弟民族,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态的巩固.

    五胡王朝华夷观民族意识用夏变夷

    西夏陵在中国古代陵寝规划史中的地位

    张瑶
    193-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陵寝布局演变的历史脉络中,解读西夏陵的陵园规划布局特征,才能明了西夏陵在古代陵寝规划中的地位.中国陵寝规划布局经历了从多重院落向多进院落的形制演变、从封土为中心向封土为重心的序列演变、从封土大体量向山水大气势的规模演变.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西夏陵处于发展中段,不仅继承并传承了中国陵寝规划设计在选址、山陵关系、空间组织上的传统,而且其开创的多进院落、中轴设计模式被后世发扬光大,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西夏陵既是中国古代陵寝文化连绵不绝的文明实证,也是中国陵寝规划在中古时期的开创变革,还是中国营造在西北的地域智慧.

    西夏陵中国陵寝规划布局历史地位

    石化的光:电影的物质性与环境足迹

    王传赫马上
    199-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环境危机在21世纪的不断加剧,电影业的早期反应大多是强调创造性的内容表述,却忽视了减少碳足迹的生产策略.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在可持续电影制作实践、碳计算、可持续认证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为可持续电影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物质转向在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研究聚焦电影制作的物质属性和环境足迹,从电影本体的物质属性、制作文化的物质显现分析了银幕文化所隐藏的环境成本,进而通过碳计算器探讨了《流浪地球》的环境足迹,首次可视化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碳足迹,为电影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旨在促进全球电影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电影电影物质性制作文化碳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