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李文华

月刊

1672-2043

caep@vip.163.com

022-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报道领域包括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陆交互作用与海岸带碳中和农业驱动

    周启星王辉欧阳少虎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岸带既是生态脆弱区也是低碳农业发展"前哨"。推动和发展碳中和农业符合时代所需,也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在海岸带区域发展碳中和农业的相关问题和重要性。首先,本文阐释了海陆交互作用以及海岸带碳中和农业发展理念;然后,分析了海岸带碳中和农业驱动中的碳中和农业生物、人工光合作用与农业驱动以及该理念的工程化应用问题;最后,深入剖析了如何识别海岸带农业核心碳汇,包括原位监测、同位素标记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碳汇增强技术,为后续海岸带碳中和农业的构建、发展和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对促进脆弱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碳中和农业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可持续发展人工光合作用

    磁性生物炭合成及其对重金属吸附机制的研究进展

    周丹丹陶欢杨万鑫刘洋...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磁性生物炭(Magnetic biochar,MBC)因其磁分离能力和广阔应用前景而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MBC中碳基结构特征(如形貌、比表面积、官能团等)和铁氧化物形态及分布受多因素影响,如原料来源、热解温度、合成方法等。然而,MBC特性与合成条件的关联性以及MBC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阐述合成条件对MBC特性的影响及其吸附重金属机制,提出关于未来MBC吸附重金属研究的一些科学问题,这将为认识MBC的环境效应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磁性生物炭合成条件铁氧化物重金属吸附

    不同锌肥对土壤镉有效性及小麦镉吸收转运的影响

    姚澄周天宇樊广萍周东美...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施用锌肥对污染土壤中小麦Cd吸收转运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锌肥(常规锌肥、缓释锌肥)及其不同用量(13、26、66 mg·kg-1)对根际土壤Cd、Zn有效性和小麦Cd、Zn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两种锌肥均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态Zn含量,但施用缓释锌肥在小麦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对土壤有效态Zn的贡献显著高于常规锌肥,且不同生育期小麦根部和地上部Zn含量高于相应浓度常规锌肥处理。在拔节期,施用常规和缓释锌肥均能有效降低小麦根部Cd含量,Cd含量分别比对照(未施锌肥)降低了23%~33%和3%~48%,且中、高浓度锌肥同时显著降低了根部-地上部Cd转移系数。常规和缓释锌肥对灌浆期和成熟期小麦地上部Cd含量的降幅分别为21%~54%和13%~43%。虽然高浓度缓释锌肥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但却显著降低了小麦灌浆期和成熟期根部-地上部Cd转移系数。施用高浓度常规锌肥也能显著降低小麦成熟期根部-地上部Cd转移系数。所有处理中,仅施用高浓度常规和缓释锌肥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中Cd含量,降幅分别为19%和29%。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小麦全生育期,小麦根部Zn含量与地上部Cd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并且缓释锌肥处理的小麦成熟期地上部-籽粒Cd转移系数随施Zn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施用锌肥能有效抑制小麦对Cd的吸收和转运。施用高浓度锌肥抑制Cd从地上部向籽粒转移的效率仍较低,在中重度Cd污染土壤中单施锌肥不能保证小麦的安全生产,需在小麦Cd吸收关键期组合其他阻控技术措施,以进一步降低Cd在小麦籽粒中的积累。

    小麦锌肥镉吸收转运

    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欧将梁骥宋强勇晏姣...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残留风险,开展了一年十地的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1~20。0 mg·L-1范围内,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在0。05、0。50 mg·kg-1和2。00 mg·kg-1添加水平下,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8。1%~112。3%和90。5%~101。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1%~8。2%和3。5%~9。1%,检测方法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1。采收间隔期为14 d,时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中值(STMR)分别为0。16 mg·kg-1和 0。12 mg·kg-1,最高残留值(HR)分别为1。44 mg·kg-1和1。48 mg·kg-1。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对一般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分别为0。142%和0。036%,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商分别为7。8%和5。7%,对1~6岁儿童的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商分别为19。6%和14。4%。研究表明,按照推荐剂量规范使用,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残留量对1~6岁儿童和一般人群造成的健康风险处于安全水平。

    氟吡菌酰胺吡唑醚菌酯葡萄残留膳食风险评估

    江苏某地区稻虾蟹综合种养模式下养殖水和产品中农药残留与风险评价

    徐志华任娣刘崇万刘熠...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江苏省某地区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内("稻-蟹"及"稻-虾")养殖水环境及水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特征与生态风险及健康风险,利用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MS),选择6个养殖区,根据生长周期,跟踪监测养殖水环境及同期水产品(虾、蟹)中208种农药残留情况,并根据商值法对养殖水环境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利用食用安全风险指数对水产品进行食用安全分析。结果表明: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环境中检出农药的主要类型为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平均质量分数为0。33 μg·L-1,同时有少量杀虫剂、杀螨剂、增效剂有检出;在整个生长周期内,稻虾、稻蟹农药残留的主要类型为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平均质量分数为6。1 μg·kg-1(以湿质量计)。养殖水环境中农药主要来源于养殖前期环境中残留或外源性污染,随着养殖时间延长,农药含量整体趋向于减少,通过对养殖水环境生态风险进行分析,发现各抽样点位联合风险商值(RQ)均在0~1之间,属于中风险,对环境仍具有一定的压力,除草剂等类型农药应引起重视;在监测周期内,水产品中大部分农药的残留量逐渐减少直至未检出,仅有部分点位杀菌剂有少量存在,通过对同期虾、蟹的健康风险进行分析发现,平均食品安全指数远小于1,农药残留的食品安全风险可以接受。

    稻-虾稻-蟹综合种养模式农药残留健康风险生态风险

    '光谱'月季对Cd、Zn的富集特征和耐性机制

    俞诗音潘淑桢唐敏王美仙...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研究月季对Cd、Zn的富集特征和耐性机制,以'光谱'月季(Rosa'Spectra')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污染模拟试验,研究不同Cd含量(0、25、50、100、200 mg·kg-1)和Zn含量(0、500、1 000、1 500、2 000 mg·kg-1)单一胁迫下'光谱'月季的生物量和生理指标变化,以及重金属积累转运机制。结果表明:低含量Cd、Zn处理促进'光谱'月季的生长,随着处理含量的增加,'光谱'月季生长受到抑制,但都未致死。'光谱'月季体内吸收的Cd、Zn主要积累在根系,含量分别为68。48、918。74 mg·kg-1,其中Cd主要以NaCl提取态存在,占比为25。19%~60。80%,Zn主要以HAc提取态和去离子水提取态存在,占比分别为20。20%~46。65%和12。69%~29。33%。随处理含量的增加,Cd、Zn处理组都提高了毒性较低的提取态占比,以减弱Cd、Zn对植物根系的毒害。根系中的Cd、Zn均主要富集在细胞碎屑组分,占比分别为55。01%~77。38%、52。35%~63。17%,其次是金属富集颗粒组分和热稳定蛋白组分。随处理含量的增加,'光谱'月季根系内的Cd、Zn表现出向可溶性组分转移的特征。Cd、Zn处理下,'光谱'月季根系细胞中均出现黑色颗粒物质,且其密度随着处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根系细胞壁上与Cd、Zn结合的官能团均是羟基、氨基。研究表明,通过根部吸收限制、细胞壁固定、液泡区隔化将Cd、Zn转化为低活性的形态赋存,以及用细胞壁上的羟基、氨基提供结合位点,可能是'光谱'月季应对Cd、Zn胁迫的重要机制。

    '光谱'月季CdZn富集特征耐性机制

    芽孢杆菌及其胞外多糖对空心菜和茼蒿Cd吸收及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邓雪婷高蓉蓉季翠何琳燕...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产胞外多糖芽孢杆菌对蔬菜镉(Cd)积累及土壤结构的影响。采用以空心菜和茼蒿为供试材料的盆栽试验,研究了功能菌株Priestia megaterium YG35和Bacillus halodurans G20降低蔬菜吸收Cd的效果和可能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CK相比,菌株YG35、菌株G20及其胞外多糖处理显著增加空心菜和茼蒿可食用组织干质量(37。8%~115。1%),显著降低可食用组织Cd含量(21。9%~44。2%),并使茼蒿Cd含量(0。057~0。061 mg·kg-1)达到安全可食用标准,显著降低根际土壤有效态Cd含量(3。7%~11。7%),显著(P<0。05)增加根际土壤多糖含量(35。9%~49。5%)和蔗糖酶活性(15。3%~28。4%),促进根际土壤团聚体向大粒径转化。研究表明,YG35和G20及其胞外多糖能降低蔬菜对Cd的吸收,促进蔬菜生长,改善土壤结构,具有在Cd污染土壤上实现蔬菜安全生产的应用潜力。

    胞外多糖芽孢杆菌空心菜茼蒿Cd土壤

    活化铁尾砂与镁改性生物炭配施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盐碱土性质的影响

    罗春峰张晓蓉巩宗强贾艳杰...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活化的高硅型铁尾砂与镁改性生物炭配施材料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改善盐碱地水稻生产力的可行性,本研究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生物炭材料进行形貌结构观察,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生物炭材料进行官能团表征;开展盆栽实验,探究活化铁尾砂与生物炭材料配施对水稻幼苗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影响及对盐碱土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生物炭材料,活化铁尾砂-镁改性生物炭材料孔隙较大,表面更加粗糙,对于养分的吸附能力强,表面的官能团丰富。盆栽实验中活化铁尾砂-镁改性生物炭配施组中水稻幼苗株高、根长、根冠比和干质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2。61%、191。49%、42。93%和100。00%;叶片的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分别降低65。76%和46。46%;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值分别升高117。35%、44。75%、55。00%和19。31%。施用活化铁尾砂-镁改性生物炭材料后,盐碱土的电导率降低,pH、总碳、总氮、土壤有效硅、总磷和总钾含量升高。研究证明活化铁尾砂-镁改性生物炭材料性能优越,并且活化铁尾砂与镁改性生物炭配施改善了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使水稻幼苗活性氧含量降低及抗氧化酶活性提升,减缓盐碱土对水稻幼苗生长的胁迫,促进盐碱土壤中水稻幼苗生理过程,增加干物质积累,可以促进盐碱地水稻幼苗生长。

    活化铁尾砂-镁改性生物炭材料水稻酶活性苏打盐碱土

    安徽省典型区域农田地膜残留特征研究

    刘莹武升童童郑晶...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安徽省典型区域覆膜作物地膜残留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19-2021年选择安徽省8个代表性地市13个县区共计15个监测点,利用典型样点采集的方法开展地膜残留监测,同时随机选取周边的10个农户或合作社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019-2021年安徽省地膜平均残留量为10。80 kg·hm-2,未超出国家标准限值(75。00 kg·hm-2)。各监测点3a平均残膜量在0~30 kg·hm-2之间,残膜量为5~15 kg·hm-2的监测点占53。33%。从不同区域来看,江淮丘陵区地膜残留量较多,其农田地膜残留量为3。62~25。76 kg·hm-2。不同作物平均残膜量为马铃薯>露地蔬菜>烟草>果树>保护地蔬菜>大豆>瓜类>花生。保护地蔬菜地膜残留系数为1。59%,在沿用当前的覆膜生产模式下,此后连续覆膜8a,残膜量将会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影响残膜量的因素有作物类型、覆膜年限、地膜规格。覆膜<10、10~19 a和 20~30 a土壤的残膜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厚度地膜的不规范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膜回收的难度。研究表明:目前安徽省各监测点覆膜作物区地膜污染状况较轻,主要回收方式为人工捡拾,机械化程度较低。回收后的地膜主要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占比为52。91%。安徽省应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使用标准地膜、加强回收意识、提高回收率等方法来降低地膜污染。

    地膜残留回收分布特征残留系数农作物

    新疆奇台绿洲不同耕作年限荒漠灰钙土无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彭康张飞飞邵志东张芳...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灰钙土是天山北麓地带性土壤,富含碳酸盐和硫酸钙,是优质土地后备资源。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奇台绿洲不同耕作年限(<3 a、10 a、20 a、30 a、>40 a)荒漠灰钙土无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土壤无机碳与土壤理化参数间的关系,特别是石膏对土壤无机碳的增汇作用。结果表明:①耕作层和犁底层的无机碳,对人类活动十分敏感。土壤无机碳随耕作年限先降低后升高,在耕作后的前10a迅速下降表现为碳源,而后逐渐上升超过初始含量重新转为碳汇,耕作>40 a后土壤无机碳含量较耕作<3a增加超过10 g·kg-1;②土壤无机碳的稳定性同位素δ13C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持续负向偏移,表现出具有截存现代大气CO2的潜力;③荒漠灰钙土中含有极易风化且储量可观的石膏,为次生碳酸盐淀积提供了大量的钙源,这些Ca2+含量决定了研究区土壤无机碳库最终的储量大小。综上说明,富含石膏的荒漠灰钙土耕作后,具有较强的土壤无机碳增汇潜力,重视和准确估算这部分碳增汇潜力有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荒漠灰钙土土壤无机碳耕作年限次生碳酸盐碳汇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