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李文华

月刊

1672-2043

caep@vip.163.com

022-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报道领域包括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剩余污泥腐植酸的提取和对作物幼苗建成的影响

    乔升闫敏蒙秋霞张家星...
    426-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IHSS(国际腐植酸协会)推荐法提取剩余污泥腐植酸参数不明确和剩余污泥腐植酸提取研究中缺乏其毒性效应评价等问题,利用响应曲面法得到剩余污泥腐植酸提取的最佳条件,并分析了腐植酸理化特性及其对作物幼苗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提取的最佳条件:碱浓度为0。19 mol·L-1,碱泥比(mL∶g)为11。6,振荡时间为3。8 h,提取量为96。1 mg·g-1。相较于推荐法的腐植酸提取量增加了118%。提取所得腐植酸的元素分析显示,O/C为0。84,H/C为0。14,C/N为4。4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显示,剩余污泥腐植酸存在羧基、醇羟基和酚羟基等含氧官能团,重均分子量为8856 Da。此外,在500 mg·L-1施用条件下,该腐植酸对大白菜和萝卜种子发芽率和子叶光合色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对大白菜种子胚根伸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综上,通过优化提取条件可显著提高腐植酸提取量,剩余污泥腐植酸腐殖化程度与芳香化程度均较高,分子量较小,生物活性较强,且低浓度下对作物早期生长无不良影响。

    剩余污泥腐植酸提取条件幼苗建成种子发芽子叶光合色素

    响应面法优化棉秆水热液化生产腐植酸的运行条件

    张顺元张洪伟张克江
    434-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棉秆水热液化生产含腐植酸液态肥的运行条件,确定反应条件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反应产物的组成,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了反应温度(X1,260~340℃)、反应时间(X2,30~90 min)和物料质量分数(X3,5%~10%)对水溶肥腐植酸产率的影响。回归模型方差分析表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物料质量分数均对腐植酸产率有较大影响。其中,物料质量分数是最重要的参数。腐植酸产率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00℃,反应时间90 min,物料质量分数10%。在此条件下,腐植酸产率为4。10%,高于国家含腐植酸水溶肥标准(NY 1106-2010)中规定的腐植酸含量(不小于3%),与预测值吻合较好。GC-MS分析表明,棉秆水热液化的水溶性产物主要含有酚类及其衍生物、酮类、醛类、醇类以及有机酸化合物。

    水热液化棉秆响应面法腐植酸

    秸秆与生物炭对棉田碱性土壤NH3挥发与N2O排放的影响

    郭儆瑜金文刘志涛程照瑞...
    442-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秸秆和秸秆生物炭连续添加5a后对土壤氨(NH3)挥发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并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以降低碱性棉田氮损失。本研究基于等碳量输入,设置秸秆翻埋、秸秆催腐+覆盖还田、秸秆生物炭翻埋和不还田对照共4个处理,氮磷钾肥统一施用。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翻埋下土壤NH3挥发和N2O排放分别较不还田对照显著降低27。3%和56。7%,主要归因于生物炭显著抑制土壤羟胺还原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棉花氮吸收量,也与生物炭自身的强吸附能力有关。而秸秆翻埋、秸秆催腐+覆盖还田分别较对照增加NH3挥发37。2%和21。2%,但减少N2O排放17。1%和38。3%,这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均显著促进土壤有机氮矿化和羟胺还原酶活性,抑制硝酸还原酶活性。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羟胺还原酶和棉花氮吸收是土壤NH3挥发和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解释率分别为64。8%和20。1%。研究表明,秸秆生物炭翻埋对NH3和N2O减排的综合效果优于秸秆,是碱性棉田土壤值得推荐的氮减排措施。

    秸秆生物炭NH3N2O氮循环酶碱性土壤

    酸化对水稻-土壤系统氮分配和N2O排放的影响

    张宗祥李华玮尚文鼎曹传莉...
    452-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土壤酸化对水稻-土壤系统氮转化、分配和氮损失的影响,以水稻-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中性(pH 7,CK)、弱酸(pH 6,T1)、中强酸(pH 5,T2)和强酸(pH 4,T3)4个土壤递增酸度处理,比较了不同酸度下水稻产量、氮素积累量、氮代谢酶活性、氮素利用效率、氮平衡和N2O排放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酸度增加,水稻植株氮素积累、利用效率和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拔节期氮素积累量与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以及茎秆中GS和GOGA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开花期氮素积累量与穗中的NR、GS、GOGAT和GDH活性呈显著正相关。T1、T2和T3处理N2O累积排放量与CK处理相比分别降低20。3%、58。0%和76。7%;单位产量下的N2O排放量呈现递减的趋势。氮平衡分析表明,相比于CK处理,T2和T3处理氮素表观损失分别降低15。8%和21。1%,水稻氮吸收量分别降低1。5%和15。3%,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增加41。2%和88。2%,氮素盈余率分别提高2。2个和7。1个百分点。土壤酸化至中强酸和强酸时,会分别通过抑制水稻拔节期茎叶和开花期穗部的氮代谢过程降低氮素积累量、利用效率和产量。土壤酸化会降低稻田N2O累积排放量,同时也会降低单位产量N2O排放量。此外,中强酸和强酸度土壤还会通过降低水稻氮吸收量和增加播前土壤无机氮量,提高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盈余率,增加环境风险。

    土壤酸化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产量N2O土壤氮平衡

    紫云英稻秆联合还田与氮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及氨挥发的影响

    王吕吴玉红秦宇航郝兴顺...
    462-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紫云英-水稻轮作体系中紫云英稻秆联合还田与氮肥减量配施对水稻产量和氨挥发的影响,连续两个轮作季(2019-2021年)在陕西汉中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冬闲稻秆不还田+常规施氮处理,即对照处理(CK);冬作紫云英稻秆还田+常规施氮处理(GRN100);冬作紫云英稻秆还田+氮肥减量20%处理(GRN80);冬作紫云英稻秆还田+氮肥减量30%处理(GRN70)。采用通气式氨挥发收集装置监测水稻生育期间氨挥发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紫云英稻秆联合还田各处理可提高"黄华占"籽粒产量,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GRN80、GRN70、GRN100,其中GRN80和GRN70处理相较于CK处理的年均增幅分别为7。66%和6。37%。冠层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水稻施肥30d以后,其中水稻抽穗期至成熟期挥发速率较大。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水稻施肥后16d内,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峰值,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0。53 kg·hm-2·d-1和0。58 kg·hm-2·d-1。与CK相比,GRN80处理显著降低水稻全生育期冠层氨挥发累积量和单位产量氨挥发强度,二者分别下降58。73%和57。14%。紫云英稻秆联合还田较CK处理可显著降低水稻全生育期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和单位产量氨挥发强度,其值由高到低依次顺序为GRN100、GRN70、GRN80。就水稻全生育期氨挥发累积量和单位产量氨挥发强度而言,紫云英稻秆联合还田较CK处理可显著降低2。88%~8。32%和5。26%~13。88%,其中GRN80处理降幅最大。相关分析表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与各处理土壤氨挥发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与GRN80和GRN70处理冠层氨挥发速率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紫云英和稻秆联合还田与氮肥减量20%或30%配施,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是适宜汉中地区兼顾水稻高产和环境友好的栽培措施。

    紫云英-水稻轮作秸秆还田氮肥减量水稻产量氨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