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李文华

月刊

1672-2043

caep@vip.163.com

022-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报道领域包括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病原真菌控制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姚彦坡朱永官褚海燕
    473-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一方面,气候变化正在重塑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诱导某些共生微生物转变为病原微生物,提升植物真菌病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另一方面,气候变化降低植物的免疫力和抗病性,导致植物更严重的真菌病害。本文将重点讨论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共生真菌与作物的互作,如何驱动植物真菌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以及采取何种调控措施从源头上预防病原真菌的危害。

    气候变化主要作物条件致病菌生态调控

    中国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研究早期阶段的"燎原星火"——以1975年至2000年公开的部分资料为依据

    唐建军陈欣胡亮亮章家恩...
    476-487,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的最后25年是中国大陆的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理念推广、科研探索及人才队伍成长的早期阶段。本文基于中国知网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门户、中国生态学学会官网、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网,《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农业现代化研究》《生态学杂志》等多种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有关学术期刊网站及孔夫子旧书网,对1975-2000年期间,中国大陆从事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研究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单位)和学者、公开出版的部分著作名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态学领域(C03)与农业生态相关的立项项目、中国知网系统内中文学术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要素分析(发表年份、作者、所在单位、刊载期刊等)、被引次数及相关期刊创刊号特邀专论为依据的重要学术论文和学术论著题录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和分析,分析描述了早期阶段农业生态学及生态农业研究的热点及其变化过程。此外,本文还陈列和介绍了中国生态学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自成立至2000年期间组织和主办的十届全国农业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情况以及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发展。本文为关心和支持中国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各界人士了解20世纪最后25年里中国农业生态学领域的大致概貌提供了一个粗略小结,也是对既往时代的认同、肯定和对现世同人的鼓励鞭策。

    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中国知网系统科学事件资料挖掘数据比较

    土壤微塑料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与机制研究进展

    陈欣郭薇李济之迟光宇...
    48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中的微塑料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植物生长,并且其在植物体内积累会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厘清微塑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有助于系统掌握其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环境行为。微塑料的赋存状态和理化特征均可影响其对植物的作用效果,本文从粒径、形状、浓度、种类、塑料添加剂和老化程度等方面,梳理了土壤微塑料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内容提出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明晰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

    土壤微塑料植物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施肥对不同时期遮阴小麦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迎霞娄运生高安妮杜泽云...
    496-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通过施肥能否减缓太阳辐射减弱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遮阴下施肥对冬小麦植株光合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遮阴设3水平,即不遮阴(S0,遮阴率0)、开花-成熟期遮阴(S1,平均遮阴率68%)、分蘖-成熟期遮阴(S2,平均遮阴率68%);复合肥(N-P2O5-K2O)施用量设3水平,即100 kg·hm-2(F1)、200 kg·hm-2(F2)和300 kg·hm-2(F3);硅肥施用量(以SiO2计)设3水平,即0(R0)、200 kg·hm-2(R1)和400 kg·hm-2(R2)。结果表明:S1提高冬小麦开花-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Pn),S1和S2降低开花-灌浆期气孔导度(Gs)和灌浆期蒸腾速率(Tr),提高胞间CO2浓度(Ci);S1和S2降低千粒质量、结实率、产量,减少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F1、F2分别提高开花期Pn、Gs、Tr和灌浆期Pn、Gs、Tr;F3提高籽粒千粒质量、结实率、产量、直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施硅提高冬小麦灌浆期旗叶Pn,R1提高千粒质量、结实率和产量,降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研究认为,尽管开花-成熟期遮阴提高冬小麦开花-灌浆期旗叶Pn,但抑制小麦灌浆期叶片蒸腾作用,影响产量形成,而施复合肥300 kg·hm-2配施硅肥200 kg·hm-2可促进冬小麦光合和蒸腾作用,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缓解遮阴带来的不利影响。

    遮阴施复合肥施硅肥冬小麦光合作用产量品质

    不同锌源叶面喷施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及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颜为孙金鞭吕洪国黄萌...
    504-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不同锌源叶面肥喷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及锌、铁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开展不同叶面肥喷施试验。小麦季设置去离子水(CK1)、尿素(CK2)、尿素+纳米氧化锌(U+ZnO)、尿素+壳聚糖纳米锌(U+ ZnCNP)、尿素+普通七水硫酸锌(U+Zn)5种叶面肥处理;玉米季增加尿素与锌铁硒多元混合喷施处理(U+Zn/Fe/Se)。结果表明:各叶面肥喷施处理对小麦和玉米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对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有显著影响。不同锌源与尿素混合叶面肥对小麦籽粒锌含量强化效果由弱到强依次为U+ZnCNP<U+ZnO<U+Zn。与CK2处理相比,处理U+Zn使小麦籽粒锌含量显著提高77。7%(从22。80 mg·kg-1增加至40。52 mg·kg-1)、籽粒植酸与锌(PA/Zn)摩尔比显著下降42。1%,使籽粒锌生物有效性(TAZ)显著提高74。5%。对于玉米,与CK2处理相比,处理U+Zn/Fe/Se使籽粒锌含量提高32。3%(从14。93 mg·kg-1增加至19。60 mg·kg-1)、硒含量显著提高12。7倍(从17。66 μg·kg-1增加至242。04 μg·kg-1)、籽粒PA/Zn摩尔比显著下降27。0%,使籽粒TAZ显著提高36。9%,使整个植株或玉米秸秆磷与锌(P/Zn)和磷与铁(P/Fe)摩尔比降低。研究表明,叶面喷施普通七水硫酸锌是提高小麦、玉米籽粒锌含量和生物有效性的最佳形式,其强化小麦籽粒锌效果优于玉米。叶面喷施尿素与锌铁硒混合溶液可同时提高玉米籽粒锌、硒含量及锌、铁生物有效性(籽粒、全株、秸秆),是解决人体或动物微量元素营养缺乏的有效农艺强化措施。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不同锌源锌铁生物有效性叶面喷施微量元素含量

    微生物还原五价钒的电子传递过程及其钒还原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王丽丽周睿周雅琪司友斌...
    516-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微生物还原五价钒[V(Ⅴ)]的机理,从钒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V(Ⅴ)还原菌,经鉴定为神户肠杆菌(Enterobacter kobei NC1-2),研究不同电子传递抑制剂和电子穿梭体对菌株NC1-2还原V(Ⅴ)的电子传递过程的影响,以及V(Ⅴ)微生物还原前后的毒性变化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V(Ⅴ)初始浓度20 mg·L-1,培养3d时菌株NC1-2对V(Ⅴ)的还原率为90。3%。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菌株表面附着无定形物质,结合能量散射X射线谱(EDS)分析证实无定形物质中含有钒元素;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菌株NC1-2将V(Ⅴ)还原为V(Ⅳ)。电子传递抑制剂辣椒素、奎那克林和氯化铜能抑制菌株NC1-2对V(Ⅴ)的还原;核黄素作为电子穿梭体可缩短电子传递距离,促进胞外电子传递,有利于V(Ⅴ)的还原,进而加快菌株NC1-2对V(Ⅴ)的还原。V(Ⅴ)还原成V(Ⅳ)后毒性降低,减少了对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生长胁迫,两种藻生长96h时的藻密度显著增加,且叶绿素a含量均有所提高,分别为17。4 mg·L-1和15。8 mg·L-1。研究表明,强化微生物还原V(Ⅴ),能降低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

    五价钒钒还原菌电子传递小球藻斜生栅藻

    α-硫辛酸在微囊藻毒素-LR诱导草鱼卵巢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王辉何丽阮记明梁惜梅...
    527-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α-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α-LA)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诱导水生动物毒性效应中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以草鱼卵巢(Grass carp ovary,GCO)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了不同浓度α-LA以及α-LA与MC-LR共同暴露对GCO细胞活力的影响,随后根据测定的结果设置对照组(不添加MC-LR和α-LA)、125 μmol·L-1 α-LA组、24 μmol·L-1 MC-LR组及125 μmol·L-1 α-LA+24 μmol·L-1 MC-LR组,检测分析了α-LA在缓解MC-LR对GCO细胞活性、氧化应激以及炎症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4 μmol·L-1 MC-LR可诱导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同时显著抑制谷胱甘肽(GSH)活性(P<0。05),当MC-LR处理组中加入125 μmol·L-1 α-LA后,与MC-LR单独暴露组相比,LDH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但GSH活性却显著上升(P<0。05)。对氧化相关基因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24 μmol·L-1 MC-LR可显著降低SOD1、CAT和GST基因的表达量(P<0。05),当125 μmol·L-1 α-LA与24 μmol·L-1 MC-LR共同作用于GCO细胞后,与MC-LR单独暴露组相比,联合暴露组的GST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但SOD1和CAT两个基因的表达变化不显著(P>0。05)。此外,对炎症因子进行分析发现,MC-LR单独暴露组TNFα和IL1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暴露组中的TNFα和IL1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却显著低于MC-LR单独暴露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α-LA可缓解MC-LR诱导的氧化应激,提高细胞活力,抑制GCO细胞炎症的发生,从而减弱MC-LR对GCO细胞的损伤。

    草鱼卵巢细胞α-硫辛酸微囊藻毒素-LR氧化应激炎症反应

    淹水灌溉协同钝化剂对水稻Cd吸收和积累的影响

    李畅曾鹏杨文冯奕康...
    535-542,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严格管控区Cd污染稻田开展田间试验,探讨淹水灌溉协同石灰和土壤调理剂对土壤Cd的有效性,以及水稻Cd吸收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灌溉协同钝化修复技术可有效降低土壤Cd的有效性和水稻Cd的吸收和积累。淹水灌溉协同石灰和调理剂处理下,土壤pH值较对照显著(P<0。05)提高0。97个单位,且土壤有效态Cd含量以及水稻根、茎和叶片Cd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P<0。05)降低36。4%、63。0%、80。3%和42。4%,糙米Cd含量降至0。15 mg·kg-1。淹水灌溉协同石灰和调理剂处理还显著抑制Cd向糙米部位的累积。糙米Cd的富集系数和Cd累积量较对照分别显著(P<0。05)降低67。8%和62。8%。因此,淹水灌溉协同土壤钝化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效实现Cd污染稻田水稻安全生产的措施。

    土壤Cd污染水稻安全利用淹水灌溉钝化修复

    螯合剂与低分子有机酸复配淋洗修复Cr(Ⅵ)污染土壤

    杨宗政李文轩董春婷赵润谦...
    543-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可生物降解螯合剂氨三乙酸(NTA)替代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在复配淋洗剂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NTA和EDTA与草酸和酒石酸所配制的复配淋洗剂在不同浓度、固液比、pH值和淋洗时间下对Cr(Ⅵ)污染土壤淋洗效果的影响及淋洗动力学,此外还使用顺序提取方案(BCR)分析了淋洗前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迁移率和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混合等体积的0。25 mol·L-1 NTA和0。3 mol·L-1草酸在固液比为1∶9、pH为3、淋洗时长为240 min条件下达到最大Cr(Ⅵ)去除效率82。94%,这与使用EDTA淋洗时的效率相近;该复配淋洗剂淋洗Cr(Ⅵ)污染土壤时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BCR实验结果表明,NTA和草酸复配淋洗后土壤中Cr的弱酸可提取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组分含量分别从6 346。67、4 280。00、2 387。67 mg·kg-1下降至1 161。67、433。35、741。00 mg·kg-1,可还原态组分从2 746。67 mg·kg-1上升至6 016。67 mg·kg-1,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率下降。淋洗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3。47%上升至30。56%,脲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从46。32、329。09 μg·d-1·g-1降低至29。36、131。98 μg·d-1·g-1,土壤结构基本与原土一致。因此,NTA与草酸复配淋洗剂是一种高效且对土壤影响较小的淋洗剂。

    土壤淋洗Cr(Ⅵ)复配淋洗剂淋洗动力学BCR提取法

    苏南地区汞污染农田土壤植物套作修复模式的筛选

    焦龙进程剑姜德民朱家辉...
    553-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作物-超富集植物套作模式对修复汞污染农田土壤的效果,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以小麦、大豆、油菜等作物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与野艾蒿、乳浆大戟、悬钩子等汞富集植物搭配套作,研究不同套种体系修复汞污染农田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富集植物进行套作时,作物根、茎、叶和籽粒的汞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根部汞含量下降最明显,作物与富集植物套作可以降低作物体内汞含量。与小麦单作相比,野艾蒿、悬钩子与小麦套作可以增加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增加幅度分别为49。37%和42。45%。小麦/野艾蒿套作和小麦/悬钩子套作富集植物中汞的转移系数(Transfer factors,TF)接近,但野艾蒿汞的生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BCF)显著高于悬钩子,是其的2。59倍;大豆的两种套作模式下,乳浆大戟的TF、BCF值皆高于野艾蒿,分别是其的1。41倍和1。50倍;油菜的两种套作模式下,悬钩子和野艾蒿的TF值接近。结果分析显示野艾蒿适合与小麦套作,乳浆大戟适合与大豆套作。综上所述,小麦/野艾蒿、大豆/乳浆大戟套作模式可以降低作物体内汞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和大豆产量。

    植物修复套作富集植物农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