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李文华

月刊

1672-2043

caep@vip.163.com

022-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报道领域包括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潮土氨挥发的影响

    廖霞刘德燕陈增明何铁虎...
    1326-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不同用量生物质炭田间老化后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采用密闭通气法监测了小麦-玉米轮作下土壤氨挥发损失.试验设5个处理:不施肥(Control)、常规施氮(CN)以及常规施氮加3、6、12 t·hm-2生物质炭(NB3、NB6、NB12).结果表明:6 t·hm-2和12 t·hm-2生物质炭施用3 a后降低了小麦产量,但对玉米产量无影响;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氮吸收量,但3 t·hm-2和6 t·hm-2生物质炭增加了玉米籽粒氮吸收量.田间老化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小麦季NH3挥发,相反增加了玉米季NH3挥发,但是6 t·hm-2和12 t·hm-2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年度NH3挥发累积量.6 t·hm-2生物质炭田间老化3 a后显著降低了单位小麦产量NH3排放量,对单位玉米产量NH3排放量无显著影响,总体降低了年度单位产量NH3排放量.研究表明,田间老化3 a后,6 t·hm-2和12 t·hm-2生物质炭处理显著降低了年度NH3挥发量.

    生物质炭NH3排放潮土玉米小麦轮作密闭通气法

    氮肥品种对露地蔬菜NH3挥发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李晓明居静夏永秋钱晓晴...
    1337-1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氮肥品种在露天种植中的NH3挥发减排效果,于2019年5月至11月在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种植4季叶菜类蔬菜,利用密闭室-通气法研究了不同氮肥品种处理下露地蔬菜NH3挥发排放,并计算了NH3挥发造成的环境损益.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常规尿素(N200,每季蔬菜施氮量为200 kg·hm-2)、硝基复合肥(N200A)、脲酶抑制剂尿素(N200B)、有机肥部分替代(N200C)和不施肥处理(CK).结果表明:N200处理下NH3挥发平均累积排放量(以N计,下同)为24.75 kg·hm-2,N200A的NH3挥发平均累积排放量为3.75 kg·hm-2,与N200相比降低了84.84%(P<0.05),N200B和N200C处理的NH3挥发平均累积排放量较N200处理分别降低了74.52%(P<0.05)和48.71%(P<0.05);N200和N200C造成的NH3挥发环境损益分别为928.13元·hm-2和476.25元·hm-2.N200A蔬菜产量最高,平均为34.03 t·hm-2,与N200相比增加了25.13%,同时N200A的环境损益最低,为140.63元·hm-2.研究表明,在太湖地区典型蔬菜地采用硝基复合肥、有机肥部分替代和添加脲酶抑制剂均可显著减少露地蔬菜NH3挥发,其中硝基复合肥增产效果最好,NH3挥发环境损益最小.

    氮肥露地蔬菜NH3挥发环境损益

    作物-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N2O排放的影响

    鲍婷王梦杰吴俊男刘耀斌...
    1344-1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作物[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 Kato)、籼稻(Oryza sativa L.subsp.sativa)、小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和空心菜(Ipomoea aquatic Forsk)]-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共作为例,探索不同类型作物与鱼共作对养殖水体N2O产生和排放的影响.利用静态箱和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测量水稻/蔬菜-黄颡鱼共作系统N2O排放通量和上覆水与土壤孔隙水N2O浓度.不同作物-鱼共作对养殖水体N2O排放均有显著消减作用.与单养鱼处理相比,籼稻-鱼共作、粳稻-鱼共作、空心菜-鱼共作和小白菜-鱼共作处理N2O排放量分别减少82.1%、69.2%、67.9%和60.3%.稻-鱼共作可以同时减少上覆水和土壤孔隙水中N2O浓度,但菜-鱼共作仅减少上覆水中N2O浓度.稻-鱼共作显著降低养殖水体TN、NH+4-N、NO-3-N和底泥NH+4-N、DON浓度,菜-鱼共作仅显著降低养殖水体NO-3-N浓度.作物-鱼共作处理显著增加养殖前期底泥中nirK和nosZ基因丰度,对nirS基因丰度没有显著影响.作物-鱼共作处理对鱼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获得额外的作物产品,显著提高了系统氮素养分利用率.与单养鱼相比,水稻和蔬菜与鱼共作均能显著减少N2O排放,提高养殖系统氮素利用率.籼稻-鱼共作的减排效应要优于其他3种共作处理.

    作物-鱼共作系统N2O排放特征功能基因氮污染

    厢作免耕下生态种养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陈璐陈灿黄璜任勃...
    1354-1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厢作免耕养鸭、养鱼模式对双季稻田CH4、N2O排放量及其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了解稻田厢作免耕养殖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本研究设置厢作免耕养鸭(W-RD)、厢作免耕养鱼(W-RF)、厢作免耕(W-CK)、平作翻耕养鸭(F-RD)、平作翻耕养鱼(F-RF)和平作翻耕(F-CK)6个处理进行大田对比试验,采用密闭静态箱法收集CH4和N2O的排放量,探究双季早晚稻田CH4和N2O的累积排放量、GWP和GHGI.结果表明:早稻CH4累积排放量在分蘖末期-孕穗期阶段排放最多,晚稻CH4累积排放量主要集中在返青-分蘖末期阶段,相对于晚稻,早稻CH4排放量占双季稻总排放量的61.60%~77.00%.早稻和晚稻的N2O累积排放量均在分蘖末期-孕穗期阶段排放最多,W-CK处理N2O累积排放量最高为7.85 kg·hm-2,F-RF处理最低为2.64 kg·hm-2,且W-CK与F-RF处理达到显著差异;厢作免耕各处理早晚稻累积N2O排放的CO2当量均显著高于平作翻耕各处理,且厢作免耕与平作翻耕各处理均显著低于CK处理.双季稻全球增温潜势(总GWP)和双季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总GHGI)均以F-CK处理最高(总GWP为25258.08 kg·hm-2,总GHGI为4501.41 kg CO2-eq·kg-1),以W-RF处理最低(总GWP为14819.94 kg·hm-2,总GHGI为2322.83 kg CO2-eq·kg-1),W-RF处理总GWP和总GHGI分别低于F-CK处理41.33%、48.40%,均达到显著差异.双季水稻总产量中W-RF和F-RF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RF和F-RF处理周年水稻总产量分别为13.36、13.20 t·hm-2.综上所述,厢作免耕养鱼模式(W-RF)与其他处理相比既可保证水稻高产又可降低GWP和GHGI,而厢作免耕养鸭模式(W-RD)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稻鸭共生稻鱼共生厢作免耕甲烷氧化亚氮

    水氮耦合对设施土壤N2O和NO排放的影响

    吕金东张丽媛虞娜邹洪涛...
    1366-1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设施生产水氮高效利用及N2O和NO减排,基于连续7 a的设施水氮定位试验,采用密闭静态箱法,分别对番茄生长季的N2O和NO排放进行田间原位同步观测.通过灌水下限(土壤水吸力W1、W2和W3分别为25、35 kPa和45 kPa)和施氮量(N1、N2和N3分别为75、300 kg·hm-2和525 kg·hm-2)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水氮耦合对设施土壤N2O和NO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N2O和NO排放峰值出现在施肥和灌溉后,峰值期的排放通量表现为N2O高于NO,但NO峰值持续时间较长.水分、施氮量和水氮交互作用对设施土壤N2O、NO总累积排放量均有极显著影响,水氮耦合效应使W1N1处理的NO总累积排放量、W2N1处理的N2O和N2O+NO总累积排放量最低,且均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水分、施氮量和水氮交互效应对番茄产量影响效力表现为灌水下限>施氮量>水氮交互.与W1N1、W1N2、W1N3相比,W2N1处理的番茄产量分别显著增加48.92%、50.69%和17.82%.水氮耦合效应使W2N1处理单产N2O和NO累积排放量最低(P<0.01),分别比其他处理降低40.00%~78.57%和21.43%~60.71%.冗余分析表明,N2O和NO排放通量与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amoA-AOA和nirK基因丰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设施蔬菜经济和环境效应,配施有机肥条件下,灌水下限35 kPa和施氮量75 kg·hm-2的水氮管理更有助于设施土壤N2O和NO减排及产量保证.

    水氮耦合设施土壤N2O排放NO排放番茄产量功能基因